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为我们梳理了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特定历史时期,“由传统士大夫向近代型知识分子”转型的文化思想先驱人物谱系,塑造出共性与个性兼具、鲜活生动的近代知识分子和革命者群像。其中,有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蔡元培,刚直的陈独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博学宽厚的沈尹默、高一涵,有些书生意气的钱玄同,卓有远见的李大钊,直率真诚的刘半农,博学广识的胡适,被甘地称作“最尊贵的中国人”的辜鸿铭,等等。这些人物既是“历史真实”的人物,又是“艺术真实”的人物,形象丰满,各具特色,他们接受过严格的传统国学教育,之后出洋留学深受西学启发和影响,是前无古人、学贯中西的“觉醒一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年代将他们推上中国政治舞台,成为引领中国人“集体觉醒”的新文化思想先驱。《觉醒年代》在学术场域、革命情境、生活居所等不同维度的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时代共性和个体特质以及他们在思想、文化上的立场、观念的矛盾冲突,这些鲜活起来的历史人物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脉络恰恰是建党年代中国政治文化裂变和时代格局转型的形象转码。
在庞大角色谱系建构的过程中,《觉醒年代》以“三驾马车”——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为核心人物,以创办《新青年》这个核心事件将三者聚拢到一起,围绕他们三人从初次相识到惺惺相惜再到分道扬镳的经历,再辅以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新青年追求革命理想这一叙事线,随着《新青年》办刊过程的跌宕曲折,人物角色在各个空间场景也充分展开了思想交锋,多线叙事共同演进,相辅相成,自然流畅地描绘出建党前期中国革命先驱在时代困境中迎难而上的革命品格,真切展现了人物角色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理想,井然有序地勾画了一幅气势庞大的“爱国群像图”。同时,每一个角色的身份和命运又反过来投影到《新青年》杂志上,使这本作为“觉醒年代”知识分子话语场域、记录和引领时代的重要刊物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性和人格化的特点。
对于“觉醒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主创着重聚焦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的革命者、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展创作。“革命与启蒙并举是这一代革命知识分子强烈的价值取向。”[7]他们身上有革命理想的光辉、爱国主义情怀,也兼具反叛与抗争的共性:作为光复会创始人、清王朝叛逆者的蔡元培,“丢掉幻想准备战斗”的李大钊,“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的陈独秀,等等,作为革命新青年的精神领袖,他们影响着一大批当时的青年革命志士。面对国家的危亡,“为中国寻找救国救民的科学理论,将思想启蒙与社会救亡并举,成为这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8]。历史的薪火相传给予新主流类型和青春叙事相互融合的契机,也带来了国族叙事的青春气息和理想主义色彩。《觉醒年代》在叙事上淡化甚至规避了权力斗争、个人私怨,将政治、学术、生活场域中的争论聚焦到如何救亡图强的多方主张上。北京大学师生作为核心人物群体,主创用影像更多地强调他们身上的青春朝气、爱国精神以及理想主义情怀。剧中的青年知识分子、革命者们和他们的先辈们一样,怀抱重整河山的志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救国实践,以天下事为己任,为了“唤醒”民众、“唤醒”整个国家,为救亡图存奔走呐喊,以行动书写“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风华正茂的他们,谋求的是中华之崛起,为此,捐躯赴国难,亦视死忽如归。《觉醒年代》以闪回的方式呈现陈独秀父子三人从剑拔弩张到冰释前嫌,其间加入陈延年、陈乔年慷慨就义场景的平行剪辑,用小家之情的柔软反衬出治国之志的坚毅。这种强烈的对比镜头,再现了革命者们用自己的生命坚守信仰、启蒙民众、追求真理的觉醒年代,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进而怀着肃然和诚挚的态度重新审视革命先驱的家国情怀和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当21世纪的“新青年”们看到在20世纪“10”年代的“同龄人”、革命者陈延年浑身伤痕累累、血迹斑斑、戴着镣铐走过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的石板路时回眸对着镜头灿烂一笑,参照影像上介绍他“宁死不跪,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的文字造型说明,引发了“网生代”青年观众的强烈情感共振。《觉醒年代》的“青年革命叙事”频频触发年轻一代观众的“共和国情感”共振机制,引发了微博、豆瓣等网络社交平台受众的热议,网友们纷纷评价该剧“这才是青年人该看的电视剧”,还有许多青年群体表示要“追剧学党史”,对该剧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觉醒年代》的“青春叙事”与青年观众群体的亲缘性,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文化消费,使大量年轻观众愿意主动“消费”和观看,并“在被消费过程中产生意义,形成青少年观众自己的意识形态,这是一种意义和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能够满足青少年观众的青年亚文化意识形态认同需求”[9]。(www.xing528.com)
新主流电视剧《觉醒年代》承载的家国情怀也潜移默化地引导电视剧观众尤其是青年受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中国当代“新青年”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在《觉醒年代》等国产新主流精品剧的思想引导下,也进一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使丰沛博大的中国精神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觉醒年代》中,人物设置从进步知识分子到父辈革命者再到青年革命者,觉醒方式从“他觉”到“自觉”到“觉他”,《觉醒年代》在描述“中华民族觉醒”的过程中,也“以‘正—反—合’的辩证方式实现了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互文性观照”[10]。
《觉醒年代》陈延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