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默读,就字面而言就是在阅读中不发出声音,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在默读教学下,不应该被课文内容所限制或是被作者情感所影响,并不需要根据情感所要求的表达方式进行严格的阅读限制,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思考的专注度,有助于集中赶之内容,同时需要不断的反复阅读,或是根据学习目的进行有选择性地阅读。小学阅读注重对能力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则主要是指对默读的阅读能力养成,确保学生在文章的学习下,能够具有没读的良好习惯。
(一)默读的要求
小学阶段要使学生达到能够比较熟练地默读,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读的时候,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认真阅读,精力集中,边读边勾画批注。二是能按阅读目的要求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三是能运用通读、摘读、跳读、浏览等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适应不同的需要。四是要有一定的速度,到高年级每分钟默读应不少于300字。
(二)默读指导的方法
1.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掌握默读的技能
小学阶段,默读和朗读的关系十分密切。小学生默读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一般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小声读阶段,二是无声读阶段。小声读阶段,嘴唇不断微动,口中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这时,学生还不能通过视觉从书面语言中理解所表达的内容,一般需要读出字音,才能领会。朗读的模式仍在默读中起作用。小声读阶段,是由朗读向默读过渡的阶段。无声读阶段,才是真正的默读阶段。根据这样的发展过程,教学时,首先要加强朗读训练。在学生具有初步的朗读技能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开始默读的训练,让学生较快地度过小声读阶段。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可以在一年级上学期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下学期有意识地将大声朗读和小声朗读结合起来训练,一进入二年级就开始进行默读训练。(www.xing528.com)
2.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逐步训练默读的“三到”
小学生默读课文,往往容易出现这样一些现象:一是漫不经心,匆匆读一遍就算了,不动脑筋去思考;二是只求字面的了解,以大体懂得句子的意思为满足;三是只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不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学生不能通过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所以在默读训练中,教师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在默读课文时集中精力,边读边想,做到默读的“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看清每一个字;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对文章中的词句能边读边分析综合,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并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心到”,在读前,教师可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读后及时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或让学生回答默读前提出的问题;手到,就是训练学生边读边动笔。中年级学生可以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或标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等。到了高年级,可以做些简单的批注。学生边读边动笔,能促进思考,提高默读效果。
3.逐步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
默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二是有一定的速度。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阅读的书报杂志非常多,默读的速度快,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多的材料,获得较多的知识,这是很有好处的。在小学高年级,要重视提高默读速度的训练。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首先要眼睛看得快,要学会“扫读”,扩大视觉的范围,也就是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眼就扫过一句、一行甚至几行。第二要由眼入脑想得快,脑子要跟着眼睛扫读思考,弄清楚眼睛扫过的文字说的是什么。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默读课文,然后检查默读的效果。不断地这样训练,就能使学生逐步做到眼睛看得快和脑子想得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