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对课程做了精心的设计。
首先,让学生对“叙事”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与“写人”区分开来,将重点摆在对事情的叙述上。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梯度地通过提问、追问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理性思考“事”的概念、特征以及叙事的目的和意义,这是让学生学会“写事”的前提。
其次,教师将叙述生活依托在一个共同的话题上——“我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比父母更熟悉更亲近的人了,让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和父母间的事,以此为载体,进而明确叙述事件与突出表达意图的关系,事半功倍。教师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你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讲述时还要明确告诉我们叙述这件事的表达意图是什么。”整个交流过程不断地强化“表达意图”,让学生说话时时不忘“初心”。
然后,为了让学生明确如何“完善”叙事,教师选取了课本中的经典片段,教师选用了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片段,在明确表达意图为“表现父亲对我的爱”的前提下再次细读这段描写,让学生品析、体会作家的叙事是如何凸显意图的,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意图灵活选取叙事方法来叙述自己的生活。(www.xing528.com)
最后,在片段训练的作品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围绕意图来叙事的好处。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明确表达意图;选取事件中最能凸显表达意图的片段写作;尝试运用完善叙事的方法。其间教师仍在不断强调“意图”与叙事内容的联系,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叙事。在明确目的之下,再来使用对比、渲染烘托、联想想象、详略处理等方法,才是有效的。
这样一个流程,逻辑性很强,步步推进,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既有理性的思考、方法的引导、观念的强化,又借用了熟悉的生活、强化了小组的合作,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学有所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