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省油灯:古代器物造型的科技之美

省油灯:古代器物造型的科技之美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随着各地省油灯的出土,也证实了陆游的记载。省油灯的基本造型为中空带夹层的盏型。有的省油灯的盏面与腹身短嘴接近的部位有一个耳状物,通常称为“柄”,也可称之为“把”或“钮”等,用于手执。以上省油灯的基本造型在各时代都无大的变化,灯的底部唐时为玉璧底,宋时演变为圈足。邛窑省油灯之所以具有与其他窑口的灯盏不同的造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省油”这一功能性。关于邛窑省油灯的原理,目前有两种观点。

省油灯:古代器物造型的科技之美

省油灯是邛窑唐宋时期特有的瓷器造型,其“流传区域主要在青衣江以东,沱江以西,岷江以北,大巴山以南,即今之四川盆地范围之内”[33](图6-22)。

图6-22 五代至宋 邛窑省油灯

邛窑省油灯这一饱含科技文化情趣的发明对社会有着深刻影响。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留下关于省油灯的文字记载,如《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灯檠法,高七寸,盘阔六寸,受盏圈径二寸半。择与圈称者。”[34]另在陆游《老学庵笔记》也提到:“《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遗中朝大夫。按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35]陆游所说的“今汉、嘉有之”指的是汉州和嘉定府,即今四川绵竹、德阳、什邡广汉沐川、犍为、乐山、洪雅、夹江、峨眉及以西地区等地[36],可知在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确有此类特色器物广泛流行。而随着各地省油灯的出土,也证实了陆游的记载。作为当时最大的民窑体系,邛窑为适应民众的生活需求而烧造的省油灯乃是“唐、五代至宋代的常见之物”,它的烧造时代可延续至“南宋初年”[37]。邛窑的十方堂遗址出土了数十盏省油灯,分为几式:

“(1)Ⅰ式(86QS5YT39④:25),十方堂窑址五号窑包出土,敞口,唇外卷,周身夹层,外腹圆鼓,内腹坦浅,腹上部出乳突形流与夹层相通,内腹壁附加弓形环饰,灯芯由此孔穿出直达口部,饼足下沿有明显的刀削痕。砖红胎,外施青中泛白釉,内施青绿色釉,通体施米黄色化妆土。口径12厘米,足径6.2厘米,高4.5厘米,时代为唐。

(2)Ⅱ式(86QS5YT41④:34),十方堂窑址五号窑包出土,敞口,圆唇,器身夹层,外腹圆鼓,内腹坦浅,饼足,外腹偏上出乳突状流与夹层相通,内腹附加条形环钮,灯芯由环纽穿过直达口部。砖红胎,青中泛黄釉,饰米黄色化妆土。口径12.5厘米,足径6.1厘米,高5厘米。时代为唐。

(3)Ⅲ式(84QS5YT7③:27),十方堂三号窑包出土,敞口,尖唇,器身夹层,外腹圆鼓,饰凹弦纹二周,腹中有一圆穿与夹层相通,内腹坦浅,附加条形环钮,灯芯自孔穿过直达口部,饼足。砖红胎,青绿色釉,饰米黄色化妆土。口径12.1厘米,足径5.2厘米,高4厘米。时代为晚唐至北宋初。”[38]

(4)Ⅳ式(QS5YT2③:892),十方堂古窑址五号窑包出土,“敞口,鼓腹,实足,腹侧一穿与夹层灯腹相通,内壁有一环形拱状钮。深褐色胎,青绿色釉。径11.6厘米,底径4.9厘米,高4.8厘米。”[39]其时代相当于晚唐至北宋早期。

将川西地区其他遗址及墓葬出土的省油灯与上述邛窑遗址出土的省油灯相比,大部分形制、釉色和胎质都十分相近,可推断为邛窑系窑口的产品。如成都指挥街遗址出土的唐末到北宋前期的省油灯:标本H2:7,口微敛,弧腹,玉璧底,腹侧中上部接一管状嘴,再于青釉层上施酱褐釉,口径10.8厘米,底径4.6厘米,高4.9厘米;[40]以及新津县五津镇宋代砖室墓出土的残釉陶省油灯:敞口,斜壁,平底,状如碟,内夹层,碟口一端有灯嘴,通身施酱黄色釉。口径11厘米,底径4.3厘米,高3.5厘米,等等。从诸多实例中可知,在唐宋邛窑的十方堂窑、琉璃厂窑、玉堂窑等窑口均有省油灯生产,形制大体相似,釉色有青釉、乳浊月白釉、乳浊绿釉、玻璃绿釉等。其中,邛崃十方堂窑所产式样、釉色较丰富,修胎较精细,还有的把嘴做成龙头状,十分生动;琉璃厂窑烧造延续时间较长,但釉色种类较少;能够确认为玉堂窑的省油灯很少。“宋以后,邛窑产品为川西其他窑烧造的产品取代,而作为邛窑特别产品的省油灯似乎没有再烧造了。”[41](www.xing528.com)

从灯的制造发展史来看,邛窑的省油灯的造型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造型复杂的铜灯作为照明用具。基本形制由灯盘、灯擎(灯柱)和座三部分构成。如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葬中出土的五连盏铜灯、银首银俑铜灯等。汉代出现了陶灯,器型一般由灯盘、灯檠(柱)和承盘三部分组成,通常高为13~16厘米。魏晋南北朝至隋时期,由于瓷器烧制的普及,瓷灯逐渐取代铜灯成为主要的照明用具。这一时期灯的器型变矮,基本形制为灯盏、承柱、承盘三部分组成。灯盏作小碗状,接盏与承盘的承柱中空或实心,多作上细下粗,下部较大的口径可以承接滴下的灯油或灯花。[42]唐宋之际我国瓷器烧造空前发达,各窑口烧制的灯形制进一步简单化,以矮型台座居多,灯擎变矮,灯座变小,灯盏变深,口径逐渐变小。这一时期,盏式造型的“灯盏在湖南长沙窑、江苏宜兴涧众窑、浙江宁波小洞岙窑、浙江宁波云湖窑、四川灌县古瓷窑址、河南新安古窑址、河南鹤壁集窑、福建建阳芦花坪窑、陕西铜川唐代黄堡窑、宋代耀州窑等都有大量发现,而尤以长沙窑烧造的瓷灯类型丰富。就其形制而言,一般为敞口、斜直腹、平底,内壁附半环状扳金,实际就是省油灯的上部分。其使用方法简单,在灯面蓄油,放入灯芯即可。”[43]邛窑省油灯与同时期其他窑口的盏式瓷灯有很大不同。省油灯的基本造型为中空带夹层的盏型。由坦腹形的盘形或碗形盏面和深腹杯形或碗形的盏腹两部分粘合后,中间形成一个空心夹层,腹侧留出一个小孔或小嘴,用于将液体注入(图6-23)。省油灯的“嘴”有管状嘴、短嘴、乳突状嘴等形式,从唐到宋省油灯的“嘴”有渐短的趋势。有的省油灯的盏面与腹身短嘴接近的部位有一个耳状物,通常称为“柄”,也可称之为“把”或“钮”等,用于手执。以上省油灯的基本造型在各时代都无大的变化,灯的底部唐时为玉璧底,宋时演变为圈足。

邛窑省油灯之所以具有与其他窑口的灯盏不同的造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省油”这一功能性。邛窑省油灯的造型和省油效益具有直接的关系,也即邛窑省油灯的省油功能,是通过其独特的造型设计来实现的。关于邛窑省油灯的原理,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要来源于南宋陆游所录:“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因此认为省油灯由于“夹层边上有小孔,从小孔注入冷水,上层注油置灯芯,燃烧时夹层中的水可降低灯的温度,减少油的消耗”[44]。这种观点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四川大学博物馆陈德富通过试验证明,“邛窑省油灯,大都有较为明显的省油效果,夏季比冬季尤为明显。”[45]另一种观点是,“灯的使用方法,是把灯芯和油从盏嘴灌入夹层,而后在灯面蓄水,降低油温,减少蒸发,节省油耗”[46]。也即“在盏面蓄水,在夹层中注油,通过减少油的间接损耗和通过水的降温作用而达到省油的效果。”[47]两种观点的争论和分歧的焦点在于:夹层中是注水还是注油、水是如何降低油温等问题。但两者都承认,省油灯能在灯芯燃烧时通过水来降低油温以达到降低油耗、节约灯油的目的。因而,无论当时人们使用其中哪一种方法,省油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油的效果(图6-24)。

图6-23 宋 蓝绿乳浊釉省油灯残件标本

省油灯是邛窑器物造型中最具科学性的代表。在设计的过程中,邛窑的工匠通过实践不断总结、修正器型,使其能逐渐达到更为理想的省油效果。“第一,是充分利用釉层渗透性较小的特性,在灯的蓄油部——盏面施满釉,尽量减少灯本身对油料的损耗。……第二,是逐步增大夹层的容积,使其蓄水量逐步增加。第三,是注水孔或嘴的形状、位置,制作得越来越利于夹层中水的蒸发。第四,逐步改进盏面造型,使灯里油的表面积逐渐缩小,减少油的挥发面,从而降低油耗。第五,邛窑省油灯的体形变化不大,……是邛窑工匠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过无数次比较分析后找到的一种最佳形制。”[48]

邛窑省油灯的夹层中空的造型设计,是瓷器造型与实用性和科技性相结合的典范,在中国古代器物设计史上具有影响深远。四川大学博物馆研究员陈德富在《邛窑省油灯研究》一文中指出:“邛窑省油灯所依据和运用的物理学理论,在南宋初年,就已是相当普及的了。同样的物理学理论,在西方是19世纪中叶才被普遍认识,形成定律的。”[49]

图6-24 邛窑省油灯原理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