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在接受新信息的过程中,思维会无意识地发生迁移,与已有的知识发生摩擦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按自己的思路组织教学,使本来能够利用的智慧火花没有很好地利用,从而使这一教学资源白白浪费。昨日去随堂听课,就发现这样的事例。
第二节课,我来到一年级教室,这一节正好是语文老师讲解《元宵节》这一课。原文如下:
窗外月儿圆又圆,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课文的主要目标是:
认读十个生字;
会写七个生字;
背会韵文。
以下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认字组词过程中的片段。
其一:
师:“哪个小朋友能用‘正’组词呢?”
生1:正月;
生2:正方形;
生3:正方体;
生4:改正;
师点头示意正确后正要进行下一个词的练习。不料坐在中间的王明举起了手。
王明:老师,不对。“正方形、正方体、改正”的“正”不是“正月”的“正”。“正”是多音字。“正月”的“正”读zheng[阴平];“正方形、正方体、改正”的“正”读zheng[去声]。
老师这才发现前面的组词有不当之处。也板书了“正”字的两种读音。但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对“正”字两种读音怎么组词进行过多的强调,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进行过多的表扬。(www.xing528.com)
其二:
在教师出示卡片认字练习时,老师举卡片出示“户”字。
生1:读hu[去声]”;
师:谁会组词呢?
生2:窗户。
生3:户口。
生4:老师,如果把“户”字上面的一点儿取掉,就是“尸”体的“尸”。
师:对,就是“尸”字。
这是一个孩子自主认字的特例。教师应抓住时机,一方面通过表扬学生,可调动孩子自主认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形近字,通过比较,加深对“户”字和“尸”字的印象。但这样的做法并没有看到。
下课后,我又来到隔壁的平行班,这一节是另一个老师的语文课。老师在早自习时已引导学生背会了《元宵节》这首韵文。上课伊始,老师稍作复习,便开始讲解上学期期末测试卷中的试题。出现以下片断。
师板书:
_________到了,下雪了,大地变_________了,小朋友们穿上_________,戴上________和________,在雪地里________要〔下面少一横〕,有的滑雪,有的跳绳,________的打雪仗,玩得可________啦。
老师还没写完,忽然中间靠后的一位小女孩举起了手。
生:老师,你把要字写错了,下面少一横。
师:那不是要,有一横是要,没一横是shua[上声]。
生作点头状。
这个“耍”字一年级的孩子没学过,老师把“要”取掉一横说成“耍”字,这不是误导学生吗? 这样的误导将会形成定势,给学生造成终身的影响。也许这位老师小时候在学“耍”字时就从自己的老师误导演变而来,取掉“要”字一横变“耍”字就这样一代代讹传下来。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像这样的来自孩子的“在乎”,何止是这些呢?有些做法确实是老师没有发现而为,但有些却是老师故意视而不见。我们口口声声喊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其实这些孩子的“在乎”正是他们创新求异的体现。如果教师能真正重视并鼓励孩子的发现,那么我想创新意识的培养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了。
朋友们,孩子们的“在乎”,您在乎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