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破内外边界的战略调整

突破内外边界的战略调整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帝王集权和国防环境的变化,宋代国防思想背离了汉唐以来积极备边的优良传统,北宋初年就已基本形成——“守内虚外”的战略。可见,消极是两宋战略的主调。在通常情况下,统治层可以选择“守内虚外”的安全战略,这实质上是如何看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地位的问题。[6]这说明了“守内虚外”战略在保持国内稳定的同时,却导致外患严重。

突破内外边界的战略调整

自人类社会诞生,就有了战争与防御的沉重话题。边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1]边防战略是事关国运的大事。要了解和评析宋代的边防战略得失,需先看其国防思想。

基于帝王集权和国防环境的变化,宋代国防思想背离了汉唐以来积极备边的优良传统,北宋初年就已基本形成——“守内虚外”的战略。当然,理解这种重内轻外的思想,主要应观察统治者的着眼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内地兵力重于边疆。实际上,由于战争频繁,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边疆驻扎重兵,使得边防兵力之和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兵力。自西夏立国,宋夏战争频繁,北宋在西北的边防军力已有所增强。此时北方的军队分布,据王曾瑜先生的研究,“开封府界驻禁兵六百八十四指挥,而京东、京西、河北、河东和陕西驻禁兵一千零四十八指挥。……作为司马和步司主力的龙卫、神卫、虎翼等军,仍驻扎于开封及其附近”[2]。可见,开封比任何一路都要强,且要精,仍足以实行“内外相制”。当然,随着边防战事的升级以及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变化,北宋中后期及南宋的情况有所变化。据朱中博对中国各大统一王朝的研究,宋代奉行消极性大战略120余年,极端性战略不到50年[3]。虽然他没有研究南宋的战略,然史家公认,南宋偏安东南后,比北宋更加消极。可见,消极是两宋战略的主调。

我们说宋代的防守战略是消极的,是因为它在防御时,没有反攻和转入进攻以彻底歼灭敌人的企图,而只是为防御而防御的单纯防御[4]。其消极的表现包括占据主流的军事理论走向保守;统治层实行消极的防守,统帅没有捕获进攻机会的能力等。在经历了晚唐五代长期藩镇割据、武人跋扈的局面之后,宋朝开国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收兵权举措,以图结束动乱,维护长治久安。但矫枉过正,又出现新的文武失衡。特别是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后,彻底丧失了与北方游牧政权交战的信心,从此将眼光向内,“守内虚外”,试图通过强化对内部的防范和加强对外敌的防守来求得生存,保有政权。(www.xing528.com)

在强调“祖宗家法”的宋朝,除神宗开边、哲宗绍圣元符拓边等少数时期处于对外进攻外,多数时期是消极防守的。北宋中后期至南宋的国防策略基本上是对北宋初年国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统治者“重内轻外、崇文抑武”的既定方针下,北宋形成了防御的、内向的整体国防态势,这就使得宋朝“不能保持自身必要的军事强势,对外长期采取守势,其军队和边防也就不足以维持长久的和平局面,一旦内外平衡被破坏,就只能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5]这种国防战略的实质就是“守内虚外”。

在通常情况下,统治层可以选择“守内虚外”的安全战略,这实质上是如何看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地位的问题。在民族矛盾缓和,国家外部安全环境好的景况下,中央政权着眼于内政,梳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解决好农民与地主的矛盾,防止因内部的民变或兵变威胁国家的安全,是有道理的。但当在宋代地缘政治环境不好,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国家安全受到外部威胁的情况下,仍然顽固地坚持重内轻外战略,从而导致被动挨打,虽说有失天险、无战马等无奈的理由,仍脱不了失策。此战略的消极后果,正如著名理学家邵雍指出:“本朝祖宗立天下之本,非前代可比。内无大臣跋扈,外无藩镇强横,亦无大盗贼,独夷狄为可虑。”[6]这说明了“守内虚外”战略在保持国内稳定的同时,却导致外患严重。有宋一代,国家未能恢复大一统;面对外敌的入侵,北宋的军事能力显得很软弱,只好以外交手段委曲求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