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乡养儿,你舍不得放下什么

下乡养儿,你舍不得放下什么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乡养儿》的主人公冯丽丽夫妇,就有一个这样的女儿,天天。为了这个孩子,他们决定下乡养儿。那么,下乡养儿,你到底放不下什么?下乡养儿,让孩子远离同龄人的生活圈子或者成长模式,孩子将来怎么和他人竞争,怎么赢得人生的百米冲刺或者马拉松长跑?你放不下你身为父母的使命感。而冯丽丽夫妇下乡养儿的时候,和天天的关系,类似于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纵使这些我们都放得下,我们也还有一样东西放不下,那便是面子。

下乡养儿,你舍不得放下什么

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他/她不聪明,也不活泼,有社交障碍,不敢上学甚至到学校门口就怕,你会觉得怎样?

你会怨天尤人,责怪上天怎么赐给你这么一个孩子?你会恼羞成怒,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失败,把孩子带成了这个样子?你会放任自流,反正已经这样了还能怎样,反正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会寝食难安,不知道这样的孩子将要怎样走过他自己的漫漫人生路?

……

你有太多感觉,而每一种,都情有可原。

但你只有一个选择:接受这个事实,并且尽可能地让你的孩子感觉好过一点——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他/她是你的孩子。

《下乡养儿》的主人公冯丽丽夫妇,就有一个这样的女儿,天天。天天胆小,什么都怕,怕老师,怕上学,晚上困极了也不敢睡,因为怕做噩梦。为了这个孩子,他们替孩子换了五个幼儿园,但无济于事。最严重的一段时间,他们一家晚上玩白天睡,没有看见过早上升起的太阳——为了这个孩子,他们心力交瘁,疲于奔命。

为了这个孩子,他们决定下乡养儿。

放下一切,下乡,只为养儿。

没有娱乐,没有学习,没有一切在城市生活里看上去必不可少的东西,例如看电影、逛街、K歌、牌局、参加各种聚会。在乡下,冯丽丽一家的生活如此简单,如此纯粹,就只是生活而已:吃饭,睡觉,散步养鸡、养鸭、养狗、养兔、养小羊,种瓜、种豆、种萝卜、种白菜……日子就像中秋节乡下的月亮,清清楚楚。

就只是,养儿。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这么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恐怕,不会——而我,可能也不会。

那么,下乡养儿,你到底放不下什么?

你放不下你自己的生活。

我们声称一切为了孩子好,可是这个“一切”是夸大其词的说法。这个“一切”里面,包含了我们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社交,自己的娱乐,自己的休闲……除开这些,我们留给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并不多。有多少父母,一边教导孩子远离网络游戏,一边低着头紧紧盯住手机屏幕。也许,我们的孩子很乖,比天天强大有力,不需要我们花这么多时间去陪伴,可是,孩子身上的坏习气,不正是我们自己一点一点亲自“培养”出来的吗?(www.xing528.com)

你放不下你的焦虑。

下乡养儿,让孩子远离同龄人的生活圈子或者成长模式,孩子将来怎么和他人竞争,怎么赢得人生的百米冲刺或者马拉松长跑?只有极少数人有这样的勇气——除非他能够确保自己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不用竞争不用努力也能够衣食无忧风生水起的未来。冯丽丽夫妇没有能力确保这样的未来,他们是被逼无奈,他们是权且一试——但即使这权且一试,也仍然是当得起“惊世骇俗”这四个字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而,多少人,包括我自己,在培养孩子们方面,往往把远虑变成了近忧。我们把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三十年后可能出现的果,推想成是今天的因所致,我们未雨绸缪,我们高瞻远瞩,以免将来追悔莫及。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后再来看我们今天的精打细算,也许只是徒劳,甚至是荒谬。

冯丽丽说:“屋里黑黑的,安安静静,身边的戎和天天睡得很香。我突然觉得,我爱的人现在都好好地在我身边,这一刻如此平安,我的忧虑那么遥远。我对自己说:不要为了未来忧虑了,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这是真的淡定和知足。

你放不下你身为父母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由很多部分组成。有保护欲,有被需要、被依赖的满足感,有强烈得要溢出来的爱,有任劳任怨的责任感,外加一种类似于养宠物的愉悦感。“无论多大,在父母眼里,你永远都是个孩子。”这句话充满了浓浓爱意,彰显着父母之爱的无私和绵长。可是,这种爱,未必不是一种碍。孩子一岁,还小;十岁,还小;二十岁,还小;六十岁,也还不大,只要还有八十几岁的老父老母在,他们就仍然能够把你小时候尿床尿裤子穿开裆裤的糗事拿出来抖抖晒晒。在一个不懂得尊重或者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父母面前,孩子永远是一个尚未完成的个体,永远需要被保护,或者说,永远可以被父母随意弯曲成自己希望的模样。孩子,在慈爱的父母那里,是被保护;在强势的父母那里,是被弯曲——无论是被保护,还是被弯曲,在孩子的眼里,父母都扮演了上帝的角色,是需要依赖或者需要仰望的对象。而冯丽丽夫妇下乡养儿的时候,和天天的关系,类似于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

纵使这些我们都放得下,我们也还有一样东西放不下,那便是面子。

别立刻脸红脖子粗地争论:“才没有呢,我养孩子才不是为了面子呢。”那么,请想一想:听到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什么?看到同事的孩子考上名校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什么?碰到孩子打架被老师喊家长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所以,如果别人的孩子钢琴十级、作品出书、竞赛获奖、考上清华北大,而你的孩子“不聪明,也不活泼,有社交障碍,不敢上学甚至到学校门口就怕”,你的第一反应又是什么?没有面子,对不对?很受伤,对不对?很失败,对不对?觉得生活没有奔头没有希望,对不对?……我们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里,我们不是一个孤岛,我们是网上的一根丝线,一个接头。我们生怕“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即使我们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改变,需要巨大的改变,但是我们还是选择维持现状,而寄希望于未来和未知,期待有一天孩子会自己好起来,而如果“下乡养儿”,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

所以,这个世界上才有这么多“不可救药”的孩子!

因为,我们没有足够多的懂得和敢于“对症下药”的父母!

其实,所谓的“不可救药”,不仅是做父母的没有“对症下药”,而且是连望闻问切找到病根的勇气和能力都没有,遑论治病救人。

所以,冯丽丽一家那样种菜、散步、遛狗、养鸡鸭狗兔、看鸡飞狗跳、听叶落蝉鸣的现代人梦寐以求的悠闲生活,就真的只是一个梦而已,而且,是一个很快就醒了的梦。因为你既然有那么多放不下,当然急着醒来去拿起它们,拿起你的生活,拿起你的焦虑,拿起你的使命感,拿起你的面子,并且捆绑着你的孩子,磕磕绊绊地往前走去。

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过。

但绝大多数人这么过,不代表每个人就应该这么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