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对边防战略的影响因素,除了上一章提到的国防战略、兵学思想外,众所周知,地理环境对边防战略也有重要制约和影响。山川水势、人口、民族、邻国等都是可对军事战略产生重大影响的因子[1]。
从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格局的特征看,存在一个“中原王朝—周边藩属国”的格局,然而,这个格局是很不稳定的,国家的边疆也往往随着政治、军事力量的消长而变化。而北方的少数民族是中国古代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北宋初年,因北面失燕云,西方丢掉了河西走廊,北方已无险可守。
安史之乱后,唐朝将河陇戍兵东调平叛,这一西北收缩战略遂致使河陇故土陷于吐蕃近百年,大中、咸通时虽能克复河湟,但却名存实亡。唐末五代,吐蕃浸衰,党项及河湟诸蕃勃兴,到宋代时终为西夏所据。而东北格局看,由于唐室不能将以幽州为核心的河朔三镇重新纳入唐帝国的有效控制之下,给宋代遗留了一个燕云问题。这对北宋的安全形成了挑战。
燕云十六州是宋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北宋因失燕云,没有了长城防御体系,造成了被动的局面。宋人言:(www.xing528.com)
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蕃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石晋轻以畀之,则关内之地,彼扼其吭,是犹饱虎狼之吻,而欲其不饱且噬,难矣。遂能控弦呜摘,径入中原,斩馘华人肆其穷黩。卷京洛而无敌,控四海以成墟[2]。
所以,夺回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自保的地理保证,后周及北宋君臣念念不忘复燕云,原因即此。宋太祖认识到了燕云地利之重要,但由于当时国力还不敌辽,“复燕云”还只能是一种口号或策略,其目的是通过采取积极防御的政策,以求与辽抗衡。同时,太祖注意整修边备,置姚内斌等十四位大将,委以重任,驻守河东、河北、陕西等地,以兵为险,有效地抑制了辽的攻势[3]。对于统兵大将,能够委以重任,专而不疑,不从中御,所以,太祖能与辽在边关保持均势。太宗时,大体上延续了这种防御政策,与辽友好。后因辽多次支援北汉,干扰了北宋的统一事业,才不得已北伐燕云。两次北伐最终失败了,从此宋方转向消极的防守。在此国防政策的指导下,北宋王朝在其行政权力所及的边缘地带设置了以雄州(今河北雄县)为代表的“两属地”“禁地”之类的军事缓冲带,借以缓解来自敌对势力的军事压力。其地理位置大致在安肃军、广信军、顺安军、保州、定州等地,“呈插花状分布”[4]。
自宋真宗朝开始,因南北盟约,北宋的边患,便从北方的辽转移到西北的西夏。终北宋之世,宋夏间战和无常。如何应对来自西夏的军事威胁,成为长期困扰北宋君臣的棘手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