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研究文本、摸索理解文本方法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过程,则是教师引领学生领会学习方法的过程。
阅读课的教学,最忌讳的就是先讲所谓的理论方法,然后布置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做,自己运用讲过的方法。从学得、习得到懂得,基本上是空的,学生没有对如何运用方法的思考和体会过程,就像拿到驾照仍然不能开车上路一样。
然而在这节课的推进过程中,教师的每一步引导,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方法与实践的融合。
比如:在理解标题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表达对文本标题的疑问,而教师所给的示范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学生可以一口气说出诸多疑问:
谁、哪里、何时占了命运的便宜?
占了命运的什么便宜、占了多少便宜?
怎么就占了命运的便宜?(www.xing528.com)
为什么说是占了命运的便宜?
……
这些疑问都是进入文本的入口,也是能拎起文章内容的重要抓手。教师则将疑问进行归纳和整理,帮学生梳理出进入文本的路线。
比如:在理清段落层次的过程中,教师给出了关注点的提示——词汇方面,可以关注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连词(他、其、这、那里、为什么,并且、于是、但是、所以、或者、如果、虽然、如同……),还可以关注重复出现的词语;语句方面,可以关注标志性语句(总起、过渡、总结……)、重复性语句,还可以关注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描述、叙述……)。教师期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词汇和语句在表达语意上的价值。这些提示看似简单,但的确是学生容易忽略的。
有时候,学生虽然能看见这些词语和句子,但不一定能理解清楚其“管辖范围”:比如看见“所以”,但并不知道其针对的是哪些原因;比如看见“然而”,但并不明确是承接什么内容而转折。这些就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仔细推敲上下句之间的联系,探究清楚一个段落内部几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学生沉下心阅读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当学生最终体会到一个段落的表述如此严谨的时候,理解能力的培养目标就容易达成了。
方法和实践的融合,是走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提示学生:你再仔细看一看,这句话能“管”哪些内容?这个词联系的是什么内容?这句话和上句话之间是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阅读中去思考和推敲,才能领会到语言表达的内在逻辑,才能真正领会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精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