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师备课的关键与智慧:钻研教材,多读揣摩,寻觅有效备课路径

名师备课的关键与智慧:钻研教材,多读揣摩,寻觅有效备课路径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让我们来看看名师是怎样备课的,通过品读名师们的备课智慧,让我们从中寻觅到有效备课的路径。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

名师备课的关键与智慧:钻研教材,多读揣摩,寻觅有效备课路径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在我们所处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来看看名师是怎样备课的,通过品读名师们的备课智慧,让我们从中寻觅到有效备课的路径。

守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其备课心得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时应树立五种意识:

1.对话意识。与《课程标准》对话;与教材对话;与同伴对话;与名师对话;与学生对话。

2.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其他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

3.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精心安排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

4.预设与生成意识。

5.质量效率意识。确定切实可行的课时教学目标;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组织好有效的课堂练习。

夏青峰: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副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其备课心得是备课是有技巧的预设框框,进行成功的备课,应不断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为何而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的数学知识?学习它,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吗?有哪些好处?通过学习,需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备课时,我们的脑海中必须要不断地浮现这些问题。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备课才会有方向。

2.学习什么。这是涉及学习内容的问题。哪些内容是有价值和重要的?哪些内容可以作教学法的加工,使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怎样选择教学资源与教学材料。我们在备课时,应予以反复掂量。

3.怎么学。备课时,一定要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会怎么做?我更在乎什么?

4.学得怎样。对照目标,在备课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对学生学习的检测与评价。

陈惠芳:张家港市沙洲小学副校长,市学科带头人。其备课心得是:

1.备课前“三读”。广泛地阅读教育学著作;系统地读教材;客观地读学生。

2.备课做到“三动”。动笔写一写;动手做一做;动笔算一算。

于永正: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其备课心得是:

1.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2.隐性备课最重要。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语文教“死”了。

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l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受益匪浅。

3.要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4.教案一定要写。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但我认为,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段、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现在写得较随意,底线是自己必须能看懂。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对已经教过数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

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5.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论,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提出来讲。

这一课,我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我之所以举这个课例,为的是想具体说明我到底是怎样“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的。

另外,教师在教学后还要善于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www.xing528.com)

华应龙:特级教师。其备课心得是:备课时,要注重人文关怀。

有一次,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乘法估算》一课,在检索资料时,他看到一份《生活中的估算》教案,其中有一个环节引起了华老师的注意:教师出示几个例子,让学生思考判断一下结果是否正确,并说说为什么。例: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4千克杧果每千克8元8角,摊主向她要37元2角钱……这个例子说的是乘法中的估算,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好素材,正是华老师需要的。在撰写教案时,华老师想象着课上学生会怎么回答:“摊主多要了钱!每千克杧果8元8角,不足9元钱,买4千克应不超过36元钱。”突然,华老师想道:摊主多要了钱,这不是在贬损摊主吗?人,应该相互尊重!摊主大多是外地来京打工的,咱们都市人不仅要尊重,还得深深地感谢他们。如果我班上某某学生的家长正是个摊主,那学生看到这道题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如果改成“摊主少要了钱,妈妈会怎么做”,不是又可折射出妈妈的善良和诚实吗?因此,华老师最终把题目设计成了: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4千克杧果,每千克8元3角,摊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钱。教学过后,华老师在反思中写道:由“多要了钱”改为“少要了钱”,避免了一次无意间的感情伤害,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估算的策略。可是,多要了钱,往往只有一种解释;而少要了钱,却存在着多种可能。这样设计使学生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对话互动,唤醒了生活的积淀,体味到人性的美好。

华应龙老师的这个美丽的改变,读来意味深长。有位教育家指出: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们的情感世界。华老师的高明之处体现在他的心里不仅装着学生要学的知识,还装着怎样学习知识的锦囊妙计。最重要的,他心里还装着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他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着细腻丰富情感的完整的人来看待。看到了好的教学素材,不是拿来直接就用,而是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细加思量、审慎修改,将教师的关爱、激励与鼓舞如丝丝春风般吹入每位学生的心坎。如此充满爱心的备课态度打造出的数学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教学效果又怎能不入心入脑呢?

徐斌:特级教师。其备课心得是:备课时,要“预设空间”。

我们从特级教师徐斌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谈起。

师:现在请大家把课本打开,翻到第78页的“想想做做”的第1题。请大家直接把得数写在课本上,在计算时边做边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3= 7×8= 5×6= 9×2=

40×3= 70×8= 50×6= 90×2=

(生汇报计算结果,投影显示答案。)

师:好,刚才这四组题都算对的小朋友请朝老师笑一个。

(生纷纷做笑脸状。)

师:这四组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用口诀来算。

生:每组下面算式的结果都比上面的多一个0。

师:那每组下面算式的结果为什么都要多写一个0呢?

生:因为下面算式算的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都是几个十了,所以要多写一个0。

师: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会算吗?

生:会!

师:好的,下面老师出一道题,请咱们小朋友来对一道题,看哪位小朋友对得快。4×6=24,请小朋友来对一道几十乘几的。

生:4×60=240。

师:不错!还可以怎么对?

生:40×6=240。

师:很好!其他同学想对吗?

生:想!

师:请同桌一位同学照老师那样出一道题,另一位同学来对一道题,并把答案算出来,然后交换进行。

(同桌互动,师深入小组参与互动。)

一组我们认为十分普通的练习题,经过徐斌老师的精心设计,在课堂上发挥出了显著的功效:学生从中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学习的过程生动活泼,洋溢着智慧的光彩。徐老师备课时十分注意挖掘课本习题的多重功能,善于捕捉时机给学生创设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做完了题,我们一般只会订正答案了事,而徐老师抓住时机利用问题启迪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这四组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转化过程,帮助他们从学习方法的高度优化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徐老师让一位同学照老师示范的那样出一道题,另一位同学来对一道题,并把答案算出来,然后同桌之间交换进行。这个环节的设计,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巧妙地移交给了每一个学生。没有了教师的限制,学生拥有的自主学习空间变得更加充裕,学习的潜能可以较为充分地释放出来,在生生互动中他们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师权力的适时弱化,为的就是学生自主发展权利的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黄爱华:特级教师,其备课心得是:备课时,要“因生而异”。

特级教师黄爱华在全国不少地方执教过《百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其清新隽永、浑然天成的教学艺术让老师们佩服不已。对比黄老师在不同地方的教学设计,你会发现它们并不雷同。在浙江绍兴上课时,黄老师用绍兴的特产——黄酒导入,酒瓶标签上的酒精度数让同学们倍感亲切,学习知识的兴趣非常浓厚。到了大连,黄老师不再用绍兴的黄酒来导入,改用了新的素材——讲课前一天晚上中国国奥队在与越南国奥队足球比赛中的控球时间率,感觉依然新鲜,效果依然精彩。再到上海去讲这一课时,“上海以88%的得票率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又成了讲课的新素材。不管在什么地方上课,上什么课题的内容,黄老师备课时都注意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我们知道,备好一堂课很不容易,需要执教老师付出巨大的体力和脑力。很多教师因此对公开课、研究课敬而远之。也有教师找到了一个省劲的好办法,那就是通过反复锻炼形成自己的“保留曲目”——不管到哪,在什么场合,拿出来直接套用就是了。自然,效果也差不到哪里去。黄爱华老师则不同,他尊重学情,决不拿现成的教案应付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黄爱华老师致力于追求活的数学课堂,这与他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密不可分。通过听课我发现,有的教学设计,在城区小学教学效果良好,到了农村可就不尽如人意,如网络教学;有的素材在春天教学美不胜收,到冬天用可能就大煞风景了,比如关于春天的一首歌曲;有时候即使是你任教的两个平行班。他们对同一问题或情境的反应也会各不相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让你大为吃惊。问题的关键是,学情发生了变化,教师应该在教学上适应并利用这种变化。如此备课,我们的教学才会常上常新,充盈着智慧与活力。

品读众多名师的备课经验,我们不难明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造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下真功夫备好每一节课,下大功夫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和过程。这样,必然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