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实效:学生创造的活跃表现

课堂实效:学生创造的活跃表现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学习者的表现来看,教师的目标达到了。这呼唤由老王的苦难、自身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促成。每一个问题清晰呈现,每一项要求明确提出,每一个结论收束有力。)教师还再一次给学生作了引领和示范,甚至给出了明确的范例,让学生沿着思路一路探究下去,去倾听老王和杨绛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但课堂生成的东西却是孩子们的创造。这都能让课堂表现出表象上的活跃。

课堂实效:学生创造的活跃表现

1.学习标的设定与达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①通过咀嚼文本细节,学会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②通过研究文本内容间的联系,学会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有意识地将“咀嚼文本细节”“研究文本内容间的联系”作为一种学习手段,有层次地带着学生解读文本,从“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到“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层层深入,一步步将文本解读到最深处。

从学习者的表现来看,教师的目标达到了。通过教师的引领学习,学习者从最初弄清“作者讲了什么”,到了解“作者怎么讲的”,再到最后意识到“作者为什么讲这些话”,大家一直走在品读的过程中。在品读中了解人物的处境,在品读中了解人物的心境,反复比对、斟字酌句、不断追问、深入思考……学习者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老王这个人物形象的认知,而且是内心善良的“老王们”艰难的生活状态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学习者被某种东西唤醒了,心里有些痛,这种痛源于一种叫“悲悯之心”的东西,他有一种力量,正在改变学习者看世界的眼光。这是“贴标签”“抄结论”式的教学不可比拟的,这些东西在教师用书、教材详解上是没有的。

2.学习过程的有序与渐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老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现成的结论教师用书上都有,可是学习的过程教师用书上是没有的。教师设计了三个学习环节来逐步达到目标,每个环节有着明确的目的,又有着清晰简明的主问题引导学习的深入。

导入阶段,暖场暖心。教师用2分钟讲了个小故事,目的是引出“悲悯之心”,铺垫蓄势。

第一环节,引导感受。教师让孩子们自由朗读1-7自然段,依据文章内容,说说老王的状况。老师有意给出了一些关键词(职业、健康、亲属、性情等)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凌乱的信息。通过交流明确认识:老王如此不幸却如此善良。

第二环节,入境体验。教师范读8-22自然段,要求学生回顾对话,揣摩“老王送礼”“杨绛给钱”背后的心意。目的在于明确:老王——在迟钝木讷中,也许有丰富的精神诉求;杨绛——在平等尊重里,苛责自己少了一点感同身受。通过交流明确认识:老王如此善良却如此悲惨。

第三环节,理性探究。教师要求学生齐读22自然段,思考:这份“愧怍”意味着什么?希望学生通过探究明确:愧怍是“幸运者”的呼唤。这呼唤由老王的苦难、自身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促成。这呼唤是对生存生活的追问,是对人性与人道精神的追问。这呼唤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悲悯与良知,责任与担当。作者期盼世人多一份“悲悯”长存心中。

整堂课板块清晰,又逐层推进。从理解到探究,主问题引导进入,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每一个问题清晰呈现,每一项要求明确提出,每一个结论收束有力。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每一步要做什么,清清楚楚;对每一个部分需要研究什么,思考什么,明明白白。所以即使年代久远,学生也能投入情境,研究文本找到思考的结果,获得阅读的乐趣。

3.学习方法的体验与领悟。

孩子们走在这样的过程中,还只是一个宏观路线,而真正稳扎稳打的还是学习的细节,由师生共同突破的那些难点。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将教学重点设为“理解老王的生活处境和心境”,将教学难点设为“理解‘愧怍’的内涵”,一步步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

为了突破这些重难点,教师也做了精心准备。

比如:为了理解老王的“不幸”与“善良”,老师有意识地准备了几句话,还标注了重点词句——

不幸:

①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②(我觉得)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善良: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这些内容,教师用书上是没有的,是老师解读文本深入度和细致度的体现,更是教师有意识进行引导的明证。这些细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注意到的,老师将之提出来,学生能说到固然好,学生说不到这就是一种示范。在这个体验过程里,学生收获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读人之所未读,云人之所未云。

再比如,突破教学难点时,教师有意识地列出了几个细节,引领学生探究其中不合理之处、其背后的潜台词,去了解人物的心境:

回顾对话,揣摩“老王送礼”“杨绛给钱”背后的心意。

①提示:依据上下文,思考这“问非所见”“答非所问”的对话。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

②提示:结合加点词语,说说人物的心境。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③提示:说说对话中彼此的潜台词。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www.xing528.com)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示例】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就想和你聊聊。”

(原文依据: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教师还再一次给学生作了引领和示范,甚至给出了明确的范例,让学生沿着思路一路探究下去,去倾听老王和杨绛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体验过程的时候,学习者自然就明白了,原来阅读是这么一回事:需要我们细细品读和思考,需要我们去推演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联系,才能有所体会,有所领悟。不是贴上教师用书或者教材详解上的结论就可以的。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一句歌词:“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你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阅读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需要耐心地、用心地去倾听文本内心的秘密,才能找到最核心的东西。因为语文天生是“慢”语文,急不得!

4.学习状态的活跃与碰撞。

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但课堂生成的东西却是孩子们的创造。而课堂朝着什么方向生成什么东西,却又要靠老师去设计和引导,这是相辅相成的。

选择上公开课的素材是有很多讨巧的做法的,比如选择文本气氛欢快热烈的,文本便于朗诵的,文本短小易懂的……这都能让课堂表现出表象上的活跃。而选择上《老王》,气氛很容易变得哀伤沉郁,往往从表面看上去学生无话可说,很不讨巧。可是这堂课却能在思维层面上激活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有价值的问题,说有价值的话。这样的课是有营养的课。

比如“揣摩双方的心意”环节,因为有了明确的指引——“联系上下文思考对话的合理性、联系重点词体会说话人的心情、联系全文补充潜台词”——学生可以找到思考的方向,找到有价值的思考内容,从而找到人物内心的东西。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赛课时学生的表现。

联系上下文思考对话的合理性:

生1:杨绛问非所见,她不想触及老王的病痛,也不愿接受老王病重的事实;老王则答非所问,不想多言自己的病痛,所以“嗯”了一声。

生2:老王自己的健康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来看看杨绛。杨绛看见老王的状态时心中非常惊恐,无法正常反应。

联系重点词体会说话人的心情:

生3:平时坐车,都是“他蹬我坐”,轻松聊天,与此时形成了对比。“我不吃”暗含“我不能吃了”,为后来的老王的去世做了铺垫。

生4:“强笑”其实是我不想接受,又不忍拒绝,读来有些心酸。

生5:“强笑”表明了杨绛心里的尴尬与害怕,怕自己当时的处境给老王带来麻烦,看见老王的处境,越发觉得这份礼太重,不忍接受。

联系全文补充潜台词:

生6:前文说老王吃了大瓶的鱼肝油后看得见了,这鸡蛋和香油应该是老王来表示谢意,所以他可能想说:我只是来谢谢你。

生7:当时杨绛夫妇境遇悲惨,老王也许是想说:我想让你们也过得好点。

生8:前文说老王没什么亲人,也许老王说:我把你当做亲人,所以来看看你。

生9:结合背景来看,杨绛夫妇被打倒,工资微薄却还接济他人,也许老王说:我想你们也没多少钱,恐怕治病的钱也不够了吧。

……

这个环节是整节课中思维碰撞最活跃的部分。学习者在揣摩文本细节的过程中主动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知识,而且讨论过程中学习者对老王复杂的内心世界、丰富的内心诉求品味得很细,对人物的心态把握很有深度。讨论的逐步深入,带来主题的呼之欲出。杨绛的“不安”和“愧怍”是何等难以理解心情,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习者能接近这种情感,尝试去理解这种情感,实属不易!

这堂课上,我们没有看到那些虚伪的赞美,那些夸张的惊呼,那些并不真诚的掌声,如:

“嘿嘿,你真棒!送你一个大拇哥!”“你说得太好了,老师很崇拜你们!”“掌声在哪里?鼓掌吧,同学们!”

——老师压根就没想这样去和学生交流。

但是我们真的看见了——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他们已经入情入境,认真思索:老王在想什么?杨绛在想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安”?作者为什么“愧怍”?作者想用他的笔向社会、向人们呼唤什么?气氛悲伤沉郁,但他们的头脑在思考,他们表达出来的是自己对文本细节和难点的深入理解,教师的表达也不再是低幼化的赞美和激励,师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是切切实实的灵魂的碰撞。

在推行所谓模式的虚假表演过程中,语文课堂会失去应有的诚恳态度;在追求花哨形式和亮眼噱头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会丢失面对教学的诚实品性;在表演合作探究、盲目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缺失扎实有序的学习过程,自然也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是最可悲的。

所幸,这节课在追求实效的路上,将学生的需要放在了首位,这一切源自教师的——诚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