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语交际概念的提出与演进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显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把“口语交际”作为一项语文能力来看待,在大纲中把“口语交际”训练作为一项内容而不是分开来安排,却是近年来的事情。
20世纪20年代因起草、委员会覆订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就提到了语言的听、说两方面的要求。在“程序”“方法”中提到会话、讲演、辩论等要求,在“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中规定初级小学“能听国语的故事演讲,能用国语作简单的谈话”,高级小学“能听国语的通俗演讲,能用国语演讲”。
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在“目标”中提出了阅读、说话、写作、写字等方面的要求,但把说话与写作是当作表达放在一条中来表述的;在“教材大纲”中也是把“说话练习”归到了“写话方面”;至于“听”,只是在“写话教学的注意点”中提到“第一、二学年的说话教学,要注意先听后说,务使儿童听熟之后,再学说”。
20世纪80年代《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以及“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中,第一次把“听话、说话”作为一项独立的、与“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等并列的内容来表述。
20世纪末《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根据对现代社会口语交际能力日益重要的认识,将“听话、说话”合并成了“口语交际”,更加突出强调了“交际”。
(二)口语交际的含义(www.xing528.com)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新课改以来出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关教材大都对口语交际的含义有所论述。例如:
有的认为,“口语交际就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们运用口头语言,我说你听,你说我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双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口语交际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具有“普遍的实用性”“明显的即时性”“很强的情境性”“能动的互动性”“较强的综合性”。
有的认为,口语交际的指导应关注如下一些特点:“情境性”“实践性”“整体性”“互动性”“同步性”。这些特点,也就是口语交际的特点。
有的认为,“口语交际是一种在特定的情境里,对话交流双方以互动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交流思想感情的言语活动”。口语交际的一般特点是:“具有时空限定性”“口语具有整合性”“口语具有情境性”“口语交际具有互动性”“要求对话双方的思维速度、内部语言组织速度先于和快于口语表达的速度”等。
从上述列举的资料可以看出,口语交际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对其内涵的论述也不一致。但可以看出,以下要点是大家一般所关注的:口语交际是互动的,交际各方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口语交际不是在自说自道,必须关注对方的表现或反应;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往往决定着说话的目的、内容、方式等;口语交际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媒介,但非语言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口语交际中各方的互动是即时的;口语交际是为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对口语交际做如下定义:所谓口语交际,就是人与人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运用口头语言及非语言因素即时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