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宋两淮地理形势分析及地形特点

南宋两淮地理形势分析及地形特点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两淮地理形势如图3-1所示。两淮地区夹在江、淮之间,淮西多山,淮东滨海,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过渡地带,同时也与西部的秦岭一道,共同构成了我国南北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图3-1南宋两淮地理形势[1]淮河流域除了天然的河道以外,还有一些古老的人工开发的河道。淮西、淮东两地交界地区的地形,主要是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

南宋两淮地理形势分析及地形特点

江淮战区的概念比较笼统,主要涉及四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江南西路、江南东路。江淮地区制置使的设立情况比京湖更为复杂,有时两淮合而为一,有时分立而互兼,而有时又设江淮制置使,同时还置沿江制置使,这些情况或是相替,或是并存。而本书所探讨的两淮战区,在南宋的行政区划上主要是指淮南东路与淮南西路,其地南达长江,北至淮河,西起桐柏山,东到黄海。其具体范围因南北对峙政权的消长有所变化,本书据《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八,它大致包括今皖北和苏北大部分地区及河南、湖北一小部分。南宋两淮地理形势如图3-1所示。

两淮地区夹在江、淮之间,淮西多山,淮东滨海,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过渡地带,同时也与西部的秦岭一道,共同构成了我国南北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这里地形、水系众多而复杂,其河流分布如图3-2所示;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境内除有淮河、长江两大主干,淮河有大量支流延伸南北。流域大部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3℃~16℃,灌溉便利,适宜于游牧和农耕,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可见,气候宜人和水运交通便利是其地位重要的基础性条件。此外,王朝更迭,南北政权的对峙,使其成为国防前沿,地理要冲。

图3-1 南宋两淮地理形势[1]

淮河流域除了天然的河道以外,还有一些古老的人工开发的河道。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北向中原与齐晋争霸,开凿邗沟,沟通了江淮。战国时期魏惠王开通鸿沟,不但连通了黄河、淮河和长江,而且鸿沟水系沟通了济、汴、颍、涡、汝、泗等河道,形成了完整的水道交通网。在此水运系统中,淮河及其支流泗水起着纽带作用。隋代开通京杭大运河,虽劳师扰民,其利在千秋,使得南北畅通,大量物资通过淮河及其支流北上。北宋时,因水道失修且风浪大,航行不便,自雍熙至元丰间,对水道进行了疏浚和开拓。这样,避免了“风涛百年沉溺之患”[2],大大便利了潜运。因此,宋金及宋蒙对于淮河水道都竭力控制,水道上的各个重要城池(如光州、寿州、濠州、泗州、楚州等)自然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www.xing528.com)

图3-2 淮河流域河流图

来源: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

淮西地区西起今湖北省与今河南省交界处的桐柏山区。其地山高坡陡,山峦叠嶂,山体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山地平均海拔在500米。山川交错,地形复杂。淮西、淮东两地交界地区的地形,主要是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在大别山以东,地势显著降低,称为“江淮丘陵”,海拔多在50米至300米左右。该地地貌主要由丘陵、岗地和河谷平原组成。因山路不便,水运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淮东多水、淮西多山的自然地理形势,在淮西地区可以依山建设关隘,相对易于防守,而淮东地区水网密布,却普遍水位较浅,加上地势低平,几乎无险可守,这就使得防御工事成为两淮地区,尤其是淮东地区至关重要的后天人为设置的防御手段。由于金人南下的重点突破点往往选择在淮东,故当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成熟以后,其兵力分配呈现了注重淮东地区、空虚淮西地区、充实沿江地区的特点。其中淮东的防务又集中于楚州、扬州等重点城镇,淮西的防守力量则重点分布在沿淮河一线,大别山一带,因高山对骑兵的天然屏蔽,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当然,水路对南方政权来说,也是种优势,一是利于运输,二是水系对长于骑兵而逊于水战的北方政权是种天然的屏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