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面所述,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主要是结合“读经教育”进行的。宋代以后,语文学习的教材内容以及先后程序基本确定下来:先读“三、百、千”主要进行启蒙识字,再读“四书”,然后读“五经”。这一内容与程序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字经》相传为南宋王应麟所撰。清王相训诂本《三字经》共1122字,实际单字510个。《三字经》内容丰富,包括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礼仪”要求、用数字概括的有关常识、读书方法与经书常识、历史知识、勤学范例等六个部分。《三字经》采用韵语形式,易于诵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教育性强,识字量大,因此能够流传几个朝代数百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这在中国教材史和世界教材史上都是罕见的。
《百家姓》的作者尚不可考。因首字为“赵”,是宋朝的“国姓”,所以学者认为《百家姓》可能成书于宋代。后来流行的增补本《百家姓》全书568字,508个姓。该书字“句”之间虽然没有意义联系,但采用了四言韵语,读来顺口,并且认识以后会给人际关系带来极大方便,因而被蒙学广为采用,成为必读之书,以致家喻户晓。
《千字文》,南朝周兴嗣所撰。周兴嗣南朝梁陈郡项人,字思篆。相传,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从拓取王羲之一千字不重者编为四言韵语而成。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所以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等来代替数字序号。(www.xing528.com)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分别记录了孔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北宋程颢、程颐认为,《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样也是儒家最重要的文献。到了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在一起,因它们分别出自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将其命名为“四子书”,简称为“四书”。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原与《乐经》并称为“六经”,据传因秦时焚书,《乐经》散佚,汉初时仅存五经。相传“五经”都经过孔子编辑或修改。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五经”逐步成为儒家经典,也就成为全国通用的必读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