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研中,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学生没有学习的信心了”。学生对阅读的畏难情绪,来源于考试题目还是来源于对文本的一知半解?通过今天的这堂课,这个疑问应该可以得到解决。
建立阅读信心,从解读清楚每一篇文章做起。而解读,要从鼓励学生独立解读入手。阅读过程,老师要给予学生独立品读、独立思考、独立修正、独立确认正确结论的空间,切忌包办代替。
今天这堂课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好的引领。
我们来回顾一些细节:
讨论行进到第⑤⑥段的时候,学生发言就有很清晰的思路了——我认为核心语意是第几句,因为其他几句是用来支撑这一句的;行进到第⑥段的时候,学生发现第⑦段中的“权利”“虚荣”指的就是第⑥段中的“领带”“高尔夫”等信息;行进到第⑧段的时候,推出核心语意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学生对错误的判断都非常准确。还有学生在语言上的诸多变化,当学生最终将语意汇聚到“真性情”上的时候,很令人欣慰。有了好的引领,才能给学生以学习阅读的信心,也能给我们自己教好阅读的信心!
学生在帮助完善段意概括的过程中,用自己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作为依据,用自己的思考来筛选确认,最终的结论是由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寻和思考一步步完成的?大家有目共睹。
整堂课,是学生靠自己一步步慢慢读、慢慢找、慢慢思考、慢慢斟酌用语,最后完成核心语意的探寻。(www.xing528.com)
慢,没有关系!因为慢,能获得准确的认知,这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当然,这堂课肯定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不在今天的探讨话题之中。围绕今天教研活动的目标,这堂课用最朴素的方式努力地构建起了一种思维方式的传导,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耐心,增强了学生阅读的信心。希望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这样的实践中,真正为学生的读和写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讲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这两年极简主义者推行的一种做法:断、舍、离。我们的生活需要在断、舍、离的过程中去粗取精,留下对我们而言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的阅读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过程:理清文字传达的内容中不同层面的语意,我们会看到最有价值的“核心语意”的呈现。我们的阅读教学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回到阅读最朴素、最根本的做法上,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阅读思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和学生一起找到阅读生活中乐趣。
(本文是2017年武汉市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回归阅读教学本质”展示课的评课稿,此处根据出版需要做了补充和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