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地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尚家沟所处区域决定了当地娱乐文化的多元特性。尚家沟处于陕甘青文化交界之地,多种文化交汇的特点赋予了当地娱乐文化多元的特征,这里既有陕甘一带的秦腔、眉户等,也有甘青一带的花儿、民间小调等文化元素。相对来说,该区域比较典型的娱乐文化活动便是宝卷、社火、九曲黄河灯、秦腔和民间小调等。
宝卷 宝卷是一种念唱结合的民间艺术,曾盛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主要内容为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和佛教故事三种。在中国宝卷研究领域,学界将流传于甘肃河西走廊的宝卷称为河西宝卷,属于中国宝卷的地域分支之一。有研究者认为,河西宝卷起源于敦煌变文。[1]留存于尚家沟一带的宝卷主要有《救劫宝卷》《方四姐宝卷》《葵花宝卷》《紫荆宝卷》《莺哥宝卷》《观音宝卷》等等。就其倡导精神而言,上述宝卷主要是通过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和佛教故事来劝化人心,无论宝卷讲述的故事内容还是宝卷中因果报应的故事结局,几乎所有的宝卷都传达了弃恶扬善、积德行善的思想精神。
在河西地区其他地方,除腊月、正月举办念宝卷的活动之外,念宝卷这一活动还与特定事件相关,如驱邪、纳吉、禳解等。[2]在尚家沟及其周边区域,据老人讲,念宝卷仅为腊月、正月的一项娱乐文化活动。由于宝卷所讲内容主要为善恶有报的故事,在尚家沟,“念卷”是一项具有神圣意义的仪式活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前期,每年腊月、正月,便有人家邀请文化程度较高的村民前去念卷。念宝卷之前,念卷人要洗手、净面、上香,在供奉神灵的排位前跪拜之后才开始念卷这一活动。按照要求,念宝卷时,无论男女老幼,听卷的人都需专心致志,不得嬉笑、喧哗或者走动。
河西宝卷的文体由故事讲述与诗歌颂唱组成,如《莺鸽宝卷》中:
(唱)莺鸽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
(念)却说:念卷休要空禀过,菩萨恶报分明。行善者早上天堂。作恶者多受折磨难过。奈何瞒得过哪个,我劝你等早回心田,加功进德。宋朝有一件事,出在仙国山沙柳村上,有一对黄莺……
(唱)诗曰:公莺打食无音信,母子哭得泪纷纷。
有母莺在门中寻食渡水,喂得他弟兄们长大成功。
……
每日里思念儿食水不吃,就是那仙果品无心所用。
小莺鸽见母亲想儿疾病,两眼中只流泪疼断肝心。
宝卷的唱诵部分多用莲花落、打宫调、浪淘沙和哭五更等曲调。念卷人念故事讲述部分时,听卷人都屏声静气;念至颂唱部分,随着念卷人的唱词,听卷人要随声应和,一般至某一曲调后半句时,听卷人齐声应和我的天呀,我的天呀”或者“阿弥陀佛”。如念卷人唱“公莺打食无音信,母子哭得泪纷纷”,其他人齐声应和:“我的天呀,我的天呀,母子呀哭的呀泪呀泪呀泪呀泪纷纷呀!”在念卷人唱完“小莺鸽见母亲想儿疾病,两眼中只流泪疼断肝心”之后,听卷人齐声应和“阿弥陀佛呀”。
在收音机、录音机,尤其是电视等大众传媒载体进入尚家沟村民的生活之前,念宝卷是当地村民娱乐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尚家沟及其周边区域人们的心目中,与其说念唱宝卷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更不如说是一种富有教化作用的文化活动。虽然宝卷中某些封建迷信思想应该受到批判,但宝卷倡导的抑恶扬善的思想,具有的兴教化、劝操守的作用,对当时尚家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宝卷仍然是当地重要文化活动的年代,家中老人也常会拿宝卷中的故事来教育和劝导年轻一代。
社火 社火也是尚家沟村民重要的一项传统休闲娱乐文化活动,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到正月二十日这段时间举行。按照当地人们的说法,社火源于祖师爷庄王,因此,在“出身子”时,全体参加社火表演的村民都要去敬拜庄王爷,“卸身子”时,闹社火的村民亦要前去拜谢庄王爷[3]。至于其祖师爷为何是庄王爷,以及关于庄王爷的传说故事,村民也并不清楚。(www.xing528.com)
在当地社火中,最为尊贵者是春官老爷,由村内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在社火表演队伍中,春官老爷之前为仪仗队,有旗手和掌牌手,牌上书写“回避”“肃静”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仪仗队之前有两个门子,用以引导仪仗队;春官老爷两侧为灯官老爷,之后为鼓乐队和社火队伍。在社火队伍中,有唐僧、悟空、八戒、沙僧,也有韩湘子、铁拐李、张果老……还有妖婆子、瓜娃子、光棍汉、麻婆娘、膏药匠[4]等角色以及旱船、狮子、龙等道具。社火队伍里往往还有一名或者两名唱歌能手,锣鼓停歇之际,他们按照当地民间小调的曲调,或唱一首大家熟知的词句,或自己即兴编一些内容,如“鞭炮子滴个放开特别滴个响,金凤凰落在了墙头上。翅膀儿一扇嘴一张,万担金子么万担粮……”唱完之后,社火队里又“咚咚锵、咚咚锵”地锣鼓大作,继续前往下一户人家。
在尚家沟,闹社火的第一天,社火队先要前往村里井口上香、磕头、放鞭炮,以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平安。在此之后,社火队便开始挨家挨户“上香”。每到一家,户主都要燃放鞭炮,跪拜迎接,春官老爷进入主人家堂屋焚香、化纸、跪拜,以祝福这家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生财发福。在缺少其他娱乐方式的年代,闹社火是尚家沟人们盛大而隆重的活动。闹社火时,村民们跟着社火队,从这一家到那一家,社火所经人家的巷口、门前和墙头往往都站满了观看的村民。
秦腔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在甘肃,秦腔有着非常悠久的流传历史,陈光、王正强认为,清乾隆年间《凉州志》就有记载“古凉州民习秦声已久,甘州亦然”。[5]在电视等大众传媒载体进入农村家庭之前,秦腔亦是甘肃人民普遍喜欢的休闲娱乐文化之一。甘肃不同地方的人们对秦腔的喜好方式有所差异,在兰州以东的天水、庆阳、定西等地,人们普遍有唱秦腔的习惯,但在河西的武威、张掖、酒泉,对于秦腔,人们的喜好多是表现在欣赏层面。据老人讲述,1949年之前,尚家沟所在黄羊川就已有了秦腔剧团,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和过年,黄羊川秦腔剧团都会在张家墩的戏园子上演《铡美案》《三滴血》《赵氏孤儿》《辕门斩子》等秦腔,而在这个时候,当地川区和南北两山的很多村民也都会前去观看秦腔演出。
九曲黄河灯 九曲黄河灯是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元宵节前后展演的一种民俗活动,也被称作“九曲黄河阵”,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陕西、内蒙古、甘肃、北京、辽宁等十余个省市区。在尚家沟所在黄羊川,九曲黄河灯也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当地的人们都将这一大型民间娱乐活动称作摆灯”。据老人们讲,在他们儿时,黄羊川就有了“摆灯”这一习俗。对于当时群众性娱乐活动极其贫乏的人们来说,“摆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无异于一场“文化盛宴”。
“摆灯”活动一直在黄羊川乡(镇)政府所在地张家墩举行,当地摆灯”所使用的场地为村庄周围农田。布置灯阵时,人们将360根长约.7米左右的松木灯杆,按照2米宽通道和60厘米间距的标准栽在场地里,并在灯杆顶端放置青胶泥捏制的泥碗,内盛清油,并罩以丝绸纸折成的灯笼,用以防风,之后用绳子将灯杆连接起来,便形成了灯阵。据老人们讲,灯阵的布置是按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九宫”设计而成的,分为总城、城墙、胡同、内城和仪门。在当地,摆灯阵从正月十五日晚上开始,将灯阵中所有的灯盏点亮之后,道士焚香、诵经,走灯阵活动正式开始。
按照习俗,黄羊川一带的灯阵一般会连续举办三年,第一年为天灯,第二年为人灯,第三年为鬼灯。灯阵留有入口和出口,从入口至出口,灯阵长为4.5公里,人们从入口处进入之后,类似于走迷宫,沿着绳子转来转去,最终从出口处走出。灯阵中部分区域明亮,部分区域昏暗,因此,也有一些村民会出现迷路不能顺利走出的情况。当地人讲,进入灯阵后,顺利走出意味着来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如若迷路而不能顺利走出,走灯阵者可能就会有所不顺。在某种意义上,当地走灯阵既是一种群体性娱乐活动,也是一种祈福、消灾的方式,人们都希望通过走灯阵得到祝福,能够四季平安、家业兴旺。至于当地走灯阵这一活动源于何时,已经无籍可考。当地一位老人讲,在他父亲年轻时,张家墩就有举办灯会的习俗,张家墩附近有一处地方,很早之前就叫摆灯地,也足以表明摆灯在当地有相对久远的历史。
民间小调 在历史发展中,西北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文化,民间小调就属其中之一。在尚家沟所在武威地区,民间小调的演唱和欣赏也是人们曾经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充盈了当地人们单调的生活。当地流传的民间小调很多,如《珍珠子倒卷帘》《绣荷包》《刮地风》《下四川》《走宁夏》《哭五更》《尕老汉》《王哥放羊》《老来难》等等,这些民间小调唱腔多变,有些压抑低沉,有些凄哀婉转,也有一些表现得十分诙谐幽默,引人发笑。在尚家沟及其周边区域,传唱最多的是《珍珠子倒卷帘》《刮地风》和《绣荷包》。
流传于尚家沟所在区域古浪乃至武威地区的民间小调,从其内容来看,所涉内容或为历史故事,或为人们日常生活。就其历史故事的传唱而言,其内容也并非完全合乎历史,如《珍珠子倒卷帘》:
……
三月哩来么吆吆,三清啊明呀,桃园结义的三兄弟。我问兄弟名和姓呀,张飞关羽的赵子呀龙。
二月哩来么吆吆,龙呀抬头呀,王三姐梳妆上彩楼。绣球撩到了平贵的手,五凤楼上戏诸呀侯。
正月哩来么吆吆,正呀月正呀,地下的阳气就往上呀升。要听曲儿的随我转,不听的就过了耳边啊风。
仔细阅读上面罗列民间小调《珍珠子倒卷帘》的唱词,我们会发现,其所唱内容虽然主要为历史故事,但很多地方都属于东拉西扯、“胡编乱造”,如将“赵子龙”拉进“桃园三结义”,将“戏诸侯”加于“五凤楼” 之上。歌词如此编写的目的在于能够押韵,使之唱起来朗朗上口。在尚家沟村民农闲之际,本村或者外乡弹唱艺人,有时会坐在树荫下或某户人家庭院,开始弹奏、演唱,弹奏乐器主要为三弦或者二胡。在当地,弹奏演唱民间小调者多为盲人,若谁家小孩自小失明,无法正常从事体力劳动,家人多会找一位弹唱民间小调的盲人,让小孩拜为师傅,学习民间小调,以便使其能够在成年之后得以自食其力、维持生计。除盲人之外,也有个别村民,出于喜好,也会学习弹唱民间小调,用于农闲之际或者逢年过节,弹唱民间小调或自娱自乐或为亲朋好友表演。
从其举办的时间来看,尚家沟所在区域的传统娱乐文化,除民间小调之外,其他的娱乐文化,无论是念宝卷、看秦腔、闹社火还是走灯阵,基本都集中在农闲的腊月和正月期间,由此可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尚家沟及其周边区域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十分单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休闲娱乐文化又遭遇了不同的发展命运,在农业集体时期特定时段,作为“旧的传统”,宝卷、社火、摆灯、花儿等传统的休闲娱乐文化,或被禁止或被替代,自此以后,尚家沟村民的娱乐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