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追求:引导学生体验、表达和分享

教学追求:引导学生体验、表达和分享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再聊一聊自读课教学中蕴含的教师应有的追求吧!我认为,自读课文教学指导要追求的三种境界。两位老师,在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上、在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品味上,都在追求一种境界:让学生自己来体会、来表达、来分享。我们的语文课,所有文本都只是一条船,语文老师就是摆渡人,用这艘船将孩子送往思想自由的境界——这是深度学习的能力,也是深度学习要追求的境界——“万类霜天竞自由”。

教学追求:引导学生体验、表达和分享

我们再聊一聊自读课教学中蕴含的教师应有的追求吧!

我认为,自读课文教学指导要追求的三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说的是目标的一致性。

如果说教读课中,教师是在学生的前面引路;那么在自读课里,教师则是隐藏在了学生的背后,推动他们前行。

两位老师已经很努力地让学生在教读课文里学到的鉴赏品味的方法拿到自读课文中使用,力求实现目标的一致性,挺好!

但是单元目标,是不是仅此而已呢?

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

这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也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要追求的目标。如果仅定位为“思念、想念”是不够的,汪曾祺和同学们在西南联大的处境,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大背景下“去发现生活的美好”的良好心态则显得更加可贵!这种“思考”恰恰是“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活着”的最好思考,学生自读,需要读到这个层次,才是真的落实了单元提示要求的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这是更深层次的目标,也有人说:“中国文学不需要汪曾祺,中国更需要鲁迅。”同学们会怎么看这个问题?特别是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会怎么看?——这样学生自主阅读的深度才有可能实现。文学需要不同的样式和风格,文学的生命力是在不同的个性化中发展壮大的。有争鸣才有思想的生存空间,而我们引导自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有思想的人,绝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人!

借助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完成的目标是很多的,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育人”的目标,学习过程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全靠老师的引领深度。

学生在自读课中能自主质疑、自主发现并展示探究的成果,这样齐飞的姿势才是最美的

第二重境界应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论是“教读”还是“自读”,其本质是“阅读”,必须有老老实实的阅读过程,学生才会有实实在在的阅读成果。

两位老师都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寻找语言背后的情味,这样的学习是落到了实处的,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收获是必然的。

然而,语言作为思想的外壳存在,我们读语言只是找到一种进入作者内心的路径,并未真的找到文本的灵魂。而探寻这一目标,则需要苦苦思索的过程。

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教师恰恰是这样一个摆渡人,将学生的心摆渡到彼岸。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增加学习的深度。我们要给的不是这一篇文本读出来的结果,而是找到读书的思维方式,通过探讨明白事理、情理。(www.xing528.com)

在焦老师的课堂中,当时的生活状态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查找,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会。学生自己写“我想念我生活中平淡的画面”,就有恰如其分的理由,也有了良好心态建立的基础。

在肖老师的课堂里,联系时代背景环节有点像是教师塞给学生的。其实完全可以这样提问:假如把你放到这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生活很美好吗?——迅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角度,从“处世的心态”入手,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启发,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观察生活的习惯。

铁凝的《温暖孤独旅程》中曾经写道:汪老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都能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这是最好的明证。

好的东西都是“熬”出来的,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师生要共同追求深度学习的境界,在思维的碰撞中点燃思想的火花。

第三重境界则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两位老师,在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上、在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品味上,都在追求一种境界:让学生自己来体会、来表达、来分享。教师则是循循善诱、帮扶推动的那个人,这是很好的引领方向。

但是,这只是阅读引领的起步阶段。

每个人解读文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切入文本的方式也会有不同。就像今天展示的两位老师,在研究同一个问题——“雨”在文本中的价值——时,就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切入方式,而达到的效果却是相同的。这便是“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的自由状态。两个读者,两种思维方式,两种切入方式——可惜在两个课堂。

关于“课堂的设计”,到底是要“讲坛”还是“论坛”?其实我们心里明白:

“讲坛”的魅力,我们可以听得津津有味,但只能自己默默品咂。

而“论坛”的价值则是:思维的碰撞,使课堂充满了思考的活力和智慧的魅力。

我们的语文课,所有文本都只是一条船,语文老师就是摆渡人,用这艘船将孩子送往思想自由的境界——这是深度学习的能力,也是深度学习要追求的境界——“万类霜天竞自由”。

自读课文,到底该怎么学习,我们都在探索的路上……

但是,这两节课,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教师设法让作者记忆中那昆明的雨,并非仅仅落在教材的纸页和肤浅的评论中,而是透过文字,逐渐渗入孩子的心里,逐渐晕染在孩子的生命中。这正是自读课教学要追求的境界——还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

(此文是2019年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湖北好课堂”展示研讨活动的评课稿,此处根据出版需要做了补充和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