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由于全国的瓷器手工业全面繁荣,巴蜀地区也新增了大量窑场,形成了除青瓷产品以外的黑瓷和白瓷的生产基地。如专烧黑釉或以烧黑釉为主的灌县金凤窑、乐山西坝窑、重庆涂山窑等,以及专烧白瓷的彭州瓷峰窑。还出现了多种瓷器混烧的瓷窑,如达州的达州窑烧青瓷为主兼烧黑釉瓷。这一时期的邛窑系窑场依然保持了大量生产,邛崃十方堂窑、尖子山窑、绵阳的龙门窑、芦山的东郊窑、灌县的玉堂窑、周家窑、罗家窑、江油的方水窑、乐山的苏稽窑、成都的琉璃厂窑。其中又以十方堂窑和琉璃厂窑为最重要的代表[32]。
图2-9 五代至宋初 邛崃十方堂窑出土刻花印模
1. 莲花型茶船模 2. 莲花型蝴蝶纹盘模 3. 六曲花型盘模 4. 菊花葵瓣纹碗模 5. 双重花瓣纹铭文碗模 6. 六曲飞天莲瓣纹粉盒盖模 7. 莲花葵瓣纹盒盖模 8. 双龙童子粉盒盖模 9. 兽头铭文模 10. 兽面蹄足纹炉足铭文模 11. 胡人俑身模 12. 人头铭文模 13. 人物贴饰模 14. 坐狮贴饰铭文模
这一时期,釉下彩装饰的数量锐减,以各种色调的绿色、青色釉为主的乳浊釉瓷器开始大量生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邛窑绿”。各种类钧瓷的乳浊釉,高温铜红釉器物在这个时期的生产已经较为常见和稳定,尤其此外还有黄、褐、黑等釉色。为迎合宋瓷的美学风格,十方堂、玉堂窑、苏稽窑还烧制天青色的青白釉或粉青釉,但不如景德镇湖田窑系色白亮丽。在长期的竞争中,邛窑终因其原料较为逊色而让位于黑瓷、白瓷与达州青瓷(图2-10、图2-11)。
图2-10 宋 乳浊绿釉省油灯
图2-11 宋 酱釉黄斑彩煎茶瓶
宋代邛窑产品的外观形态出现了较大的转变。最突出变化是,大多数器物的底足已是圈足,余少量饼足。胎色仍以黄白,灰黑为主,亦有灰白色。还出现了红胎的彩色陶器,即俗称“宋三彩”,其烧成温度在1000℃以上,主要是用作冥器的各类俑。琉璃厂窑与十方堂窑均有黄褐色及绿色筒瓦与板瓦、兽头与龙纹瓦当等建筑用瓷的生产。
装饰方面,彩绘逐步为刻花、印花装饰所代替。刻花纹在十方堂窑与琉璃厂窑比较流行。其构图与刻画工细,较为拘谨,犹如南宋工笔院画。印花纹在五代时主要是团花纹,见花不见叶,宋时的印花纹,枝干清晰,花叶密繁,多以双株或二株对称排列构图。这些纹样与蜀锦纹样相似,也与湖田窑、定窑、耀州窑纹样有相似之处。
宋以后,邛窑的各大窑场基本停烧。
[1](英)贝德福.四川邛州古窑址[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92-95
[2] 杨枝高.访十方堂古窑记[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97
[3] 罗希成.唐邛窑奇品[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96
[4] 魏尧西.邛窑[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14
[5] 陈丽琼.邛窑新探[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131-142
[6]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3
[7] 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8] 陈显双,尚崇伟.邛窑古陶瓷简论——考古发掘简报[A].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23-260
[9] 高久诚.邛窑古陶瓷精品考述[A].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73-96
[10] 陈显双.邛崃县古瓷窑遗址调查记[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36
[11]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01
[12] 陈丽琼.邛窑古陶瓷发展概述[A].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98(www.xing528.com)
[13] 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67
[14] 林向.成都附近古窑址调查记略[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5提到:“从碗、盘等制法、器形、胎骨及釉质看,(双流县牧马山窑)与四川地区已经发现的邛崃的‘邛窑’及华阳琉璃厂的釉陶应属一个系统,与成都青羊宫窑址的出土器物十分相似。”同时提到郫县横山子窑的“Ⅰ、Ⅱ式碗与牧马山及青羊宫出土物相同。”
[15] 此处“邛窑”应为狭义的邛窑概念。笔者注。
[16] 陈丽琼.邛窑古陶瓷发展概述[A].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98
[17] 冯先铭,陈万里.四川省古窑址[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2提到:“成都市青羊宫窑……这个窑的烧造年代,有上溯到南朝甚至到东晋的。”关于四川青瓷的产生时间一直悬而未决,四川至今尚未发现确切汉代烧瓷的窑址,但在多地汉代墓葬中出土了的青瓷器,如1957年新津堡子东汉岩墓出土的两件青瓷罐(陆德良:《四川新津县堡子岩墓清理简报》载《考古通讯》1958年8期)、1973年大邑马王坟东汉砖墓出土的两件青瓷罐(《大邑县“马王坟”出土东汉青瓷罐说明》载《四川陶瓷史资料》第一辑)等,都具有明显的汉代青瓷特征。李铁锤在《探秘:隋代以前的四川青瓷》中亦提到,近年在四川绵阳等地相继发现了具有典型东汉特征的青瓷器物,跟同期浙江越窑青瓷很相似,底部的胎和周身的釉来看,它跟青羊宫窑青瓷相同。推断四川早期四川青瓷跟浙江越窑青瓷有密切联系。因此,有可能随着考古发掘的展开和新的瓷窑遗址的发现,关于四川青瓷的创烧时间的疑问能得到更为确切的答案。
[18] 伍秋鹏.试论四川古陶瓷的窑系(上篇)[J].收藏界,2006,(12)
[19] 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370
[20] 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370
[21] 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371
[22] 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372
[23] 伍秋鹏.邛窑陶瓷窑具与装烧工艺初探[J].四川文物,2005,(1)
[24] 黄石林.四川江油市青莲古瓷窑址调查[J].考古,1990,(12)中提到,1987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江油市青莲镇所属的九岭、方水二乡,发现了多处上限为南朝、下限为北宋的古瓷窑址。从采集器物上分析,两地瓷窑所出产品与同时期的青羊宫窑、灌县金马窑、邛崃固驿窑等处所产瓷器非常类似。
[25] 陈丽琼.邛窑古陶瓷发展概述[A].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99
[26] 石光明,沈仲常,张彦煌.四川彰明县常山村崖墓清理简报[J].考古通讯,1955,(5)
[27] 沈仲常.四川昭化宝轮镇南北朝时期的崖墓[J].考古学报,1959,(2)
[28] 四川省文管会,成都市文管会.成都青羊宫窑址发掘简报[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113-154
[29] 四川省文管会,成都市文管会.成都青羊宫窑址发掘简报[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131
[30] 陈丽琼.邛窑古陶瓷发展概述[A].三峡与中国瓷器[C].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139
[31]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邛崃县文物管理所.四川邛崃县固驿瓦窑山古瓷窑遗址发掘简报[A].南方民族考古(第三辑)[C].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64
[32] 陈丽琼.邛窑古陶瓷发展概述[A].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