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朴素的阅读过程实现一个核心目标

用朴素的阅读过程实现一个核心目标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须强调和争辩所谓的“关键词”,当找到正确的语意时,关键词自然就出来了。从第①段学到第⑧段,学生在这个朴素的阅读过程中不断进步着。因此,阅读过程是个人行为,阅读发现依靠独立思考。

用朴素的阅读过程实现一个核心目标

这堂课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寻找核心语意。

这是个很有价值的目标,不仅对于阅读,而且对于写作题目的审读,都很有意义。考试过程中,学生的审题问题其实都隐藏在这里。

课前,教师给学生的学案很简单,但是落实起来却很需要耐心。

阅读训练导学案

要求:

一、初读下面文章,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和词语。

二、再读文章,完成每一段后面的四个问题。

1.通过关键词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思考这一段与上下段落之间的关系。

3.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你对这一段的内容是否有疑问。(如无疑问这一题可以省略)

有了课前的准备,在课堂上讨论,学生才能真正参与进来。

这堂课围绕寻找核心语意,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过程:

1.首先,教师带着学生读了第①②两段,清楚地告诉学生,要读清楚一篇文章,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去做。

通过这次示范,学生明白:

◎删除细节和次要的内容,剩下的就是核心语意。(www.xing528.com)

◎一句句读,一句句找,老老实实读文本,才能找准语意。

◎读的时候要思考,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语意流向何方

◎读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明确表达语意的词汇,找到语意的重点。

2.然后,教师让学生像他这样来读后面的文段,寻找核心语意。

在这里,可以看到学生的明显变化:他们开始认真读每句话,开始勾画与理解语意相关的内容。无须强调和争辩所谓的“关键词”,当找到正确的语意时,关键词自然就出来了。

在寻找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添加一些学生所需要的辅助。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内容是可以剔除的,什么内容是该留下的。如:

第③段,教师提示学生:“就像……”“就如同……”等内容表达的语意是重复的,概括核心语意时就可以删掉。

第⑤段概括段意时,大家发现第③句以“了解朋友”为例,第④句以“了解房子”为例,支撑“大人不问最本质的东西,只喜欢数目字”的特点。教师提示学生:概括段意时,应删除支撑的语意。

第⑧段中“事物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和“它们能带来多少实际利益”是本文最为重要的两个语意——与文本的核心语意相关。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提示:这两个语意可以指代前文很多具体的内容。

再如,第⑧段的讨论过程中,生1说“小孩子拥有大人失去的真性情”,生2说“成人失去了孩子拥有的真性情”,这两个答案表达角度不一样,但捕捉的核心语意是有道理的。生2还联系前后文举例,谈到安徒生也对成人世界有否定,有理有据。学生的表现恰恰源于前一个学习阶段中教师所做的有联系地阅读的示范,教师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思维。生3则说“孩子看重的是事物在生活中的意义,而大人们看重的是事物的实际利益”,捕捉得非常准确。教师带领学生不断比较鉴别这些答案后,学生自觉地喊出了一句话“错了错了,他把引出的语意当作核心语意了”,学生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教师的引导成功了。

从第①段学到第⑧段,学生在这个朴素的阅读过程中不断进步着。

3.最后从梳理文本得出的一个又一个段落的核心语意中,进行筛选和甄别,从而找到整篇文本的核心语意。

整个阅读过程是朴素的,无须太多的激发兴趣、启发诱导,兴趣是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发现才能培养起来的,启发只是个外在的推动,真正的发现还是要靠内在的动力。因此,阅读过程是个人行为,阅读发现依靠独立思考。教师想告诉学生的就是:老老实实读书,认认真真思考,你才能找到核心语意。课标所说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没有将文本读懂,和谁对话都不叫对话,只能叫作“自说自话”。

毕淑敏有一篇文章《阅读是一种孤独》,在座各位老师应该都读过。作者阐发的道理很朴实——阅读过程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不需要太庞杂繁复的手段,好好读书,一个人好好阅读,好好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