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默读过程中梳理文本信息的教学安排

默读过程中梳理文本信息的教学安排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绕教学目标,普老师对默读过程做了这样的安排:初读,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明确文章记述了“我”及家人三次养猫的经历。这一安排恰恰是与教材编者期望学生通过阅读来梳理文本信息的初衷相吻合的。

默读过程中梳理文本信息的教学安排

围绕教学目标,普老师对默读过程做了这样的安排:

初读,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明确文章记述了“我”及家人三次养猫的经历。这是阅读初期能够达到的目标,虽然离理解文本还很远,但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再读,圈点勾画批注对猫的叙述和描写的部分——明确三只猫分别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一步是为了熟悉文本,通过默读文字描述去了解三只猫的特点及其命运。这是阅读逐步进入文本的过程,也是对文本内容的认知过程,是理解文本的前奏。

此处,教师借用课后练习资源,要求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概括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这一安排恰恰是与教材编者期望学生通过阅读来梳理文本信息的初衷相吻合的。作为阅读的引领者,教师对课后练习资源的使用绝不应仅仅止步于梳理信息,将这些信息巧妙地用于实现教学目标才是好的引领者!

普老师在此处设计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表格,纵向观察,作者写猫,为什么要写三只猫呢?

明确:对比,更能凸显文章中心,引发深思。文章波澜起伏,感情色彩越来越浓厚,既富有生活情趣,又蕴含人生哲理

2.请同学们再观察表格,横向观察,思考这些要点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明确:猫在家中的地位,对猫的情感受到它的来历、外形、性情的影响。

这一纵一横的两次提问,迅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默读中的思考力被引发出来,阅读深度明显向前推进了一步。学生甚至得出了独特的认识:这个家里的人对猫的喜爱取决于猫的外表或是颜值——这是对生命应该有的态度吗?学生的思考如果能达到这一步,离真正理解文本就不远了。抓住这个契机,教师将阅读继续引向深入。

三读,批注质疑探求主旨——明确作者叙述三只猫的故事到底要表达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情感波澜入手,对比文中不同的人对待同一只猫的不同态度,从字里行间、前后对比中去寻找人与猫之间的情感联系,进而探求作者对“爱”内涵的思考,由此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考——对待生命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此处,教师巧妙借用“预习提示”中的一句话引起学生的注意:

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教师要求学生围绕“哀愁”来理解作者对待三只猫的情感变化中蕴含的对真正的“爱”的理解,从而提出关于对待生命的态度的思考。

学生明确了对三只猫的情感变化,也就明白了对生命的思考是如何推进的:(www.xing528.com)

第一只猫:一只活泼的小猫突然无可挽回地被夺去了生命,这生命的无常,令人哀愁。

第二只猫:这只更有趣、更活泼的小猫被过路的人捉去了,被夺去所爱,其中邻居的冷漠、人性的险恶,令人哀愁。

第三只猫:自己没有判断明白,妄下断语最后导致这只猫含冤而死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令人哀愁。

由感叹第一只猫的命运无常,到透过第二只猫看到的世态人情,再到第三只猫由于“我”的自身原因导致悲剧而留下深深悔恨,感情由浅到深。至此,教师回到学生对这些句子的质疑——“我心里十分难过”“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学生都会明白这些词句无不透着深刻的反思以及作者对爱与生命的思考。

此时,教师才提出这样的问题:

联系实际生活,“我”与家人三次养猫的经历以及“我”的反思,给了你关于生命态度的哪些启示?

学生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故事内容所感动,孩子们的灵魂得到作品的情感主旨的撞击——阅读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领作用自然显现出来。

默读,带给人精神世界的改变,全在孩子们的阅读感受中,抓住这个契机,教师在此时给了一段动人的总结,语文的育人功能在此得以自然体现。

面对囚禁在鸟笼中的小鸟,你是否为它打开通往自由的天窗?

面对林间奔跑的野兔,你是否给它留了通往森林的小路?

面对小区流浪的小狗,你是否愿意帮它熬过这个寒冬?

……

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一个奇异的景观,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对生命最大的善待和敬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