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创造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体。传统文化有如下特点:一是悠久博大。从传说的炎黄开始到目前,可谓上下几千年,文化极其深厚,思想观点层出不穷,是世界珍贵文化遗产,尤其是无论自然灾害还是战争动乱,都没有发生明显的断层,而是世代延续,不断增加新内容。二是鲜明的民族性。尽管各个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但整体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截然不同,在价值取向、体系结构上独具特色。三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的制约,中华民族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带有鲜明个体农业经济基础的烙印,其中与农业社会相适应而生的宗法家庭文化、儒家伦理道德比较突出,这些文化既有很强的教化教育价值,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需要当代人加以合理利用与区别对待。高中生思想政治课需要将传统文化加以利用,原因有三:一是文化传承需要。现代化、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进入我国,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很大影响,有些优秀遗产遭到破坏,有的发生流失,有的区域濒危,因此保护遗产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也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工作,2016年国家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教育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传统文化进入思想政治课堂是国家要求。二是提升高中生认识水平需要。一方面,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思想,对高中生为人处世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其中的糟粕部分加以批判有助于增强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三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常见的思想政治课多为灌输理论,和历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较少,学生感到无聊、无趣,如果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课堂内容就会得到丰富,学生兴趣会提高。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做好如下几点:一是要巧妙结合。不可毫无联系地直接插入,不可机械搬入,而是要和教材内容交织在一起。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的中国共产党的优势与伟大时,可以将古今中外的相关文化做展示比较。关于近代以来的外国侵略,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清政府的态度是软弱妥协,共产党则绝不软弱,毛泽东明确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气势和气度令人佩服。共产党伟大可见一斑。讲到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外交政策时,要利用“和为贵”思想加以深化,中华民族历来就珍惜和平,尤其是近代的苦难使我们对和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可以将西方发展中出现的战争图像加以播放,使学生有具体感知与认知。二是注意方式。有些教师虽然也使用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但多侧重“老故事”,多是基于教训口气,或者是“心灵鸡汤”式的灌输,不妨找到新视角加以利用。如可以利用繁体字形式在多媒体上展示,学生会感到新奇。三是内容适度增加。不局限于零零碎碎,不做零敲碎打,不“寻章摘句”,最好做系统性的整理与展示,加大信息量,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2.将社会热点融入课堂教学(www.xing528.com)
所谓社会热点,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与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引发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的特点有三:一是较为复杂与多样广泛。类别上有生态型、政治型、文化型、道德型、经济型、国际交往型等,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后果各不相同;二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某一个阶段的社会热点,过了这个时期就不会再受到关注,会出现新的现象和问题替代;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在某个具体的地理空间。三是尖锐性与敏感性。一般涉及利益问题的,有时候会导致激烈冲突的发生。将社会热点问题纳入课堂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的必然选择,原因是:一是高考试卷往往涉及近年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要求学生发现基本特点、趋势,分析基本规律和内在因素,因此学生不得不做提前了解,否则会吃亏;二是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因为教材编写时间一般早于热点发生时间,学生对此无法获得理论分析方面的指导和支持,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弥补;三是有助于学生应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能力,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对新鲜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却很多,一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不够,二是在课程中的融入度不好,三是网络上虽然有大量信息,但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学生难以鉴别和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做如下几点:一是及时搜集整理社会热点现象的新闻报道。每天浏览网页,收看电视,下载相关文件,形成信息库;可以委派专人负责,也可以教师集体工作,还可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临时抱佛脚”,全面性与系统性较强,学生参与性较好,记忆比较深刻。二是展示方式要吸引学生注意力。由于长期学习,学生有疲劳心理,这时如果换种展示方式,会有效克服疲劳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打印出热点目录,重点字段用不同颜色或字体标注;使用多美课件,将相关新闻报道展示出来,以动态方式替代单纯的文字介绍。三是适度增加本地事件。单纯将国家大事穿插于课题,学生也会感到厌烦,但如果在适当时机加点本地新闻或事件,学生会感到非常亲切,兴趣会极大提高。如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课的讲授中,就可以在用其他地区材料的同时,应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案例。事实上,古浪县就有这样的遗产保护工作:古浪童谣流传广泛,活泼有趣,但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本地政府将其作为非遗加以保护,2010年被列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古浪籍知名作家赵燕翼有过作品涉及古浪童谣;古浪县作家协会主办刊物《古浪文苑》刊载过多篇相关作品。教师此时如果播放出新闻视频,带来相关档案,教学生现场演唱,再加以分析,效果就会非常理想。四是一定要模拟高考模式,引用理论加以分析,给学生做辅导。很多教师往往止步于资料与信息披露,然后由学生自己琢磨,其实学生无法把握,这样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教师一定要选择有典型性的若干个案,精心讲解,给学生加以示范,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学生自然会举一反三,潜能得到激发,成绩得到提高,素质得到提升。五是坚持准确导向。有一些热点新闻比较敏感,学生会有不同看法,或者难以准确认识,这时教师需要给予理性分析,讲清楚信息背后的问题实质,使学生增强是非明辨力。六是邀请专家做深入分析。高中教师一般忙于具体教学管理任务,对社会热点现象的分析缺少理论支持,视野不够开阔,这时可以利用外部资源,邀请本地大学与研究机构内的专家学者前来,开展《当前热点问题分析》之类的专题报告,使学生对国际国内大事的了解、掌握更加深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考试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