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宋以后,邛窑彩绘瓷、邛三彩都几近绝迹,邛窑的装饰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一是单色釉瓷的回归,以各种色调的绿色、青色釉为主的乳浊釉瓷器开始大量生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邛窑绿”。二是装饰方式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纹样精美雅致,题材丰富,堪称邛窑精品。这种装饰风格的变化,也是受到了宋代美学转型所带来的新的瓷器审美风尚的影响。
宋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市民文化的兴起和士人阶层的地位的提高,引发了宋代文化的转型,推动了宋代美学的转向。由于宋代社会经济稳定,手工业极其繁荣,瓷器生产也达到了历史上最高阶段,无论其规模、数量或工艺水平都堪称前所未有,著名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均窑代表了宋代的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受理学思想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宋代文人阶层崇尚典雅、含蓄、质朴、清淡、严谨的审美趣味,平易淡泊、以物观物、寓意于物的审美心态对瓷器审美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沉静雅素一路,钧瓷碎灿如晚霞,但也不属于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主要在于宋词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56]为了达到这一审美境界,这一时期的瓷器在装饰方式上也有了变化:“一改唐时普遍采用的刻花、划花、印花的方法,而以刻花为主,保持釉面的光洁;青花的大量烧制,使瓷器装饰素雅明快。这个时期,对器物的把玩、欣赏已经成为陶瓷的重要功用,……这种功用的变化,在根本上决定了陶瓷制作的追求方向。器物的造型更为丰富,同时器物的装饰也更加精细、繁缛、多样,其题材也更加世俗化。”[57]因此,宋瓷更加追求造型上的修长、规整、严谨和纹饰、色釉上的清淡、含蓄、温润、典雅。宋代五大名窑在器物总体上都体现了这种特征。
宋代邛窑的新的装饰风格,正体现了这种瓷器审美的变迁。邛窑的高温乳浊铜绿釉早在南朝时就创烧成功,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但一直不是生产的主流。直至宋代,各种单色釉和高温乳浊铜绿釉获得了发展的空间,釉色以绿蓝色乳浊釉为主,其色清秀蕴润、淡雅恬静,尤其是“十方堂、玉堂窑、苏稽窑,均出现一种天青色的青白釉或粉青釉。但不如景德镇湖田窑系色白亮丽。”[58]这应是顺应当时的瓷器审美风尚而仿烧的产品。“这些变化与宋瓷的美学风格是一致的,宋代瓷器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当时的钧瓷、哥窑、龙泉窑均生产各类质感凝重的乳浊釉、结晶釉和石灰碱釉产品。”[59]因此,“邛窑绿”的兴盛,代表着邛窑装饰对时代审美文化、社会审美需求的迎合(图4-26)。
图4-26 五代至宋 邛窑乳浊釉瓷(www.xing528.com)
与之相应,纹样精致的刻花、印花代替彩绘成为宋代邛窑的主要装饰技法,尤其是印花的种类之多、图像之丰富,为同期所罕见。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宋代邛窑的印花纹样较前期更为精美,其艺术风格上与两宋时期四川花鸟画和名冠天下的宋代蜀锦纹样都有内在关联,也与湖田窑、定窑、耀州窑纹样有相似之处。题材上与时代流行纹样也基本吻合,“有各种花鸟、盘龙、舞凤、飞天、龟兽、鱼虫、人物、联珠、卷草、流云及缠枝花卉等。构图细致,雕刻精湛,图案清晰,诗情画意皆融于其中,堪称邛窑产品的精华。”[60]印花器不再追求雍容富丽之美,仅在碗、盘底部印成具有浅浮雕状的纹饰,使其在光照下形成浅淡的投影,具有婉约清雅之美。邛窑对印花、刻花的大力发展,也与唐代所形成的以装饰为核心的审美意识是一脉相承的。在胎质不精、釉质和釉色均无法达到最高水准的情况下,采用刻花和印花呈现出精美的纹样来回避其弱点,使产品能够被使用者所接受。而所有这些装饰意识,都呈现出邛窑对宋代青瓷主流审美的一种趋同与模仿,这也显示了宋代审美文化的强大向心力(图4-27、图4-28)。
图4-27 宋 绿釉刻花洗
图4-28 五代至宋 青瓷釉下绿彩刻划花纹双流注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