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彩装饰:视觉转译经验图式

彩装饰:视觉转译经验图式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邛窑的彩装饰,即彩绘,在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邛窑彩绘瓷在色彩和纹饰两方面都独具特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装饰技法和装饰风格,并成为同时代的同类器物装饰技法的开创者和引领者。邛窑彩装饰的基本语言是色彩和纹样。可以说,邛窑彩绘瓷对后世兴盛的青花、釉里红、斗彩等瓷彩装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兰草纹兰草纹是最早出现在邛窑彩绘中的纹样之一,也是邛窑最常见的纹样。

彩装饰:视觉转译经验图式

邛窑的彩装饰,即彩绘,在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邛窑高温彩绘瓷是邛窑最负盛名的瓷器产品,滥觞于南朝,发展于隋,兴盛于唐中期,晚唐至宋逐渐衰落。邛窑彩绘瓷在色彩和纹饰两方面都独具特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装饰技法和装饰风格,并成为同时代的同类器物装饰技法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它不仅打破了邛窑早期单色青釉的装饰传统,也成为唐代“南青北白”的瓷器发展总体面貌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邛窑彩装饰的基本语言是色彩和纹样。

彩绘的色彩称为瓷彩。现有的考古证据显示,邛窑的瓷彩经历了从单一褐色到褐、绿双色、褐、绿、黑三色(或褐、黄、绿三色)再到黄、绿、褐、蓝、红以及罕见的暗浅蓝紫彩等数种色彩的发展历程。早期的彩绘在纹饰和色彩方面都很单一,从烧造年代为南北朝至唐初的邛崃固驿瓦窑山遗址出土器物中可以发现,大部分“装饰少而简单,只在少数瓷片上发现有凹、凸弦纹,釉下彩绘和模印朵花纹装饰,绝大多数瓷片皆素面无纹”。[46]南朝彩绘以褐色为主,隋代开始出现二色、三色组合,唐代“彩瓷的数量和品种都非常丰富”[47]。邛窑瓷彩的色料主要为铁和铜着色,因不同的温度和气氛而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色系,“其彩有翠绿、草绿、嫩绿、土红、浅黄褐、褐彩、绿褐、黄彩、红彩等”[48],因而色彩组合极为丰富。邛窑瓷彩大多施于用化妆土装饰后的米色或白色坯胎上,施彩时用笔蘸彩料进行绘制,多种色彩复合施用的技法对工匠的审美能力有较高要求,这在当时全国的青瓷窑口中都是具有领先水平的。

过去研究者大多直接将邛窑瓷彩称为釉下彩。釉下彩是“用色料在成型的坯胎上进行绘饰后,施以白色透明釉或青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49]釉下彩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200-1250摄氏度左右。但经过中国科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福康对邛窑彩绘瓷片进行科学检测后发现,邛窑的瓷彩是一种“不典型”的釉下彩。[50]表现为:一是彩料的部分配方与典型的釉下彩配方有所不同;二是彩料层上的透明釉极为稀薄,有的几近不见,这也导致彩料层无法得到更好的保护,大多出土器物都有侵蚀和剥釉现象。由于邛窑的瓷彩既有釉上彩,也有这种“不典型”的釉下彩,因此,专家亦建议统称为“彩绘瓷”,这个名称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邛窑彩绘瓷以丰富的色彩组合为传统单色釉青瓷注入了无限活力,使邛窑的色彩由静态之美走向动态之美。邛窑彩绘瓷在晚唐以后渐渐衰落,而此时湖南长沙窑开始兴起,并将瓷器彩绘装饰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邛窑彩绘瓷对后世兴盛的青花、釉里红、斗彩等瓷彩装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邛窑彩绘纹样类型

作为早期彩绘瓷,邛窑的彩绘纹样比较简单,主要有兰草纹、卷草纹、云气纹、宝相花、花朵纹、联珠纹、摇钱树纹等如下十六种。

(1)兰草纹

兰草纹是最早出现在邛窑彩绘中的纹样之一,也是邛窑最常见的纹样。有黑色或褐色单色绘制,也有绿、褐、黄三色彩绘。多出现于杯、罐、壶等器身或鼓腹处。小型器(如无耳杯、高足杯等)上多只画叶不画花,稍大的器物(如洗、罐、壶等)上则更多绘制花叶俱齐的整株兰草。兰叶有三片或五片、六片不等,均舒展伸曲俯仰自然,叶中伸出一枝花茎,顶上三五弯曲张开的花瓣,近似“了”字。用笔轻盈流利一气呵成,笔简意赅地勾画出兰花的神韵。“邛窑的花纹装饰……尤以草叶纹为著。……这种草叶纹一般施于罐、杯之上,虽然寥寥几笔,却很形象生动”[51]。还有一种独特的芝草纹,与宋代的灵芝纹类似,叶片舒展,花形似灵芝,绘制于罐身鼓腹处,与上述兰草纹有所不同,较为少见。

图3-51 隋至唐 邛窑彩绘兰草纹样汇总

1.褐彩兰草纹双耳执壶a 2.褐绿双彩兰草纹四系罐a 3.褐绿双彩兰草纹四系罐b 4.褐彩兰草纹双耳执壶b 5.褐彩兰草纹钵a 6.褐绿双彩兰草纹钵a 7.褐彩兰草纹钵b 8.褐绿双彩兰草纹四系罐c 9.褐绿双彩兰草纹四系罐d 10.褐绿双彩兰草纹四系罐e 11.褐彩兰草纹双耳执壶c 12.褐彩兰草联珠纹四系罐 13.褐彩兰草纹钵c 14.褐彩兰草纹杯a 15.褐彩兰草纹杯b 16.褐绿双彩兰草纹带柄杯 17.绿彩兰草纹四系罐18.褐彩兰草纹钵d 19.绿彩兰草纹环柄杯 20.褐彩兰草纹四系罐a 21.褐绿双彩兰草纹钵b 22.褐绿双彩兰草纹钵c 23.褐彩兰草纹盘口长颈瓶 24.褐彩兰草纹四系罐b 25.褐彩兰草纹钵残件a 26.褐绿双彩大盆兰草纹边饰 27.褐彩兰草纹钵残件b

在一些酒罐上,出现一种独特的纹样,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汉字的“春”字,并举出了“春”字和酒的关系来进行推论[52]。但通过纹样的类型比较可以发现,这种纹样实际上是截取兰草纹中带花朵类型的上半部分,经过适当的变体而形成的。这种纹样的简化形式在邛窑的其他器物上也经常出现。如彩绘牡丹大盆的边饰,就采用了这个纹样。(图3-51)

(2)牡丹纹

图3-52 唐 邛窑彩绘牡丹纹1

图3-53 唐 邛窑彩绘牡丹纹2

邛窑彩绘中的牡丹纹样出现在大约晚唐至五代时期的一些尺寸较大的器物上,如口径30~50厘米的大盆,高40厘米的贯耳瓶等。这些图像无论花形、构图和彩绘技法都极为相似。主体均为一朵呈扇形打开的黄色大花,花瓣单层舒展,中心以褐色画数根花蕊,枝叶繁茂,绿色的叶子有明显的浓淡表现。有的牡丹图像除主花外,还有一两朵花蕾,构图均疏密有致,清秀繁丽。它们均出现于较大器物之上,有几个原因。首先,这些牡丹图像均是折枝花的形式,花朵大而饱满,衬托有茂盛的枝叶,整个图像的花、枝、叶、蕾都比较完整,只有在大型的器物上才有足够的绘画空间进行绘制,从而使绘画的整体效果得到保证。其次,由于大器不易烧造,这类产品本身就价值不凡,因此以形象富丽的牡丹纹绘制其上,更显现出器物的贵重。(图3-52、图3-53)

(3)宝相花纹

宝相花是一种有宗教色彩的吉祥纹样,具有模式化的抽象形式。其原型之一为佛教的圣花——莲花,在逐步演变的过程中,又有以抽象的石榴花或牡丹花构成的向外发散的十字形或团花形的造型。唐代的宝相花尤其花瓣饱满,云曲叠晕。唐代邛崃十方堂邛窑的彩绘宝相花有以小圆点连缀而成的宝相花,也有以绿、褐、黄三种色彩绘制,显得典雅富丽。也有在圆形器盖上以盖钮为中心绘制四瓣对称的花型,设计奇巧,与盖钮融合得天衣无缝。(图3-54)

图3-54 唐 邛窑彩绘宝相花纹汇总

1.褐色绿彩宝相花纹罐盖 2.黄褐绿双彩宝相花纹罐残件 3.褐绿双彩宝相花纹鱼形研磨器

(4)卷草纹

邛窑卷草纹有作为主饰,也有作为边饰使用。彩绘的卷草纹大多带有海石榴的花头,如唐代彩绘卷草纹洗,以褐绿二色的二方连续的卷草纹样绘制于白釉底上,草叶纤柔缱绻,疏密有致;有用褐色或褐、绿、红等色绘制的于器物鼓腹处的卷草纹,以单独纹样的形式出现,波浪型的叶片云气舒展,花头蜷曲饱满,云尾飘逸充满律动的姿态,画法上一气呵成、自由写意,不拘一格。(图3-55)

(5)摇钱树纹

摇钱树纹是邛窑工匠对汉时流行于西南地区的摇钱树形象进行了抽象化处理后创新的纹样。摇钱树纹只发现于唐代的洗、罐等器物表面的彩绘中,有单一褐色绘制,也有褐、黄、绿三色复合而成,显示工匠具有较高的艺术抽象能力。(图3-56)

图3-55 唐 邛窑彩绘卷草纹汇总

1.褐绿双彩摇钱树纹六系大罐 2.褐绿双彩摇钱树纹罐残片 3.褐彩摇钱树纹罐残片 4.褐绿双彩绘卷草纹钵

图3-56 唐 邛窑彩绘摇钱树纹汇总

1.褐绿双彩摇钱树纹六系大罐 2.褐绿双彩摇钱树纹罐残片 3.褐彩摇钱树纹罐残片

(6)雁鸟纹

雁鸟纹很少单独使用,常与草叶、莲花等纹样结合在一起构成团花形装饰于器盖或碗、盏的内壁。笔简意赅,神韵全出。(图3-57)

图3-57 唐 邛窑彩绘雁鸟纹汇总

1.褐彩大雁纹盖罐 2.褐绿双彩飞雁纹罐残片

(7)花朵纹

邛窑花朵纹多为四瓣,满器分布。如唐代的彩绘器盖,以小圆点连缀成的花朵纹,或彩绘于瓶壁、鱼形研磨器的外壁、碗底等。(图3-58)

图3-58 唐 邛窑彩绘花朵纹汇总

1.褐绘花朵纹摩羯形臼磨器2.褐绿双彩花朵纹瓶3.褐绿双彩花朵纹瓶4.褐绿双彩花朵纹盘

(8)人物纹

邛窑彩绘瓷中罕有人物形象出现,目前仅见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只邛窑彩绘瓷碗的内壁,绘一挥舞长剑行于云端的人物,旁边绘纹样复杂的百兽,踏云疾行,内容奇特,色彩光润,碗心有釉下青釉色彩书竖行年款“天宝七载午时造”七字。

(9)联珠纹

在邛窑的装饰纹样中,联珠纹最早出现。从隋代开始,凹、凸弦纹和褐色点彩已见于器物之上,凹弦纹常装饰于口沿或内底,褐色点彩装饰于器物的口沿、肩和器盖表面,有的还以彩点组成带状、圆形或花朵形图案,简洁明快。在一些动物造型的器物表面,还有褐、绿彩点饰于器表,形似羽毛或鱼鳞。隋代还有以线圈和联珠纹相套组成的二方连续纹饰,或以釉下褐彩、绿彩形成的联珠圆圈纹、花朵纹装饰。有的环绕器周,有的对称排列饰于器内中心部位或外壁显眼位置。邛窑系的大多数窑口都生产这种联珠纹饰的产品,如“画圆斑点纹(或称联珠纹)的装饰方法,在省内青羊宫窑有,郫县大坟包窑特别多”[53],又如灌县金马遛马槽窑址:“有的在口沿绘一至三圈线圈联珠纹,然后再以珠圈纹、线圈纹相隔,以及双圈相套,或交叉变换,构成不同形式的图案。”[54]。(图3-59)

图3-59 隋至唐 邛窑彩绘联珠纹汇总

1.隋 青釉联珠纹杯 2.唐 绿釉绘圆点纹瓶 3.隋 褐黑彩联珠纹钵 4.隋 褐黑及褐黑绿连珠纹器物残片(www.xing528.com)

(10)色斑、色条纹

邛窑工匠还善于用色斑和条形色带装饰器物。色斑通常装饰于钵、洗、罐等器物鼓腹处,有褐色、铜绿色、铜红色等,褐、绿色的色带或色条通常从肩部开始贯穿到足底,多见于全釉器物。(图3-60)

图3-60 唐 邛窑色斑、条带纹装饰

(11)卷曲纹

邛窑彩绘中多见以各种M形卷曲纹样和花瓣形、纵向曲线条等自由组合而成的各种抽象纹样,由于难以命名,故而统称为卷曲纹。这类纹样形式自由,无一定程式。其中比较有规律的一种为卷曲圆涡形线条呈S型首尾相接续成一组波浪纹,这种纹样作为边饰出现于五代琉璃厂彩绘大盆中,有时和云纹间隔均匀分布于盆内壁,有时绘制于刻画鱼纹盆的盆底,波纹的装饰使盆底游动的鱼群更为生动。(图3-61)

图3-61 隋至唐 邛窑彩绘卷曲纹汇总

1.褐绿双彩牡丹纹大盆底部卷曲纹边饰2.刻绘双鱼纹大盆底部卷曲纹边饰 3.褐彩卷曲纹盘口执壶 4.刻绘多鱼纹大盆底部卷曲纹边饰 5.褐绿双彩卷曲纹碗 6.赭黄彩卷曲条带纹碗 7.褐彩条带卷勾纹器盖8.赭绿双彩卷曲纹器盖 9.黑褐彩卷曲草叶纹器盖

(12)天象纹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一邛窑彩绘瓷碗,用赭褐色绘水波、星相、日月星辰、水火土木等纹样。碗有铭文“开成元年十月造用”。笔法简单,画风拙朴,略带神秘气氛。(图3-62)

图3-62 唐“开成元年”铭赭彩碗

(13)云气纹

邛窑的彩绘云气纹有几类。一类是基本型,即用一笔画成的单独一朵,云头为半圆涡形,云尾较短,向云头后上方飘飞,且云尾粗于云头,整个纹样看上去稚拙饱满、简洁却又不失飘逸。这种云纹通常作为装饰主体对称绘制于双系、四系罐(壶)的系下肩部处。多以一朵作为一个装饰单元,也有三朵呈倒三角形共同组成一个装饰单元,但此类较为少见。

图3-63 唐至宋 邛窑彩绘云气纹汇总

1. 五代 褐彩云气纹四系罐a 2. 唐 褐彩云气纹穿带背壶 3. 唐 褐彩云气纹四系罐b 4. 宋 褐绿双彩刻绘双鱼纹大盆介字型云气纹边饰a 5. 宋 褐绿双彩刻绘双鱼纹大盆介字型云气纹边饰b 6. 唐 绿彩花草大盆介字型云气纹边饰a 7. 唐 绿彩花草大盆花头型云气纹边饰b 8. 唐 绿彩花草大盆中心花头型云气纹 9. 五代 褐彩凤鸟型云气纹四系罐c 10. 唐褐彩凤鸟型云气纹无柄壶11. 唐 褐绿双彩绶带型云气纹双耳壶 12.唐 褐绿双彩绶带型云气纹钵 13.唐 褐绿双彩绶带型云气纹无柄壶

以这种云纹为基础,还出现了一些风格相似的变体。

“介”字型变体:其基本形为“介”字形,上部两条线呈八字外撇并各自向外卷曲,下部两条线同向向左或向右飘飞,仿如飞天的飘带。彩绘大盆上的芝草纹也有在“介”字之上再加上八字两撇,装饰于盆沿。

花头型变体:下部的飘带形式不变,将上部的八字形倒过来,向两边展开向外卷曲,中间插入一扇形展开的花蕊状线束,这种纹样常作为主饰绘于盆底,也有作为边饰绘于盆壁。

凤鸟型变体:将横向飘动的姿态拉长成为竖向飞升,在“介”字纹样顶部增加一条“飘带”式短线,形成简括的凤的形象,抽象而生动。

绶带型变体:增加了云气纹的繁复程度,看上去类似飘飞的绶带。(图3-63)

(14)云朵纹

与云气纹不同,云朵纹是用线条来勾出云朵的轮廓。有彩绘的云朵纹,云头为如意形,附以飘动的云尾,以写意的曲线勾出一个一个云朵的形象,在器体表自由排列,类似线描风格,但又以写意画法绘制,因而显得更为自由舒展。(图3-64)

图3-64 唐 邛窑彩绘云朵纹汇总

1.赭绿双彩云朵纹碗 2.褐绿黄彩卷云纹瓶

(15)其他植物

邛窑的植物纹样极为多见,除上述兰草、牡丹、卷草纹样之外,还有各种植物草叶的纹样。这些植物纹在风格上相似,又富于变化。(图3-65)

图3-65 隋至唐 邛窑彩绘草叶纹汇总

1.褐绿双彩植物纹碗 2.褐彩草叶纹双耳葫芦瓶 3.褐绿双彩草叶纹带柄杯 4.白瓷褐绿双彩草叶纹四系带流罐 5.青瓷褐彩草叶纹双系注子 6.褐彩草叶纹六系大罐 7.褐彩草叶纹碗残件 8.褐绿双彩草叶纹双耳执壶 9.绿釉褐彩草叶纹匜

(16)文字

在邛窑的彩绘图像中,有极少部分是以汉字的形象出现的。如邛崃十方堂窑址唐代地层出土一对无耳杯,一只“褐胎,青中泛黄釉,外腹用深褐色彩书‘临’字”,另一杯“腹部用深褐色彩书一‘邛’字。”两杯相合刚好组成“临邛”,书法飘逸,既作为装饰,又起到标明产地的作用。此外还有“蜀”字纹样,均有类似于今天商标的功能。(图3-66、图3-67)

图3-66 唐 青瓷褐彩“临”“邛”字杯

图3-67 唐 青瓷褐彩“蜀”字罐

2.邛窑彩绘纹样的艺术特征

对于邛窑彩绘的研究,离不开图像的文化识读。图像作为历史文献的特性,早在18世纪中后期就被历史学家所接受,20世纪人文科学工作者们对于“历史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历史”越来越重视,尤其在文字没有被广泛应用的时期,艺术图像对于探索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际过程,以及理解其种种真相,亦有着重要作用[55]。在中国陶瓷史上,邛窑的彩绘纹样呈现出独特的图像。这种独特性,不仅由于其作为多色彩绘瓷开创者而前无借鉴,更由于特定的地域风格而使其后无来者。因此,邛窑彩绘的图像是一种完全新鲜的创造,它来源于造物者本土经验和时代风格的影响,更体现了造物者高超的图像设计能力。

邛窑彩绘纹样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纹样如果是有意义的符号那必定是那个时代所能共识的符号,有如今天我们的一些著名标志一样是为这一时代的人所共识的。”[56]在纹样的发展史中我们发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纹样特征。如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攻战纹、渔猎纹、宴乐纹;秦汉时期流行云气纹、四神纹、茱萸纹、车马纹、铺首纹、规矩纹;六朝时期流行莲花纹、忍冬纹、神佛纹;隋唐时代流行联珠纹、宝相花、卷草纹、海兽葡萄纹、鸟衔绶带纹;宋代流行一年景、天下乐、航海纹、婴戏纹、花中有花、小品纹、生色花等。不同时代的流行纹样,反映了不同时代审美风尚的变迁。

从图像的历史演变的共时性上来看,邛窑彩绘纹样也反映了时代流行纹样的影响。“隋代因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故其纹样既有汉魏六朝以来的四神、忍冬纹,也有流行于唐代早期的联珠纹”[57],联珠纹,是由许多小圆相联结组成的一个大圆形,隋唐时期广泛应用于织锦、印染、金银器、铜器、漆器、砖瓦等工艺美术装饰上,邛窑在隋末唐初的装饰纹样中,对联珠纹的使用极为普遍,除了用联珠纹联成圆形,还将多个圆形联成花朵形,具有简练、概括、抽象的美感。

花鸟纹是唐代纹饰的主流,尤其是植物纹样占据了唐代装饰纹样的中心地位。唐代流行的杂花纹中有一种小朵花,广泛见于纺织品,通常花型为四瓣或五瓣(四瓣较为多见),散点分布于织物上,或作为金银器的主纹的边饰。[58]邛窑彩绘中也使用了这种纹样,满器彩绘于瓶壁、鱼形研磨器的外壁、碗底等。唐代流行的卷草纹也是邛窑彩绘纹样中反复出现的图像,邛窑的彩绘中既有将卷草满布全器的画法,也有选取卷草的花头部分作主饰的艺术性处理。宝相花纹样基本成型于唐初,是具有佛教色彩的吉祥花卉,应用广泛,在唐代莫高窟壁画、织物、金银器、建筑等都可以看到。邛窑彩绘宝相花具有富丽典雅之感,绘制于器物鼓腹处或用于装饰器盖,圆融饱满,色彩馥丽。牡丹以其国色天香富贵娇艳的形象而赢得唐人热崇,推为“国花”。刘禹锡《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因此牡丹也是唐代出现频率较高的花卉纹样。

邛窑装饰纹样还反映了同时代宗教和民间神异崇拜的影响。唐代四川地区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和道教,与之相对的宗教形象也出现于彩绘纹样中,如宝相花、忍冬、卷草纹、摇钱树等,同时民间文化中的神异崇拜思想也反映在彩绘中,比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邛窑彩绘“开成元年十月造用”瓷碗和“天宝七载午时造”人物纹瓷碗,都反映了时代宗教文化对于邛窑彩绘纹样设计的影响。

除了具有明显时代性特征的纹样外,邛窑彩绘中还出现了其他窑口少见甚至独一无二的纹样,如邛窑彩绘纹样的典型代表兰草纹、摇钱树纹等。这些纹样很明显是来自于邛窑创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巴蜀地区的自然物像与生活习俗、崇拜方式都有密切联系。但是,无论这些图像源自何处,邛窑工匠将这些图像绘制于瓷器表面的时候,并未拘泥于经验图式的原生状态,而是进行了艺术的创新加工,使其表现形式带上了强烈的个性特征。这种创新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继承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邛窑的彩绘云气纹,它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云气纹的意蕴,又进行了富于创造力的改造。卷曲的云头和逸动的云尾均一笔写成,飘带式的宽阔尾部及锋利的收笔呈现了书法般的美感,看上去既有动感又不显轻浮,集敦厚、庄重、流动、飘逸于一身。同时,邛窑的工匠具有很强的抽象能力,以云纹为基础,变幻出多种纹样,使装饰图案既有程式化的特征,又在程式中寻求突破(图3-68)。在陶瓷装饰史上这样的纹样是独一无二的。唐代流行的卷草纹,通常作为边饰使用,呈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分布。但邛窑选取了卷草纹中的花头部分作为单独的主纹,并结合了云纹的形象,形成飘逸飞动的云尾,流畅生动富于气韵。唐代邛窑的云朵纹,与同时期其他器物上的程式化的云朵纹相比,具有更为自由灵活和变化多姿的形式,特有的写意画法显示出云卷云舒的意境。另一方面是新创独特的纹样,如兰草纹和摇钱树纹等。不仅如此,邛窑工匠还从兰草纹中提取出局部纹样,经过变体之后,又形成一种可以作为独立纹样的新的纹样(图3-69)。所有这些都说明,邛窑的工匠有很强的审美概括、抽象变形能力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从云纹的变体,到卷草的变体、兰草的变体,再到摇钱树的抽象化,都能看到类似于现代设计的思路,即实体的抽象简化——变形设计。这在当时,是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

图3-68 唐 褐绿双彩绘卷草纹钵

图3-69 唐 褐彩兰草纹双耳执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