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电影研究开始回归工业与美学的关系探讨,并提出对电影产业升级过程中一味强调商业导向、忽视艺术特性的忧思。张宏森在2015年的“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中,提出“重工业产品推进,轻工业产品跟进,大剧情影片镶嵌在中间”中国未来电影发展方向,即在政策扶持与技术助推的双重合力下,“中国电影内容的发展方向将会以大制作、大视效电影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流,由此带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产业升级成为当前的大势所趋”。但在重工业、高概念电影发展轨迹中,产业结构性矛盾和短板效应日益凸显,电影生产过度强调视觉溢出、重技术轻艺术、审美粗鄙化、产能过剩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引发了电影学者的热烈讨论。2017年,在北京大学“迎向中国电影新时代——产业升级和工业美学建构”高层论坛中,赵卫防认为中国电影产业升级和美学升级应同步进行。范志忠提出电影的文学性需要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进行重构。陈旭光教授则进一步强调建构“电影工业美学”的重要性,并在2018年的《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阐释与建构》等一系列论文中系统论述了“电影工业美学”这一概念,指出中国电影工业美学应诉诸“常人之美”,“旨在调和唯杰作传统和艺术至上的电影艺术研究与专注市场和产业而忽视了电影艺术特性的产业研究,在工业/艺术这一看似二元对立的情境中,开辟理论的可能性”[7]。饶曙光在探讨重工业电影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时指出,电影产业升级的当下,不要矫枉过正“重技术轻故事”,中国的重工业大片更应继承传统美学经验,确立东方美学基调,用“中国言说”的方式推动“电影强国”的进程。
伴随着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不断升级和新主流电影的崛起,“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与新主流电影生产实践形成了互文互动、相辅相成的密切关联。基于“电影工业美学”对产业、技术、内容、营销的升级要求,新时期的新主流电影创作形成了以内容为本,从受众和市场出发,“基于互联网生态的跨行业融资、跨媒介叙事、参与式营销、奇观式特效以及文化群体分层消费”[8]的生产模式。(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