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第一章所述,当中国北方形胜尽失后,南宋的防御主要依托荆湖与长江。此时,如果选择在前沿构建防线的办法,用步兵对付敌人的骑兵,从军事规律来看,这具有失败的必然性。因为金和蒙古的骑兵以其速度和机动能力,可以灵活地选择多点进攻或佯攻,以分散宋步军防御,然后利用宋军指挥不统一、各军动作不一、联防协作能力差的弱点,迅速形成局部优势兵力对某局部防御弱点进行突破,使得宋军的防线全面瓦解。北宋时强调“阵”,试图通过牢固的阵法来实现以步制骑的战术意图。但是这种机械的战法,在限制了对方骑兵的冲击力的同时牺牲了本部军队的机动力,如果遇到狡猾的敌人,绕开前线的防御直接进攻后方,则后果会不堪设想。如“澶渊之盟”前的会战中,在敌人九月中旬攻定州时,宋都部署王超机械地执行真宗设阵于唐河的指令,不敢出战[29],使敌人得以到达后方。而弹性防御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前沿据点的物资和后勤等实施有限度的机动作战,以空间换时间,以退为进,化被动为主动,搅乱对方的作战计划,并伺机在运动战中逐渐消耗敌人的战斗力,利用后勤保障、情报等优势来打击对手。可见选择最符合国防规律的弹性防御战略,既遵循了防御的“祖宗家法”,也成为南宋统治者当下最务实的态度。长江天险有显著的军事特征,而淮河的军事价值在于可用于构筑一个实施弹性防御的缓冲空间。因而南宋理论上是将淮南—江北大部分地区都设为弹性防御区。而要发挥弹性防御的作用,其空间的大小应当适当。南宋初年,鉴于敌强我弱,而且防守体系还不完善的现实,南宋不能像北宋一样处处分兵,只能在江淮的一些据点设防,以空间换时间,同时辅以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术,以保存南宋政权[30]。当时淮南重要的据点有淮西之寿春、庐州、和州;淮东之楚州、扬州等,敌人只有在拔除了这些据点后,才能算是占领该区。所谓“守江必守淮”,并非将前沿防御的重点放在淮河,而在于重兵沿江布防,并稳占几个淮南战略点,在淮南相机挫败敌人。从《宋史》所载马光祖等沿江制置使在江南节制江北战事时的做法来看,他们就是这样执行的。所以,弹性防御的实施离不开据点,据点加机动弹性防御即构成守淮之根本手段。假设淮南不在宋方控制中,则南宋军队往往要在金军兵锋已抵达长江边时才能作出反应,其后果只会使得南宋赖以立国的繁华江南沦为残破的缓冲战区。一旦敌人主力突破长江,则南宋必亡。而当防御体系建立后,首要的问题是战区的分兵与协调。同时,要注意通讯系统在实施弹性防御与战时协调中的作用,如海陵王侵宋之战中,在金军逼近长江的情势下,南宋政府用金字牌令刘锜从淮阴退守扬州[31]。(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