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测评实践中测评主体坚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以个人主观情感和偏向影响测评过程和结果。是否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将直接影响测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能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指导建议。一般来说,坚持和贯彻客观性原则,要求测评主体对待事实材料与测评结果都要始终坚持客观接纳的态度。
1.要客观对待事实材料
在资料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在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中都要坚持客观的立场,不要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和价值判断,也不要随意夸大或缩小任何指标的价值范围。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于正、反两方面的材料都要重视并且同等对待,不能凭借个人情感倾向进行主观取舍,避重就轻,或者只重视正面材料,而有意忽视反面材料。要毫无保留地留存真实、原始的数据资料,对庞杂的测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但是必须要在确保不改变原始数据反映的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坚决杜绝通过“整理”“加工”等方式改变数据资料的真实性,更不能凭主观意志添加信息资料,不能随着个人情感而篡改数据或者夸大积极评价,压缩负面评价。要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得出测评结论。要防止测评过程中出现颠倒因果关系的行为出现,不能主观预判了结论,然后再去收集资料佐证结论。(www.xing528.com)
2.要客观看待测评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有的传播是有显著效果的,而有的传播只有微弱效果,有的传播甚至是无效的,这样的情况在测评结果中肯定会有所呈现,对待呈现出来的问题,要正确接受、客观看待。一方面,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限制性因素要有客观的认知,“世界公众了解与认识中国的渠道是西方主导的媒体,这一局面在相当长的阶段里难以改变”[3]。中国由不同媒体所呈现的全球形象必然是五花八门、复杂多样的,甚至是千奇百怪的。这些形象、印象、态度、主观感受和理性评估等复杂交织,构成了世界民意的无形之网。虽然民意常常难以琢磨、无法掌控,带有随机性、非理性成分,但毕竟是当今世界上日益强大的力量,任何国家和个人、任何跨国机构,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无法忽视与回避。[4]另一方面,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目标效益要有长远的认知。要全面分析和评价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已经产生的、正在产生的、将要产生的、可能产生的效果。测评数据一般来说只能反映出直观的影响和显在的效果,而对于潜隐性的影响则很难显示出来,但这并不能否认间接效果的存在。针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影响效应来说,更是存在效果“滞后”表现的情况,因为作用于受众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很难立竿见影,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这种效果的延时性、外延性,在测评结果的分析中不能被轻视或者省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