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采用何种交通工具出行,同样取决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之于衣食与居住,作为物质文化之一的交通出行工具,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1949年到二十一世纪,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情况下,尚家沟村民外出前往周边区域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步行、骑牲口、赶车,到骑摩托车、开三轮车甚至小轿车,村民外出日趋方便快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据老人讲,1949年之前,尚家沟村民的出行方式主要有走路、骑骡马和毛驴以及赶车,家境不同,村民的出行方式也不同。上泉的陈兴源,下泉的陈兴理、陈兴业、陈兴财和耕读坡的周希贤等村民家中喂养骡马、毛驴等牲口,置有铁车,在出行方面,这些农户家中“掌柜”多骑“走马”,其他家人则多骑骡子或毛驴,前往较远地方拉运东西则多用铁车。经济条件中上的家庭,外出时一般使用骡马、毛驴和“胶皮车”。家境中下的村民外出一般以步行和骑毛驴为主,有时也用独轮车前去张家墩、南冲寺等较近地方拉运东西。家境更为困难、常年以做长工或者短工为生的村民,出行则完全靠步行。在《走近尚家沟》一章已经讲过,从尚家沟出发,通往一棵树的道路相对平坦,而前去其他地方的道路多在山脊、沟谷或斜坡之上,道路崎岖不平,需要翻山越岭。整体而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交通方式落后的那个年代,除家境富裕的村民骑骡马、毛驴之外,绝大多数村民外出都是依靠步行,出行很不方便。
农业集体时代,在陈秀林、陈兴理、陈兴业、陈兴财、周希贤等村民家产被没收、分发,以及后来所有骡马、毛驴收归集体之后,尚家沟村民的出行方式便基本趋于一致,村民前往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之外的地方,基本都是依靠步行。当然,对于集体时代拥有公权的大队书记、队长、文书等人,他们出行的情况要好一些,因为他们“可以借到农业社的牲口”,他们有时会骑着骡马外出。进入农业集体经济时代之后,尚家沟出现了拥有充气内胎和橡胶外胎的皮车[25]和架子车,与之前只有木头车轮的“铁车”和“胶皮车”相比,皮车和架子车轻便了许多。据村民讲述,就其用途而言,架子车和皮车更多用于农业生产,用来拉运生产队的粮食和粪肥,只有在娶亲时一般社员才有可能借到生产队的架子车或者皮车,而日常的外出基本都靠步行,即便是前往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之外的曹家湖、十八里堡、横梁这些地方,情况亦是如此。
提及农业集体时代尚家沟村民的出行方式,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扒火车”这一特殊的出行方式,因为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当地人们的生活。在农业集体最为困难时期,虽然村民采用了挣工分、偷生产队粮食、挖苦苦菜、捋榭笕、割灰条等多种方式,但对于部分村民来说,这些方法依然难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无奈之下,这些家庭的“女人们”便选择了前往中卫、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乞讨,而外出乞讨主要的出行方式便是“扒火车”。她们从尚家沟出发,走到十几公里之外的十八里堡,然后“偷偷爬上”装煤或者其他货物的火车,前去这些能够讨要到食物的地方。
当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村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尚家沟村民的出行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从八十年代初期靠步行、骑骡马、毛驴和赶架子车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少量自行车、三轮车的出现,再到九十年代摩托车的普及,村民出行愈加方便了起来。
1981年秋天,尚家沟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集体解散之后的绝大多数农户都面临着骡马、毛驴等牲口短缺的问题,村民合养牲口的情况十分普遍,当然也就难以满足村民外出骑骡马、赶毛驴的需求,因此,集体解散之初,尚家沟村民外出依旧多是步行。在八十年代初期,尚家沟村民前往周边的一棵树、张家墩、南冲寺等地时,除非有较多或者较重的物件需要车拉或者骡马去驮,绝大多数情况下村民都是“走着去,再走着回来”。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在每户村民至少喂养一匹马或者一头骡子,并且陆续购置了架子车之后,骑骡马、赶架子车就成了当时村民比较普遍的出行方式。当然,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当地人们外出主要靠走路的习惯,村民外出依旧主要靠步行。当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尚家沟个别家境较好的村民也开始购买自行车和三轮车,但整体而言,人们购买的数量并不多。据统计,截至1989年,尚家沟共有二十多户村民购买了自行车,有五六家购买了三轮车,村民外出依然主要靠步行、骑骡马和赶架子车。但是,无论如何,与农业集体时代相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尚家沟村民的出行方式已经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相对来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尚家沟村民出行方式改变十分鲜明,三轮车逐渐替代骡马和架子车成了村民外出的主要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进入九十年代,自行车在尚家沟也没有得到普及,据粗略估计,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仅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尚家沟农户曾经购买过自行车,这与尚家沟外出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前文我们讲过,尚家沟地处群山之中,除前往一棵树的道路相对平坦之外,其余的道路,无论是向东、向南还是向西,所经路途都需翻山越岭。骑自行车出入尚家沟,往往是“下坡人骑车,上坡车骑人”“推的时间比骑的时间要多”。基于这种原因,就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除了那些年轻小伙子,绝大多数的村民都愿意选择坐三轮车、骑骡马或者走路,而不是“费劲巴力”地去骑自行车。
进入2000年之后,尚家沟村民在购置三轮车的同时,也开始购买摩托车,摩托车逐渐进入了尚家沟村民的生活当中,并成了尚家沟村民主要的出行工具。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可以说是尚家沟摩托车使用的分水岭。2009年之前,无论是前去张家墩,还是前往古浪县城,村民出入尚家沟的道路都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山路,十分不利于摩托车行走,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更是变得泥泞湿滑,这些因素限制了当地摩托车的普及。2009年,古浪县专门拨款改善山区乡村道路,在县政府的扶持下,硬化了一棵树通往尚家沟各村民居住点的道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村民讲,自此之后,“年轻人出门基本都是骑摩托车,老年人和孩子们出门时,多是年轻人开三轮车接送,也有个别村民购买了小轿车”。当摩托车和三轮车成为尚家沟村民的主要出行工具之后,尚家沟向东、向南、向西的山路便逐渐被废弃了,到我前往尚家沟调研的几年里,很多地方已经长满了荒草,完全没有了山路的模样。
上述分析表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尚家沟村民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在衣食住行的变迁中,相对而言,衣食的变迁速度快于住行。就其变迁动因而言,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的变迁影响因素中,有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村民思想观念的影响,但其根本的影响因素依然在于国家政令、经济发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计方式。在农业集体时代,土地改革消除了存在于地富和贫下中农之间的贫富差距,村民的物质文化趋于统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又为村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计方式的拓展创造了条件,在经济状况好转的情况下,村民的衣着打扮趋于多样化,饮食更为充裕,居住环境越来越宽敞,出行也越来越便利。尚家沟村民衣食住行的变迁,既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西北乡村社会的发展历程,也充分反映出党和政府在乡村建设中所取得的卓越成绩。
【注释】
[1]是指将用羊毛擀制而成的毡块连在一起,缝制成衣服的样式,夏天放羊、放牛时用来避雨。
[2]精着片子,方言,光脚的意思。
[3]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尚家沟村民依然穿一种圆口、布底,较为厚实、保暖的鞋子,因这种鞋子比较暖和,当地人都将这种鞋子叫作“鸡窝子”。
[4]扎手帕是指将头发收拢并盘在一起,再用黑色网格状丝帕将盘起的头发兜起来的打扮方式。在当时,很难买到网格状的丝质手帕,所以女性村民一般多用白丝布染成的青布手帕。
[5]搅团、稠饭、麻麸饺子、琼琼子是武威地区传统的饮食种类。搅团是将土豆切片,厚约一指,锅里盛水,将土豆片放于锅内,水上铺一层面粉,等煮熟后用擀面杖将土豆和面粉搅在一起,配以炒酸菜或者白菜的一种面食;稠饭是将土豆切块,放置于锅中,加水,然后一边撒面粉一边用筷子搅拌而成的面食;麻麸饺子是人们用苴麻籽和土豆做成的饺子;琼琼子是当地村民用艾蒿和面粉做成的一种食物;火鏊子是指用将面团放置于铁制底座和盖之中,用煨烤方式制作的一种面食;油果子是当地的油炸面食。
[6]“馍馍”主要有花卷、馒头、红曲莲花、干枣山等;捏栀子是指将擀好的面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块,用手捏成像耳朵一样的形状,用于春节时做成汤饭招待客人。
[7]当地月饼比较大,直径约有六十厘米,由数层涂抹红曲、姜黄、香豆粉、玫瑰粉的面饼构成。制作时,首先在面饼上涂抹清油,再在清油上撒姜黄、红曲、玫瑰粉末或者碾压碎的胡麻籽、油菜籽等,做成一层一层的式样,然后放置于蒸笼中蒸熟。
[8]在三年困难时期,尚家沟村民食用灰条和榭笕较多,包干到户之后,当地村民多用来喂猪。(www.xing528.com)
[9]在一种形似山状的面食上饰以红枣,当地人们称之为甘枣山。
[10]即苴麻籽。
[11]当地一种馒头的样式。
[12]齐头房子是指廊檐突出非常短的土质小平房。
[13]北倒房,跟正房相对的房屋,坐南朝北,用来当客房使用或者年轻晚辈居住。
[14]指在模型里制成的长方形粘土块,可以用来盘灶、盘炕、砌墙。
[15]当地花窗的一种样式,具体为如何,村里老人也已经难以描述得十分清楚。
[16]在尚家沟及其附近区域,人们把直棂形窗格心称之为“牛肋巴”窗,就是因为直棂形窗格心的形状像牛的肋条一样一根根排列。
[17]由羊毛擀制,比毡薄且柔软的毯子。
[18]“虎张口”窗户是指窗户的顶部两端有突出的木柱,村民将木柱卡在窗框上,窗户底部活动,人们可以从底部将窗户推开,用以释放清油灯产生的油烟。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简易的支摘窗。
[19]在尚家沟及其周边区域,人们将修建面积比较大,用于待客和住宿的房屋称作“书房”。
[20]指面积较小、传统上由儿子儿媳等晚辈居住的房间。
[21]“三腰线”房屋是指房屋的主体框架依然为土木结构,只是在房檐、窗台和房门下面各放一道砖块,看上去就像是人们勒在腰间的三条带子,因而被称为“三腰线”房子。
[22]是一种房檐向外突出两米左右,并将突出房檐封闭起来的一种房子。
[23]落脚砖是指在房屋地基刚露出地面的地方放置三到四层砖块。
[24]就是在房屋门面窗户以下的地方少量使用水泥,在水泥上铺以麦粒稍大石子,然后用水冲刷,形成石头碎块的门面墙,当地人称“水刷石”门面。
[25]农业集体经济时代的一种用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车辆,一般稍里驾三头牲口,辕里驾一头牲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