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二年(1128),在金军第一次攻宋后,宋廷放弃黄河防线,开始筹建以寿春、扬州(今安徽寿县、江苏扬州),建康、润州、池州、鄂州(今江苏南京、镇江,安徽贵池,江西九江,湖北鄂州),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等为要点的江淮防线。当时淮西以寿春、庐、泗、蕲、黄为战略据点,淮东镇楚、扬二州[98]。但是,由于南宋统治者在战略指导上的失误,给金以可乘之机。
由于南宋朝廷坚持重内轻外的传统,对外把希望寄托在与金和议上。把刘光世、张俊等重将调往江、淮去对付宿州(今属安徽)的李成叛军和建州(今福建)叶浓领导的起义军[99]。因此,在兵力部署方面并未计划全力对金作战。同时,宋廷也并没有把握全局的御敌谋略,其兵力部署的重心是保证宋高宗等人的安全。
宋高宗在建炎二年六、七月间,对江、浙州军频频发布诏旨,进行军事部署。选调江、浙州军的兵卒六分之一赴行在,增加行在的防御力量;下令江、浙沿长江州军训练水军,制造战舰;派遣大将韩世忠驻军淮州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等等,试图加强淮河以南和长江沿线防线。由于此时南宋朝廷缺乏战略眼光,仓促部署,对防淮还是守江迟疑不决,江淮防御体系并没有形成,致使第二次宋金战争时,守淮军队意志不坚,防御无策,建炎三年江淮制置使刘光世未战先溃,金军得以长驱直入。(www.xing528.com)
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秋,金军分三路攻宋。然此时因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赵构担心河北、河南集团拥立其弟赵榛为帝,故将攘外作为次要问题。从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兵陷寿春、黄州后正追袭在南昌的隆祐太后时,巡检使韩世清想拥立赵令晙为帝[100]的事实看,赵构的帝位还不稳,因此此时为巩固皇权,他对武将有很深的防范心理,故在战略上只能是消极的防守。因此,十一月初,完颜宗弼军连克庐州(今安徽合肥)、和州(今安徽和县),沿江作战,伺机渡江。他在攻采石时受到宋军阻击,渡江不成,继续顺流而进,克真州,然后掉头攻占乌江县,直趋马家渡(今江苏南京江宁区西南),从此处渡江,克溧水、太平,兵逼建康。金军两路渡江,使南宋弃淮守江的战略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