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公共外交?它最初由美国学者埃德蒙德·格利恩(Edmund Gullion)提出,它超越了传统外交范畴,囊括了公众对对外政策形成和执行的影响。二战以后,这个词逐渐开始流行,并作为一个舶来词引入中国,国内学者从国际关系学以及新闻传播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例如,赵启正先生认为:“公共外交是指‘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形式,包括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向交流。”[41]赵可金指出:“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同另一个国家的公众所进行的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活动。”[42]唐小松、王义桅指出:“公共外交是以公众为受体的外交形式,即一国政府对他国民众的外交活动。”[43]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对公共外交的定义没有确切的统一,但大致认知是一样的。那就是公共外交是对政府外交的补充和发展,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国际交往形式,促进非官方层面的相互认知和了解,深化友谊,加强合作,提升国家形象。公共外交领域宽广,形式多样,积极拓宽公共外交领域,对促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正逢其时,且大有可为。
1.加强中外智库交流
智库是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一个国家的智库就是这个国家所拥有的智囊团,它们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是国家决策规划和战略制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智库建设要充分实现“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在国际传播中,智库对国家的外交活动与政策实施具有实质性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不同国家智库之间的国际互动,将围绕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沟通和研讨,它是基于现实关怀而进行的政策诉求,其目的是“全力以赴推动达成某种集体共识。如果能影响他国智库的研究议题、思想主张,将是对本国外交的巨大支持”[44]。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针对中美之间加强智库交流时如是表示:“如果说经济相互依赖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那么两国智库沟通则是中美关系的‘报警器’、‘缓冲带’和‘减压器’。中美智库合作在避免两国误解、误读、误判上能发挥重要作用。”[45]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智库,需要加强中外智库交流,借助智库交流平台传播中国价值理念。
2.加强中外高校合作
“21世纪的大学不应该只是固守传统上的教育本分,而需要增添更多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复合功能。”[46]在国际传播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优势,加强中外高校合作,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价值观念。一方面,大力推进留学计划,同时也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公派留学项目建设,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加深彼此了解,通过对青年和未来社会精英的影响,深化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理解。另一方面,加强中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与互鉴。高校是自由开放的场所,学术交流和思想争鸣更容易加深彼此的了解和认知,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需要加强中外高校之间的联系,加强学术精英群体的联系,通过他们去影响国外社会对中国的价值认知。美国曾经实施的“富布莱特”计划就是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它专门吸引各国的学术精英,向他们言传身教美国价值观,然后利用他们的知识权威向他人传播,增进对美国的好感。欧美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经常活跃在公共外交的第一线,这为我国提供了一定启示与借鉴。
3.加强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艺术的魅力是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文化与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群体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连接中外人民友谊的重要桥梁。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蕴含于中华文化之中,体现于中华艺术之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加强中外文化与艺术交流,是加深中国价值观念国际理解的重要方式。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于世界来说,无不充满了神秘和魅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有增无减,不管是语言、文字、功夫、戏剧、书法,还是美食、丝绸、篆刻、玉器、秦砖汉瓦等,都是吸引他们的重要文化要素。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加深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的基础上,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中国价值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与共建国家在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文化往来渊源,弘扬中华文化,挖掘丝路文化,传承丝路精神,与共建国家共同举办“丝绸之路”文化年、文化展、艺术展等活动,有助于加深共建国家及人民对中国的认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知,从而更加拥护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www.xing528.com)
举办艺术交流活动。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它具有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是实现中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外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各民族应在交流、融合中取长补短,促进艺术领域的新发展。而且艺术交流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官方承办或是民间自主承办,都值得鼓励。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论坛、研讨、演出等形式,切实加强与国外艺术团体或者艺术大师的交流,利用这些活动和平台,加强艺术交流,增进相互友谊,为中国的对外交流作出贡献。
4.加强体育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体育自诞生以来,一直与人类的和平息息相关,和平与友谊是体育恒久遵循的圭皋。开展体育公共外交,是中国特色外交的一种方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便开展了“以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缓和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实现了尼克松总统的破冰之旅,促进了中美邦交正常化。在现代国家关系中,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交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都将中国推向了世界的舞台,成为了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发展国际友谊的绝佳机会。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在外交中展现的体育元素也成为了一抹亮丽的色彩。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墨西哥,在演讲中表示他是一个足球迷;2014年出访荷兰,盛赞荷兰队是世界足球的“无冕之王”;2015年10月,在访英期间参观了曼彻斯特城市足球学院。习近平主席的体育外交举动,以亲切友好的形式拉近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距离,不仅展示了个人的亲和力,也展示了中国的友好与自信。积极发展体育外交,从娃娃抓起,扩展青年体育交流领域,举办形式多样的青年体育交流团体,发展中外青年共同的体育兴趣和友好情谊,从而增进对中国的认知与好感。2022年冬奥会又将在北京举行,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中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体育外交关系,加深友谊。
5.旅游是一个国家开放的窗口,是民间交流最便捷、最活跃的方式,是促进人们对其他国家认知的有效形式
中国游客既要走出去,也要吸引进来外国游客。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瑞说:“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发展旅游,将外国人吸引到中国来,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看,这种传播的说服力、影响力将更加直接,更加有效。中国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历史悠久,有很多沉淀了厚重历史的旅游文化,倡导发展旅游文化有助于利用文化向世界推介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让外国人民走进中国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我们应该利用旅游文化年、观光年,利用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国线、专线去有计划地宣传,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参观旅游。此外,还应抓住“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资源,与共建国家一并挖掘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旅游资源,唤醒更多历史记忆,为今天的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与合作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