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与审美突破

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与审美突破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动画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动画学派”的过程中,以具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像特质和审美风格,书写当代寓言和中国故事,形成与他国动画电影创作迥然不同的文化差异性表达,一步一步将中国影响推向全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出现了三次创作高峰。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第一个兴盛期。

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与审美突破

中国动画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动画学派”的过程中,以具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像特质和审美风格,书写当代寓言和中国故事,形成与他国动画电影创作迥然不同的文化差异性表达,一步一步将中国影响推向全世界

在中国动画产生的最初阶段,已经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价值观念的印记深深地烙刻在动画创作中。1926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首部动画片《大闹画室》,这是中国动画的发端,为了让新奇的影像形式在中国落地生根,万氏兄弟不断学习、借鉴他国的创作经验。1940年,在迪士尼动画长片《白雪公主》的影响下,万氏兄弟集合了100多位创作者,大胆尝试以中国古典绘画和中国山水画的风格绘制了20000多张画稿,用一年半的时间创作了亚洲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以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获得了很大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出现了三次创作高峰。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第一个兴盛期。在这个时期,一系列国产动画电影百花齐放、形式丰富,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文本内容反映时代变革和人民群众高涨的国族自豪感、归属感。多个中国动画史上的“第一”和“天花板”出现:1953年,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问世;1954年,《小梅的梦》是国产动画首次采用木偶、真人合成影像技术;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也获得成功;1958年,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西瓜》也因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广受好评;1960年,《聪明的鸭子》是最早的折纸动画片;1960年,《小蝌蚪找妈妈》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作品,全面融合了中国黄铜管文化与动画艺术形式,作品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制造”的标签;而之后1963年的《牧笛》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将中国水墨动画推向了国产动画巅峰。1959年,《一幅僮锦》还荣获了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60年,“美术电影展览会”举办,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展出,向观众介绍中国动画电影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万氏兄弟和唐澄联合执导了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1961/1964),摄制组绘制了近70000张画稿,在人物形象上数易其稿,以独特视角、奇特造型、宏伟场面重塑了孙悟空这一中国神话英雄和《西游记》这一经典IP,这部融合儒道思想的动画长片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动画史。这个时期,中国动画电影在沿袭之前国产动画民族化风格的同时,以剪纸、皮影、木偶、折纸等更为丰富的艺术创作手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动画的创作升级。1963年,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以恢宏的场景讲述了动人的傣族神话,是中国木偶片成熟的标志。剪纸片《金色的海螺》(1963)继续发挥镂刻艺术的特色,讲述了“海螺姑娘”这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故事。《黄金梦》(1963)则是一部漫画风格的作品,它以质朴的线条描摹出夸张的人物形象,讽刺贪婪的富豪们。此外,《小鲤鱼跳龙门》(1958)、《济公斗蟋蟀》(1959)、《大奖章》(1960)、《人参娃娃》(1961)、《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半夜鸡叫》(1964)、《红军桥》(1964)、《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等,都创作于这个时期。

《大闹天宫》

1976年至1993年,国产动画创作迎来了再度繁荣的第二次高峰期。长达十几年的中国动画休眠期积累下来的大量关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人性反思、人文精神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欲望,在这个时期喷薄而出,仅从1977年到1984年期间,就生产出一百多部国产动画片,在题材内容、制作技巧和艺术形式上,均上升到新的高度。1979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国产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以壮美强烈的视觉表现再一次焕发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光彩,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佳作,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获得了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法国第七届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宽银幕长动画片奖等多个奖项。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中国动画生产明确了“动画片全龄化”的受众定位及其相应的创作模式。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1980)则是一部出色的木偶动画电影,人物形象幽默滑稽生动,生动地展现了新疆维吾尔族的传奇人物,影片逐渐发展为系列动画。短片《三个和尚》(1981)兼容国内外动画创作的艺术手法,寓意深刻。还有《两只小孔雀》(1978)、《画廊一夜》(1978)、《狐狸猎人》(1978)、《好猫咪咪》(1979)、《愚人买鞋》(1979)、《雪孩子》(1980)、《黑公鸡》(1980)、《小鸭呷呷》(1980)、《南郭先生》(1981)、《猴子捞月》(1981)、《人参果》(1981)、《鹿铃》(1982)、《淘气的金丝猴》(1982)、《假如我是武松》(1982)、《蝴蝶泉》(1983)、《天书奇谭》(1983)、《火童》(1984)、《三十六个字》(1984)、《西岳奇童年》(1984)、《黑猫警长》(1984)等,大量优秀国产动画作品不断涌现。198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进行体制改革,之后,融汇抽象绘画手法和现代音乐风格的《金猴降妖》、具有敦煌壁画风格的《夹子救鹿》(1985)、借鉴工笔花鸟画笔法的剪纸片《草人》(1985)以及《海力布》(1985)、《女娲补天》(1985)、《水鹿》(1985)、《抢枕头》(1985)、《大扫除》(1985)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国产动画电影掀起了新的观影热潮。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势头暂缓,系列动画电视开始崛起。如均为13集的剪纸片《葫芦兄弟》(1986)和《邋遢大王奇遇记》(1987)荒诞幽默,极富想象力,还有《擒魔传》(1987)、《奇异的蒙古马》(1989)等系列动画电视,都广受观众喜爱。

《小蝌蚪找妈妈》(www.xing528.com)

实际上,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动画电影一直是领先世界的。被誉为“日本动漫之神”的手冢治虫曾专程前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向“中国动画之父”万籁鸣拜师学艺。宫崎骏和高畑勋也曾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朝圣”,对《小蝌蚪找妈妈》等中国水墨动画叹为观止。在90年代中期,中国受到外来动画电影的强势冲击,与当时引进的欧美、日本动漫相比,国产动画在本土市场节节失守。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商业效益,制作公司在动画生产过程中通过内容注水、拖延时长等方式降低创作成本,提高动画作品的市场回报率,中国动画失去了民族审美风格,全然模仿别国动画作品,国产动画创作每况愈下。

在199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社会集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拍摄了《自古英雄出少年》,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市场化打开了一扇大门。随后,《宝莲灯》借鉴好莱坞动画制作方式,以制造奇观的电脑特效、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完善的营销体系,做了国产动画电影生产的全新尝试。2002年,《我为歌狂》问世,标志着我国动画的受众转向,中国动画的主阵地开始全面转向系列动画电视。接着,低幼化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系列动画电视成了中国动画产业的主要生产方向。中国动画电影进入进一步迎合市场的盲目探索期,即便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全面政策支持,但仍进入创作的低迷期,主要产出畅销动画电视剧场版电影。在这动画电影创作式微的十几年间,也出现了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现象级系列电视动画片及其剧场版作品,如《秦时明月》等为中国动画第三次崛起积蓄力量。

2015年,以动画电影作品《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标志,中国动画国潮复归,推动中国进入第三次动画电影的创作高峰期。这部影片颠覆了前两次中国动画电影高峰期的严肃叙事风格和说教模式,侧重于打造影片的观赏性和核心价值观念,在继承经典文本《西游记》里孙悟空这个角色天不怕地不怕的反抗精神的基础上,以不谙世事、爱问十万个为什么的江流儿这个人物角色与阴郁冷漠的孙悟空形成鲜明的对比,碰撞出诙谐有趣的火花,营造了轻松的叙事氛围,让观众在愉悦的观影体验中更容易汲取影片中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之后,中国动画电影创作显现出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审美风格的回归趋势,在沿袭中国动画传统的、民族的影像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继续大量开凿传统文化经典IP,创新性地融汇传统艺术手法和电影技术手段,不断激发动画电影中中华民族精神与本土文化内涵的言说潜能。一系列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蜂拥而至,如《大鱼海棠》(2016)、《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2019)、《姜子牙》(2020)、《哪吒重生》(2021)、《白蛇2:青蛇劫起》(2021)等影片均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在这些作品中,“中式”英雄塑造由扁平化、能力型成长叙事转向立体化、精神成长叙事,由商业化叙事又重新回归民族化叙事。这些叙事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同中国观众对传统文化、国族立场的强烈共鸣与认同,完成“民族性叙事在显性表达上的隐性精神效果”[20],也为中国动画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元素、模式的创新融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1世纪的新媒体技术尤其是虚拟影像技术的全面发展也为中国动画的发展、崛起提供了优渥的创作条件,爱奇艺、哔哩哔哩以及腾讯动漫等视频平台也为中国动画作品提供了创作资源和播放平台,《罗小黑战记》(2011)、《大理寺日志》(2020)、《雾山五行》(2020)等中国动画新时代的优质作品应运而生,虽不尽善尽美,却因为个性化、创新性的作品风格广受喜爱。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登顶,掀起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热潮。之后,《姜子牙》《哪吒重生》等作品沿袭其动画生产模式,兼容原创性、作者性与商业性、受众性的动画创作成为当前中国动画电影生产的主要发展趋势。

当前国内动画电影生产虽然处在第三次高峰期,但整个动画产业仍存在明显的工业缺陷,制作资金匮乏,缺乏规范化、产业化、工业化生产,产出数量虽多,但票房不容乐观,在中国电影总票房中占比小,很难形成动画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为了资金快速回笼,中国动画生产出现了创作跟风化、投机化、同质化、粗糙化、低幼化的普遍现象,制造了头部垄断、收益泡沫的畸形产业现状。这种产业现状亟待得到调整,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学失语状况也亟待得到扭转,中国动画将何去何从?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出圈,为中国动画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为之后的中国动画电影生产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