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宋代消极防御和以步制骑的方针,在无险可据守的平原、河谷构筑堡垒以迟滞敌方进攻,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以北宋与西夏边界为例,试就堡寨的历史作用作一分析。
宋夏战争初起之时,北宋朝廷对堡寨还不够重视。对李元昊作战失败后,范仲淹到延州,他在短短数月时间里,主持修复了延州西北的金明,东北的丰林、青化二城,南面的甘泉城等大量城寨,基本稳定了边境局势。韩琦等主攻派的策略失败后,北宋政府接受了教训,把利用城寨进行防御这一稳妥而有效的做法推广到沿边各路。自庆历年间起至北宋灭亡,宋在陕西沿边掀起了三次修筑城寨的高潮,即庆历至嘉祐,熙宁至元丰,绍圣至崇宁[41]。据曾巩于元丰三年(1080)十一月二十一日的奏折,可知秦凤、鄜延、泾原、环庆、并代(河东)五路,“嘉祐城堡一百一十二,熙宁二百二十二,元丰二百七十四。熙宁较嘉祐一倍,元丰再倍,而熙河城堡又三十有一”[42]。从其修建的动机看,北宋初年是为了被动防御,而熙宁后则有了以此为依托进行战略反攻的特点。
多数学者都肯定了堡寨在防御、开边上的作用。由于西北沿边缺少关隘,史念海先生认为“这些堡寨实际就是关隘,扼守着西夏向东南进攻的要道”[43]。李华瑞也指出,陕西缘边的堡寨,根据军事防御的要求,一般建在形胜之地。如开熙河后,秦州已成内地,不再处于边防前线,“秦州境内寨堡多是熙宁以前所建,正与秦州战略防御地位的转移相吻合”[44]。正如上文第二章所说,章楶实行积极防御,在葫芦河川建平夏城并击退夏军的攻势;后又进驻天都地区,修建西安州、天都寨、临羌三寨,掌控了横山和天都山之形胜。这表明,堡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迟滞敌方进攻和辅助宋军推进的作用。而吕卓民进一步指出:修堡寨在当时起到了却敌、御边、收复失地、招纳沿边蕃部、安辑边民从事生产与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开发等积极作用[45]。然程龙在《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中指出:堡寨功能和作用与其所在的历史时段、地理位置、规模有关,更与戍守堡寨士兵的性质密切相关[46]。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质疑了传统观点,认为宋夏边界的堡寨很难同时兼顾“险”与“要”,因此他反驳了传统“堡寨据险扼守、阻止深入为患的功能”的观点。他认为:“在长期的宋夏战争中,面对夏军的进出,宋方堡寨据险扼守、成功阻挡夏人前进步伐的例证并不多见;相反,由于夏军认识到了堡寨毕竟不是关隘,实行了机动灵活的战略,可根据战略的需要,或以堡寨为攻击日标,兵临城下,逐一攻破;或视沿边堡寨而不见,长驱劫掠,不与宋方堡寨过多纠缠,因而得以成功穿越堡寨。”[47](www.xing528.com)
以庆历二年(1042)的定川寨之战为例,此战中,泾原路副都部署葛怀敏奉命阻击夏军,双方在定川寨一带展开激战。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关于战役前后的记载中可知,定川寨周围以及镇戎军附近有相当数目的堡寨,仅文献提到的就有瓦亭寨、天圣寨、安边寨、安远寨、养马城、定西堡、莲华堡、赵福堡、赵福新堡等20多个[48]。但是,这些堡寨对西夏的入侵却无能为力,葛怀敏战败后,夏人绕开了渭州周边的师子、拦马、平泉等堡寨,“长驱直抵渭州”。相似的例子还有熙宁三年(1070)八月夏人入寇环庆。他们对此地众多的堡寨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兵锋直指环庆路治所庆州。可见,在宋初消极防御战略的指导下,堡寨的防御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因此才有后来战法的改进,从范仲淹的策应之法,到章楶的浅攻进筑,加上正规军与土兵的配合,最终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