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次,教数学的张老师在教 “年月日”这一课时,在导入阶段,为了联系生活实际,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都非常喜欢过生日,那么今天谁来向老师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呢?”
听到是谈及自己的生日,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7月8日” “9月6日”“10月3日”……
张老师顺藤摸瓜:“你们真是好样的,现在老师提一个有难度的问题,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日是哪一天的呢?”
虎头虎脑的孩子们你望望我,我瞅瞅你,看起来有点瞠目结舌。
这时,突然有个叫洋洋的小朋友举了手,经老师同意后他站了起来,说:“老师,那你说说你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的呢?”
这一招如杀手锏一样,给老师当头一棒。张老师可真的是忘了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他稍作镇定,然后编了两个日期骗过了乳臭未干的孩子。可这一节课,张老师总是摆脱不了不知道自己父母亲生日的尴尬阴影,这节课自然没有多少精彩而言。
这件事情使我想到了自己前一段时间搞的 “尊老爱幼”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将尊老爱幼的举措进一步落到实处,我安排了让全校学生利用休息日为长辈做三件事的真情活动:为父母洗一次脚、剪一次指甲、洗一次衣服,体现孝敬之心;写一封书信,体现感恩之心;记一组数字(父母亲的生日),体现关爱之心。活动结束后,我逐一到各班抽取三名学生进行调查,有90%的学生都按要求做到了。完成较好的是 “每人都向父母写了一封感谢信”。“记住父母亲的生日”这一项绝大多数同学都记住了月份和日期,没有记住年份。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有相当部分的同学还给父母亲洗了一次脚,这实在让我有点感动不已。我当面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表扬。
这次活动的成功让我兴奋不已,甚至有点自鸣得意。于是事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题为 《尊老爱幼二三事》的短文,在论坛上进行交流。但今天当我看到张老师 “教年月日”这个案例之后,我的心里不由一怵。如果我在检查孩子“尊老爱幼三件事”的时候,有学生问:“老师,你的父母亲生日是哪一天,你给父母洗过脚吗? 你给父母写过信吗?”我是不是和张老师一个处境呢? 我是不是也为了一点尊严要编一个日子来欺骗那些童心呢?(www.xing528.com)
说实话,这三件事里面,惟独前几年上学时,没有手机这样方便的通讯工具,我隔三差五给父母写过几封信。至于洗脚、修剪指甲是从没有发生过的,父母亲的生日也尝试着记过两三次,可过不了几天就忘个一干二净。
联想到教育界曾争论的“学生在校是一套,出了校门又是另一种做法时”,我想:我们教师也是否有一点责任呢?
记得有一次,我去检查学生晨会课,有一位老师正好在教室后面借用后排的两名学生的桌子贴小红花。老师穿的是大头皮鞋,老师下来后,跳下桌子,扬长而去,可留下了两个大脚印,并未意识到对那两个脚印该怎样处理。这时后排的这两个学生一脸的不情愿,使劲用书拍打桌上的印痕。也许,这点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位老师并没在意,但学生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对老师的做法很不满意。
有位老师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感受围墙》:
自从看了《傻瓜的围墙》,就经常感受到 “围墙”的存在。于是,对自己的语言,就珍惜了许多。
假如,无形的围墙真的存在,那么,也是需要在一定的条件 “刺激”下,才会“显现”出来的,是这样吗?
我借用这里的“围墙”二字,来比喻我们教师身上司空见惯的习已为常的想法:“学生就要听我的”“我说的不一定我做,但你一定要做。”“我能做的,你们可以不做。” (如踩完桌子不擦脚印)等等,是否像“围墙”一样束缚着我们的大脑呢?
现在我的结论是:老师们,请要求孩子如何做时,先想一想自己做得怎么样。即使自己没有做好,但要有这份拷问自己做得怎么样的勇气和决心。
老师们,要求孩子前,请先拷问一下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