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标签化与污名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社会要素

标签化与污名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社会要素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标签化、污名化现象会对学生发展造成影响。

标签化与污名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社会要素

1.社会阶层变动情况

社会阶层(Social Stratum)是以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程度、职业、社会地位等为依据划分的社会等级,指的是一群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特征的社会成员。在国外,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奠基学者之一的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有过深刻论述,他在《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多元标准、主观标准与连续定量标准,依据财产、声望与权力来反映社会结构特征;社会学家吉尔巴特(Jilbert)和卡尔(Kahl)则依据经济、社会互动与政治维度变量,做了新的指标设计,认为划分标准为职业、收入、财富(经济维度)、个人声望、社会联系、社会化(社会维度)、权力、阶层意识、流动性(政治维度)。在国内,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流动频繁,社会阶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对此不同学者也有不同分析。其中,陆学艺教授依据成员占有的资源多少(组织、经济与文化资源),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十大阶层,包括领导干部、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工人、农民、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人员;李强教授与孙立平教授则提出四分类观点,认为包括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也有人划分为弱势阶层(或草根阶层)、中间阶层与上层阶层。不同学者阶层划分的方法与观点也许值得商榷,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阶层变动与阶层分化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现象。更为可怕的是社会形成了一种“断裂”现象,受到制度、经济、文化等要素限制,一部分阶层成员受到“排斥”,被甩出了社会结构之外,难以共享社会福祉资源,形成新的“累积循环效应”[1]。这样变动的结果是,各个阶层之间不但在经济行为、社会互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家庭子女之间也有很大影响,即使未完成社会化的高中生也是如此。例如,从财富视角看,城市富有家庭阶层拥有较多的社会财富与经济资源,可以通过购买“学区房”等途径选择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就学,聘请有经验的教师给予课程辅导,或使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研学旅游等活动开阔视野,无形之中使孩子有了一种优越感;从声望视角看,经济与社会地位条件较好家庭出生的孩子可以获得较好评价;从权力视角看,城市家庭出生或上层阶层孩子会在消费等方面体现出主流性,而贫困家庭、乡村家庭孩子行为往往被视为不入流,具有民间或草根性质[2];上层阶层(强势群体)家庭学生购买、消费高档产品,进入国外知名大学或国内顶尖大学深造是基本要求;底层阶层(弱势群体)家庭高中生一般没有机会或者能力出国旅游,节俭消费是常态;社会心态方面,有的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有的因无法享受公平或高质量教育权利而忧郁苦闷,有的为获得在城市就学的机会而焦虑着急,有的则形成“仇富心态”“仇官心态”,这都不利于社会和谐。

2.社会文化交流因素(www.xing528.com)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交流越来越频繁深入,这势必会对高中生思想行为形成巨大影响。第一,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社会文化交流动机各不相同。就外语学习而言,一些学生由于家庭优越而前去国外,或从事短暂的学业交流,或开展旅游休闲,这部分学生会结合自己发展的不同需求形成新的学习交流动机,有的渴望在异国攻读大学甚至硕士、博士学位,有的渴望在国外长期工作、生活甚至定居,有的渴望拥有一段异国经历,在学习外语的动机方面自然会有显著差异,有的仅为“学好外语应对高考、获得好成绩”,有的是“学好外语便于开展文化交流”,有的是“出国去扩大阅历”,有的是“消除语言障碍以促进文化理解”,并且在性别等维度方面也有所区别,有研究表明,和男性相比,女性更需要“文化理解”[3]。第二,社会互动会对学习动机形成很大差异效应,一些有过社会实践活动经历(如利用假期打工接触社会)、外出学习接受接触过发达地区居民生活工作的高中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更加强烈,因为通过对比感知到了差距,也形成了自己的未来生活的预期;一些通过自己的知识帮助其他家庭或个体有效果者,也更愿意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将来对社会有所贡献。还有,如果一个班级之间互相交往频次较高,会形成较好的班级认同感,凝聚力相对较强;反之,如果学校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关系会淡漠,形成隔阂,友谊与同学关系趋于冷漠,对将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负面影响。第三,标签化、污名化现象会对学生发展造成影响。如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功利性取向影响,一些人对贫困学生、成绩不好学生、“问题学生”怀有偏见,或者没有给予必要的尊重,或者表面热情背后敌视,势必给这些学生心理上留下阴影,强化这些学生社会交往的“内卷化”倾向,不利于其融入社会。第四,社交媒体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手机网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很多高中生接触到了手机网络,有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城市中青少年群体中的手机普及率在80%以上,有的高中生主动应用或在家庭约束下利用手机网络学习(如查询资料、浏览试题、请教名师等),成绩会更加优秀;有的则面对游戏、电视电影等难以自制,被手机或网络“控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同时,一些学生受手机网络中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刺激,思想认识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不良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