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势和魅力

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势和魅力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4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明确提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26]。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中国文化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并且在对外交流中用中华文化传递中国理念,对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促进外国公众认识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对内对外政策等。

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势和魅力

中国带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迈入21世纪,综合国力空前加强,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显著增强。这意味着一些西方国家一直企图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政策在中国发展的良好走势下而宣告破产。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融入世界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扩展;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的发展崛起,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也是一个在国际秩序建设中负责任的、有影响力的大国。这种变化影响着中国对外传播的走向和传播的心态,传播目的不再仅仅是向世界介绍中国,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时也需要世界在更深层次上接纳中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理念。

1.实行文化“走出去”的传播战略

文化表征了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不仅需要在经济往来中加强合作,也需要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增强对彼此的理解。中华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来说,长期都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中国来说,软实力的力量很大一部分蕴含在中国深厚的文化里,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文化交流,提升文化的吸引力,有助于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建立互信,增进友谊,促进其他方面的友好往来,扩大中国在世界范围的朋友圈

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面向世界”,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25]。2004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明确提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26]。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纳入了“走出去”的战略发展之中。为了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标志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初步形成。[27]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28]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加大了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力度。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29]同时,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发展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中国文化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并且在对外交流中用中华文化传递中国理念,对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孔子学院应运而生,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球16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孔子课堂。它们在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发展中外友好关系,传播中华文化和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推行公共外交战略

“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和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对其他国家公众(包括其政府成员)所开展的,旨在提升本国形象或声誉,增加国家间友好关系的活动。”[30]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渐加深,各国之间的交互往来更加频繁,公众作为活动交往的使者是21世纪国家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为了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公众与其他国家人民的交流,公共外交逐渐成为了国家提倡的对外交往的重要形式。2009年7月,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外交,努力引导国际舆论客观看待我国发展,增进外部世界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31]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32]。这意味着公共外交作为一种重要的交往形式被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更生动、更灵活、更多样的对外交往形式,对外国人民来说,更容易产生一种亲近感,在中国的对外传播活动中,公共外交有助于在不同的场合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21世纪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促进外国公众认识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对内对外政策等。[33]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际舆论中,公共外交作为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在政府的大力提倡和鼓励之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共外交的主体和形式多种多样,民间团体、个人、智库、企业、社会组织、媒体、非政府组织等通过文化艺术、教育、学术、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旅游等形式交流,是公共外交的内容。进入新时代,公共外交从边缘走向了舞台中央——更重要的是,自觉的公共外交行动开始深入中国外交、贸易、文化等广阔领域。[34]在向国外公众传播中国理念,阐释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理解,传播国际友谊,赢得国际舆论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www.xing528.com)

3.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就高度重视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作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阐述和重要部署,既是如何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的新要求,又是实践指引。

第一,强调“四个讲清楚”,阐释好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35]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工作就是要有开放的视野,增进相互认知。认识当代中国,就是要用中国的话语阐释好中国的实然状况和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36]。要向世界阐明好这些特色,才能有助于世界更清晰地认知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用中国的理论解释好中国的实践。看待外部世界就是要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要加强报道,借鉴有益成果。

第二,塑造好中国的“四个大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塑造好中国文明大国的形象,要从国情特色的角度塑造好中国东方大国的形象,要从外交政策的角度塑造好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要从制度属性的角度塑造好中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由于历史和国际舆论环境等原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形象认知还停留在西方国家塑造的阶段,这不利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不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确认知。新时代在国际格局中正确定位自身形象,并通过科学的方式积极塑造自身形象,是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三,坚定“四个自信”。“四个自信”即指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创造了伟大的成就。今天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国要自信地向世界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第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优化战略布局,打造外宣旗舰传媒,成为提升传播能力的重要举措。

第五,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对外话语是一个国家对外传播的自我表达,没有话语,就会出现“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遇。在现有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不管是自我表达的需要,还是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的需要,或者是重大国际报道,都需要中国在国际社会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用中国声音传递中国理念,阐明中国主张和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