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既是对本次习作训练的总结,又是对学生开展新一次习作的方法指导及准备;评价既要抓准问题,又要奖赏成绩,以利于不断调动和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习作评价。
(一)自评
学生完成一次习作训练后,总会有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在本次习作训练的末尾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习作初稿后进行自评:①写评语。分析得失,有哪些成功之处,有哪些不足之点,或者对本次习作有什么感悟。②评等级。给自己的习作定个等级或打个分数。
(二)组评
在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三位同学认真听后,集体写评语、定等级、提建议。
(三)师评
在自评、组评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总体要求,写综合评语、定习作等级。在教师评后,还可以鼓励学生修改,教师再评定修改等级。
这样,通过读、做、说、写、改、评六个环节,学生在宽松的习作时空中,自主地读书、实践、交流、表达、评改,有了生活实践、阅读积累、交流铺垫,学生就能在自由写中向“自能写”的目标迈进。
点面结合写“推荐”——五年级上册八单元《推荐一本书》习作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写常见的应用文”是课程标准习作要求之一。本课教学秉持“应用文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原则,以精准定位目标、多元架构平台、准确探究侧重、充分展示学习这四维度构建“以生为本”的生动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实际,说写结合。
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习支架的搭建,力求学习方式的趣味化和多样化,习作要求逐层递进,以学生独特见解为依托,在交流、评价、模仿、创造中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均能有所习得。
教材解读
《推荐一本书》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单元篇章页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指向了本单元习作表达的要求。
在原人教教材中,《推荐一本书》作为一篇口语交际的课文,出现在四年级下册。同一主题,不同年级、不同课型的编排,体现编者对于学生思想表达的重视,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更促使我们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
学情分析
大部分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通过写一段话来表情达意的语文能力,但是如何让写作体现实用性,让写作亲近生活、服务生活,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提取书中的有效信息,并能分段介绍推荐理由
二、聚焦重点,能对重点推荐作具体介绍
教学重点
能提取有效信息,分段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教学难点
对聚焦的重点,引导学生作具体推荐。
教学准备
一、“我喜欢的一本书”名片,学生随带自己喜欢的一本课外书,习作“学习单”。
二、欣赏名片,获取信息
(一)课前预习展示
指名展示:选取“我喜欢的一本书”典型名片,投影出示。
(二)全班交流名片
引导发现:除了共同的要求,典型的投影作业还分别关注到了一本书的哪些方面?
教学过程
一、师生畅聊,明确标准
(一)教师范读导入
有人说,书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易;书是芳香浓郁的咖啡,让人陶醉入迷;书是新鲜味美的果汁,让人滋润心肺。是啊,好的书,堪比美食,胜过美食。你们一定读过很多好书,这些书为何吸引了你?
(二)学生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
(设计意图:每个人对好书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谈话,让学生唤醒自己内心深处对好书的回忆。通过教师深情地配乐朗诵,也为本课定下基调。同时为学生推荐书开好头。)
(三)互相简要推荐
1.方法运用: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名片,向同桌简要地推荐这本书。参考这样的句式: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它的名字叫《 》,作者是……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2.过程小结:借助一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开始推荐一本书。
(设计意图:一份“好书名片”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不同学生对好书甚至同一本书的不同理解。让学生明白,书名、作者、出版社等是介绍一本好书时的最基本的要素,又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喜好来关注书的不同方面,这无疑为下面的“从不同的方面来推荐”作好了铺垫。)
三、创设情境,探究重点
(一)探究重点话“推荐”
1.引导思考:推荐一本书,更重要的是要推荐这本书的什么?
2.指名回答:学生根据书的不同特点,畅聊自己的想法。
预设一:我推荐的书是《西游记》,里面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而且里面的故事情节特别吸引人。
预设二:我特别喜欢《红楼梦》,书中的很多精彩语句流传至今,现在读来仍旧让人感叹作者的文学造诣。
3.教师小结:原来新奇有趣的内容吸引了你;优美生动的语言吸引了你;曲折离奇的情节也吸引了你;还有个性鲜明的人物、给人启迪的思想……还有喜欢这本书的吗?你们为什么喜欢呢?原来推荐一本书,可以从内容、语言、情节、人物、思想以及更多的方面推荐。
(设计意图:习作对于学生而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枯燥与负担。尽管有些学生爱看书,喜欢与别人分享,但在落笔时又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所以充分尊重不同学生对于不同书籍的独到见解,明确指向内容、语言、情节、人物、思想这几个关键词。学生自己写板书,趣味十足。同时思维导图的板书形式,很好地为学生梳理了写作思路。)
(二)提取所需写“推荐”
1.创设情境:每当学校开学,各家书店纷纷推出了“好书推荐会”活动。如果大家是这家书店的导购员,你会怎样推荐今天带来的书呢?
2.习作推荐:请学生根据自己所要推荐书的特点,从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写写推荐理由。
3.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关注习作中的注意点。习作小贴士:
①推荐理由可以只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
②如果写几点,注意分段写哦。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生活的情境,可让学生清楚习作方向;教师的习作提示,为学生完成习作初稿提供了支架。联系生活经验,关联阅读经历等来体会想象的无限乐趣。)
(三)互动交流评“推荐”
1.习作评价:一起评一评。
评价小贴士:
①理由充分有说服力。
②分段推荐。
③用推荐的口吻。
2.交流反馈:学生根据评价标准,给习作评星,并对某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3.强调分段:运用分段写的方法,把要推荐的几个方面介绍得清清楚楚。
(设计意图:应用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情境,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为此,特创设了书店导购员的角色,让学生思考如何推荐自己所带的一本书。至习作完成,学生又回归这个角色,作整体的推荐,在对话交流中体现了应用文习作的实用性。)
四、聚焦重点,详写推荐
(一)引入经典片段,赏析
1.环节过渡:为了把一本好书成功地推荐给别人,除了写上前面推荐的几点理由,我们还需要把它们写具体。
2.学生细读:老师准备了一个经典片段,请轻声读一遍。这段文字选自《老人与海》,文中描写的是什么?
“来吧,星鲨,”老头儿说,“再来吧。”
鲨鱼一冲又冲上来,一闭住嘴就给老头儿揍了一棍。他把那根棍子举到不能再高的地方,结结实实地揍了它一下。这一回,他觉得他已经打中了鲨鱼的脑盖骨,于是又朝同一个部位打去,鲨鱼慢慢吞吞地把一块鱼肉撕掉,然后从死鱼身上滑下去了。(www.xing528.com)
老头儿留意望着那条鲨鱼会不会再回来,可是看不见一条鲨鱼。一会儿,他看见一条在水面上打着转儿游来游去,却没有看到另一条的鳍。他想:我没指望再把它们弄死了。当年轻力壮的时候,我会把它们弄死的。可是我已经叫它们受到重伤,两条鲨鱼没有一条会觉得好过。要是我能用一根垒球棒,两只手抱住去打它们,保证会把第一条鲨鱼打死,甚至现在也还是可以的。
——节选自《老人与海》
(二)关注重点理由,再写
1.引导发现:这两段话,分别从哪些方面作了推荐?又是抓住哪个角度来具体写的?
内容上:圣迪亚哥与鲨鱼搏斗的场景让人心惊肉跳——老人拿起船上不多的武器“短棍”举到不能再高的地方用尽全力保护着花了两天两夜才捕到的大马林鱼。不甘心的鲨鱼一个劲地冲上来,尽管受到老人一连串的击打,但贪婪的本性让它们不肯放弃嘴边的肉。事实上,接下来会有更多的鲨鱼等待着老人。
思想上:这个片段让人感受到了永不放弃、乐观的力量。孤身一人的老人面对凶残、可怕的鲨鱼,毫不畏惧。从“来吧,星鲨”“再来吧”,可以看出老人殊死一搏的决心。尽管年老力衰,但圣迪亚哥告诉自己“甚至现在也还是可以的”,让自己充满了力量。我们在任何时候,遇到各种困难时,不妨想想老人当时的处境以及他的想法带给我们的启示!
预设一:第一段话,从内容角度来作推荐,抓住了老人与鲨鱼的动作来写具体。
预设二:第二段话,从思想角度来写,抓住语言和心理两个方面来写。
2.拓展提升:你想从哪些方面来作推荐?
预设一:我还想从人物方面来作推荐。作者刻画了一个勇敢、坚毅的老人形象,让读者印象深刻。
预设二:我觉得从语言方面来作推荐也可以。在紧张时刻,作者的语言虽然特别简洁,但恰到好处,烘托了当时的氛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名著以及两段示范“推荐”,再次拉近与习作要求间的距离。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表述各自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解会逐步深入,推荐好书的想法会更加强烈。)
(三)观看微课视频,理解
听王浩和小卢的对话,思考如何把重要理由写具体。
(四)结合不同角度,详写
选择一个或两个方面,结合不同的角度,具体地写写推荐理由。
(五)精选学生作业,再评
把自己的推荐理由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听,让同学们帮自己提提建议。
(六)导购推荐图书,运用
尝试用充分的理由,把所带的好书推荐给同学。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写清推荐理由的几个方面,并非难事,难就难在如何写具体,必须给予学习的支架,让其逐步习得。为此,教师先是出示《老人与海》中老人与星鲨搏斗的经典片段,借助两段评价,让学生明确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推荐一段话,一本书更是如此。在此基础上,作某一个方面的推荐,需要结合不同的角度,如推荐思想方面,可以结合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描写。再是借助微课,通过人物对话,让学生再次明确如何“把重要理由写具体”。这更是一种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从运用“好书名片”初识一本书的基本信息,到推荐一本书的几个方面,再到选取一个方面来具体介绍,让学生有所思考,更有所习得。)
五、延伸拓展,张贴评价
课堂总结:这节课选取不同方面概括写,结合不同角度详细写的习作方法,鼓励学生多去看看同学的好书推荐习作,关注生活中的好书。
(设计意图:习作就是为了自我表达、与人交流。既然是“推荐”,就要给习作以“互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评读中发现习作的要义、好书的内涵。在充分做好课前导学、加强课中引导的前提下,如何平衡有限的课堂习作时间与学生的习作质量,或许还得从更加科学的习作范例、更加有效的师生互动、更加合理的习作要求上来下功夫。)
《我的小伙伴》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捕捉人物特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点,引领学生学会在表现人物特点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引导学生感悟习作的思维过程,学习将形象转化成语言。②营造轻松的对话氛围,使习作教学成为愉快的师生交往过程,使学生的习作成为有米之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②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语言基础、习作基础,学生已经基本学会了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已经能将自己的熟悉的人物较完整、较有序地表达清楚,但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怎样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大部分学生还有较大困难。因此,营造轻松愉快的习作氛围,引领学生学会捕捉人物特点,是本次习作的主要任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典型事例,引领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来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漫画导入,引发兴趣
1.看一看:
同学们喜欢漫画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漫画,大家猜猜画的是谁?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投示漫画,同学们观察思考。
2.说一说:
(1)引导学生说一说漫画中的人物是谁。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同学们,漫画的作者用寥寥几笔,就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除了画家具有高超的绘画技艺外,更主要的是他能敏锐地捕捉到人物的特点。
3.画一画:同学们喜欢这样的漫画吗?大家愿意为自己的同桌画一幅漫画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同桌,为他画一幅漫画。
4.评一评:教师指名同学展示漫画作品,请同学们评价。
5.写一写:同学们都能抓住自己同桌小伙伴的特点画出漫画,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来为自己的小伙伴画像。请大家将观察到的画面,转化成自己的语言,用一段话来描绘一下自己同桌的形象。
6.读一读:同学们写的时候要做到内容真实、语句通顺、联想丰富。写完之后,可以默读一遍。
7.改一改:请同桌交换作品,看看同桌写的是否准确,相互改一改。
二、人物访谈,感悟方法
1.问一问:
(1)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自己的同桌,用画漫画的方法已经写出了自己同桌的基本印象。要想更好地表现自己同桌的特点,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同桌。那么了解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
(2)对,提问题是了解一个人最快捷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设计几个问题,看谁设计的问题最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同桌。
(3)答记者问:同桌一人当采访者,一人当受访者,相互采访自己希望了解的问题。
2.理一理:
(1)通过刚才的采访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对自己的同桌有了哪些深入的了解。
(2)引导学生理清写自己的同桌要写好哪几件典型事例。
(3)引导学生理清写自己的同桌要突出同桌哪些特点。
3.写一写:引导学生整理观察到的同桌的外貌特点,采访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把脑海中的画面转化成文字。
4.评一评:
(1)让学生汇报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评价。
(3)教师点评:同学们,其实作文很简单,作文就是将你看到的画面,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只有通过观察、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才能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才能把人写活,才能写出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5.改一改:同桌互换作文,相互阅读修改并认真写好评语。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习作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为此,本次习作教学设计了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漫画引入,激发情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漫画、画漫画、写漫画,学生兴趣盎然地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轻松自如地学会了将形象转化为语言。这样的设计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难度,让习作教学成为愉快的师生交往过程,使学生的习作成为有米之炊。
第二个环节:人物访谈,感悟方法。此环节教师积极营造轻松的对话氛围,引领学生问一问、理一理、写一写、评一评、改一改,学生深入了解了人物,理清了人物的典型事例,进一步梳理出人物的特点。在“对话”的情境中,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整合”;在“采访”的设计中,实现言语与语言的“同生共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