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尚家沟地处西北偏僻山区,远离我国中心区域,整体而言,尚家沟村民衣着变迁表现得相对迟缓一些。据村里老人们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尚家沟村民的衣着服饰很大程度上依然延续了很久之前的样式,只是不同家庭条件的村民,他们的穿戴有着很大的差别。相对来说,家境富裕的村民衣着打扮比较讲究,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衣着。天暖季节,家境富裕人家的成年男性多头戴瓜皮帽,上身着白丝布立领对襟衫和青丝布立领对襟外套,下身青布或白布大腰裤,脚穿白布高腰袜、青布圆口鞋;冬季时节,成年男性大多戴兔皮或羊皮帽,上身着蓝布或青布裹腰马甲、大襟或对襟棉袄,下身穿蓝布或青布大腰棉裤,束羊毛或白丝布腰带,脚穿毡胎制成的袜子和青布圆口棉鞋。富裕家庭的女性夏天上身多穿蓝丝布大襟单衣,下身着蓝丝布裤,束以白丝布腰带,脚穿高腰袜、花边圆口布鞋;冬天穿各色对襟棉袄,红丝布大襟棉马甲,蓝丝布棉裤,高腰袜子和圆口棉鞋。
与家境富裕村民相比,家境贫寒村民的穿戴就差了许多。按照村里老人的讲述,完全可以用“衣衫褴褛”来形容,这些村民多是将富裕人家不用的毡衣[1]剪成块,再用线绳缝制成无袖褂子、马甲或者毡裤。老人们讲:“毡块缝制的衣服,无论怎么处理,接缝的地方总有高出的沿子。穿着毡块做成的衣服和裤子,从早上穿到下午,往往腿上磨得不能走路。”有时,家境贫困村民也会在毡衣里面穿别人淘汰的衣服作打底。贫困人家多穿自己用牛皮缝制的鞋子,也有一些则完全不穿。“好多人一年四季不管是到地上干活还是到山里放羊,都精着片子[2]。”至于贫困家庭十岁以下的孩子,“最多就是挂一块布,很多都是光着屁股,啥也不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受社会环境变化和思想宣传的影响,中国很多地方人们的衣着打扮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中山装、苏式服装逐渐开始流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戴军帽、佩毛主席像章、背军挎包又成为当时比较典型的着装。相比之下,尚家沟村民的衣着服饰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只是地主家产被没收、分发之后,村民衣着服饰层面的差异便基本消失了,充分体现了人人平等的社会追求。进入人民公社之后,除大队书记、生产队长、会计、记分员等村民之外,其他村民的穿着基本趋于一致,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村民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尚家沟村民所用布料主要为蓝丝布、红丝布、白扣布和双面或单面青斜布,所有衣帽鞋袜都是自己手工缝制。夏季,男性村民上身多内穿白扣布对襟汗褂,外穿青斜布对襟外套。青斜布外套前襟下部一般缝制两个外置口袋,也有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穿纽扣右置的青斜布大襟外衣,有的村民还会在青斜布对襟外衣或大襟外衣上束一条布腰带。村民下身多穿青蓝斜布大腰裤子,年老男性村民还会用布条扎住裤脚,脚上多穿白扣布高腰袜子和圆口直底布鞋,也有村民穿自己用牛皮纳制的皮鞋。年纪较大村民头戴瓜皮帽,年纪小的则扎一条毛巾。冬季,男性村民多戴毡帽,上身穿白丝布、蓝丝布或者白扣布做里子,青蓝斜布做面子,内置棉花或者羊毛的对襟或大襟棉袄,还有人穿羊皮做成的褂子或者皮袄;下身也多穿白丝布、蓝丝布或者白扣布作里子,青蓝斜布作面子,内置棉花或者羊毛缝制而成的大腰裤子;脚穿羊毛擀成的袜子和一种较为厚实的、当地人叫作“鸡窝子”[3]的圆口棉鞋。夏天,家境较好的年轻女性扎头巾,年老的则扎手帕[4];上身多内穿白扣布大襟汗褂,外穿青斜布大襟外套,下身多穿青蓝斜布做成的大腰裤子,年纪较大的女性也会用布条扎住裤脚;女性村民也穿白扣布做成的高腰袜子和圆口直底布鞋。在冬季,女性所穿衣服与男性基本相同,多穿用白丝布、蓝丝布或者白扣布作里子,青蓝斜布作面子,内置棉花或者羊毛的大襟棉袄和大腰裤子;脚穿羊毛擀制的袜子和圆口直底棉鞋,也就是“鸡窝子”。
当然,以上罗列仅为当时衣着服饰的一般描述,属于概念化了的衣着展示,事实上,在当时的现实中并不能找到完全一致的存在。按照村民的讲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条件的限制,能够有上述穿着打扮的村民极其少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很多村民都是“光身子上穿一件衣服,天冷了一件棉袄、一条棉裤;天热了一件单衣、一条单裤”,甚至一些十多岁的男孩都会光着屁股。提起农业集体时代尚家沟村民的穿着,我的三妈孙月兰说:“最困难的时候,身上全是补丁摞补丁,就这也只有一件衣服,连个换洗的都没有。就是结婚的时候都找不出一件没有补丁、能穿得出去的衣裳。别说穿的,有时候家里连洗锅的抹布都没有。”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在村民生活条件略有改善的情况下,人们的衣着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在这一时段,无论男女,尚家沟成年村民基本都穿对襟衣服和大腰裤子,只是五十岁以上的村民多穿大襟衣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村民开始穿制服和小腰裤子,年轻女性戴白色卫生帽。衣着所用布料方面,除蓝丝布、白丝布、紫丝布、青斜布等布料之外,村民也用的确良、条绒等布料来缝制衣服。衣着服饰层面更值得一提的变化在于,成品的衣帽鞋袜也开始零星地出现在尚家沟村民的生活里,据村民讲,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在定量购买布料、棉花等商品的同时,“开始有人买蓝色军帽、解放牌球鞋、尼龙袜子和雨鞋了”。较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尚家沟村民的穿戴有了一些改善,但由于计划经济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改善状况并不明显,王梅兰说:“那时候生活还是紧张,扯上块布做一身衣服就穿个好几年,真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绝大多数人的衣服、裤子还是补丁摞补丁。”提起这段时间人们的衣着,村里一位老人也说:“那时候基本都是补丁摞补丁的衣裳,两口子出门换着穿一条裤子。还有借着穿别人衣服的,比如结婚、走亲戚或者别人家过事情(婚丧嫁娶),有些人家里实在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裳。”而这种情况,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了很大的转变。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尚家沟村民衣着服饰的变化比较明显,主要呈现出衣着服饰从单一向多样、自制到成品、短缺到充裕发展的趋势。第一是布料种类和衣着样式的多样化。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改革开放为人们衣着服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涤纶、涤卡、华达呢、永固呢、的确良、巴纳麻等布料进入了村民的生活当中;在布料品种日益多样化的同时,村民的穿戴样式也越来越多,除个别老人依然穿大襟、对襟衣服和大腰裤子之外,已经很少见到其他人穿这些样式的衣服了,取而代之的是制服、中山装、皮夹克、各种颜色的衬衣、秋衣秋裤、羊毛衫、小腰裤子和风靡一时的喇叭裤。与之前村民的衣着相比,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基于衣着服饰的多样化,男女老幼的穿着也逐渐趋于不同,日渐显现出了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而不似以往“男的女的穿戴都差不多”。第二是村民手工缝制衣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购买成品衣帽鞋袜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虽有军帽、球鞋、雨鞋和尼龙袜子等成品出现,但尚家沟村民所穿衣帽鞋袜绝大部分依然为自己手工缝制。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专业服装裁剪的出现,村民添置衣物时,更多是购买布料请裁缝缝制,或者直接购买成品衣服。对于年轻人来说,到八十年代末期,已经很少有人穿自家缝制的衣服了。可以说,从八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尚家沟村民衣帽鞋袜的变迁就是一个从自己缝制到成品购买的渐变过程。第三是村民的穿戴从短缺向相对充裕转变。八十年代初,虽然尚家沟的人们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穿“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了,但衣物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村民往往会专门准备一套衣服、一双鞋子,“压在箱底,等到过年、上街或者去别人家里的时候穿”。而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的八十年代中后期,衣物短缺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的日常穿着也好了起来。(www.xing528.com)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尚家沟村民衣着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更为明显,呈现出了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在春秋两季,男性村民上身多穿背心、衬衣、秋衣或羊毛衫,外穿中山装或夹克衫,戴鸭舌帽或青蓝色军帽,下身穿秋衣、外裤,脚穿自制布鞋或者高跟鞋。女性村民上身多内穿背心、秋衣或衬衫或羊毛衫,外穿不同样式的外套;下身穿秋裤和外裤,脚穿自制布鞋或者高跟鞋。在冬天,男性村民上身多穿背心、衬衣、毛衣,外穿厚棉衣或者厚夹克衫,下身穿秋裤、毛裤和外裤,脚穿自制棉鞋或皮鞋;女性村民上身多穿背心、毛衣、外穿厚棉衣或厚夹克衫,下身穿秋裤、毛裤和外裤,脚穿自制的棉鞋或皮鞋。在夏天,尚家沟男女穿着基本类同,多为衬衫、长裤和单鞋,只是存在男女样式差别。九十年代,在村民的衣帽鞋袜中,也有部分鞋子是自家纳制的,但穿这种鞋子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所穿戴衣帽鞋袜几乎都是成品。
当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越来越多村民外出务工,加之村民家庭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村民衣着服饰层面的变化更是十分明显。
第一,成品购买完全替代了衣物缝制。从村民自己缝制到成品购买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尚家沟村民穿戴衣帽鞋袜基本为自己缝制;在八九十年代,成品衣帽鞋袜和裁缝缝制衣服逐步取代自己缝制的衣服和鞋袜;进入2000年之后,除了个别老人的衣服需要自家缝制外,其他村民的衣袜鞋帽基本都从市场直接购买。村民认为,尚家沟衣物从自己缝制,到裁缝缝制,再到完全购买成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衣着服饰的成品化提供了条件。正如村民所讲,“现在你想穿个啥样子的,只要你有钱都能买到”。其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的穿戴标准从保暖、耐用转向了好看、时尚,“现在的年轻人不要说你自己做的衣服,就是裁缝做的衣服他也嫌老气不好看”。其三,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考虑,村民选择了购买成品而非自己缝制。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日益兴盛,适宜于村民穿戴的物品价格也在逐步下降。将缝制衣帽鞋袜所花的时间、精力与外出务工所获收益进行权衡,村民普遍认为,“做针线活完全划不来,还不如到外面挣钱去买”。
第二,衣着打扮的多元化和时尚化。如前文所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尚家沟村民的穿戴就有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进入2000年之后,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表现得更为明显,不仅表现在质地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样式、花色方面。仅以尚家沟年轻女性的衣着打扮为例,2000年之后,年轻女性所戴帽子有运动帽、圆顶窄边帽、宽边帽、平顶帽、毛线帽等等;衣服有衬衣、针织衫、大衣、风衣、短外套、棉衣、羽绒服、毛衣、皮衣、牛仔裤、休闲长裤、靴裤、打底裤等等。可以说,随着整个社会衣着服饰时尚化的发展,尚家沟村民,尤其是年轻村民,外出务工的经历使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跟随着时代潮流来装扮自己,“像我们80、90后的这些人,都是看着社会上流行啥就穿戴啥,虽然穿的质量可能差一些,但你不跟着穿戴,到外面人就笑话哩”。
第三,日常穿戴与节庆着装的趋同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受生活条件的限制,村民日常穿戴和节庆着装有着截然的区别。日常生活中,除生产队长、会计、记分员等人穿得比较“体面”一点,绝大多数村民穿得都非常差,“全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在婚嫁之际或者春节做客,家境较好的村民会穿一件没有补丁或者补丁较少的衣服,而家中全是“补丁摞补丁”衣服的村民,只好借穿他人衣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借穿衣服已经完全成为历史,但人们日常穿戴和节庆着装还是存在一定差别:平常穿着比较随便,在参加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村民都会换一身较好的衣服。尤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民往往会准备一套新的衣帽鞋袜,在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穿戴。但进入2000年之后,情况就有了截然的变化,村民日常穿着和节庆穿戴已基本一致,村民讲:“就是在地里干活时穿件旧点的衣服,平常不干活的时候穿得和过年过节都差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