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邛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推进邛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8年,以邛窑遗址为核心的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正式开放,与三星堆、金沙遗址并列为四川三大考古遗址公园。本书的研究有利于重估邛窑的文化价值,更深地发掘传统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实施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同时,“邛陶烧造技艺”是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之一,如何开掘传统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的审美价值,积极进行文创开发,推动邛窑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推进邛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邛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100处重大遗址保护项目库名录。2018年,以邛窑遗址为核心的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正式开放,与三星堆、金沙遗址并列为四川三大考古遗址公园。本书的研究有利于重估邛窑的文化价值,更深地发掘传统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实施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同时,“邛陶烧造技艺”是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之一,如何开掘传统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的审美价值,积极进行文创开发,推动邛窑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也使得本书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1] 四川简称川或蜀,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蜀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学术界一般将现四川地域内出现过的历代陶瓷都统称为“四川古陶瓷”,而提及这一地区历代的地域或文化概念时称“巴蜀文化”,本书同样采用了这两种情况下不同的称谓,其称谓的含义与此同一。

[2] 邛崃县志卷二“方物志识大略”.民国十一年(1922年):5

[3] 邛崃县志卷一“山水志”.民国十一年(1922年):15

[4] 邛崃县志卷一“疆土志场镇记”.民国十一年(1922年):12

[5] 邛崃县志卷二“方物志识大略”.民国十一年(1922年):5

[6] 四川省文管会,成都市文管处.成都青羊宫窑址发掘简报[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13

[7] 杨枝高.访十方堂古窑记[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97

[8](英)贝德福.四川邛州古窑址[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92-95

[9] 罗希成.唐邛窑奇品[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96

[10](美)葛维汉.邛崃陶器[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02

[11] 高毓灵.四川瓷器化学分析鉴定[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

[12] 郑德坤.蜀陶概论[A].华西大学古博物馆手册丛刊[C],1945

[13] 魏尧西.邛窑[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14

[14] 徐鹏章.川西古代瓷器调查记[A].文物考古参考资料[C],1958,(2)

[15] 林向.成都附近古窑址调查记略[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5-57

[16]丁祖春.四川邛崃十方堂窑[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20-130

[17]陈显双.邛崃县古瓷窑遗址调查记[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21-42

[18]陈丽琼.四川陶瓷考古调查记略[A].四川古代陶瓷[C].重庆出版社,1987:162-180

[19] 四川省文管会,成都市文管处.成都青羊宫窑址发掘简报[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113-154

[20] 四川省文管会,邛崃文管所.邛窑发掘的初步收获[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43-93

[21]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邛崃县文物管理所.四川邛崃县固驿瓦窑山古瓷窑遗址发掘简报[A].南方民族考古(第三辑)[C].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1-367

[22] 陈丽琼.邛窑新探[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131-142

[23] 成恩元.邛窑遗址五十年[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1-20

[24] 陈德富.邛窑省油灯研究[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94-109

[25] 余祖信.试谈邛窑三彩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110-112

[26] 张福康.邛崃窑的研究[A].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50-53

[27] 汪雄,李子军.邛崃市发现纪年铭文印模[J].成都文物,1996,(1)

[28] 陈德富.略论邛崃瓦窑山遗址发掘的意义[J].成都文物,1998,(4)

[29] 姚军.关于邛窑省油灯问题的探讨[J].四川文物,2001,(3)

[30] 陈显双,尚崇伟.邛窑古陶瓷简论——考古发掘简报[A].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23-260

[31] 陈德富.邛窑文化走向全国——以省油灯为例[J].成都文物,2003,(1)

[32] 黄晓枫.从考古发现看邛窑的文化特征[J].成都文物,2007,(2)

[33] 胡立嘉,何吉明.试论邛窑衰败之原由[J].成都文物,2008,(3)

[34] 栾天,毛振伟,王昌燧.邛崃窑彩绘瓷彩绘工艺的SRXRF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8)

[35] 王蓓蓓,刘美丽.唐代邛窑瓷器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J].文物春秋,2007,(2)

[36] 范仲远.论邛窑对唐代成都经济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7](英)贝德福.四川邛州古窑址[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92-95

[38](美)葛维汉.邛崃陶器[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02

[39] 冯先铭,陈万里.四川省古窑址[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2-54

[40] 林向.成都附近古窑址调查记略[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5-57

[41] 丁祖春.四川邛崃十方堂窑[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20-13(www.xing528.com)

[42] 陈丽琼.邛窑新探[A].四川古陶瓷研究(一)[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131-142

[43] 陈显双.邛崃县古瓷窑遗址调查记[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21-42

[44] 四川省文管会,成都市文管处.成都青羊宫窑址发掘简报[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113-154

[45] 四川省文管会,邛崃文管所.邛窑发掘的初步收获[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43-93

[46] 陈显双,尚崇伟.邛窑古陶瓷简论——考古发掘简报[A].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23-260

[47]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邛崃县文物管理所.四川邛崃县固驿瓦窑山古瓷窑遗址发掘简报[A].南方民族考古(第三辑)[C].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1-367

[48] 伍秋鹏.邛窑陶瓷窑具与装烧工艺初探[J].四川文物,2005,(1)

[49] 陈德富.邛窑省油灯研究[A].四川古陶瓷研究(二)[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94-109

[50] 姚军.关于邛窑省油灯问题的探讨[J].四川文物,2001,(3)

[51] 栾天,毛振伟,王昌燧.邛崃窑彩绘瓷彩绘工艺的SRXRF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8)

[52] 张福康,尚崇伟,承焕生,王昌燧.中国早期钴蓝釉的研究[A].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43-52

[53] 张福康.邛崃窑和长沙窑的烧造工艺[A].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53-60

[54] 王崇东.浅析古邛窑陶瓷的工艺特点[J].陶瓷科学与技术,2008,(7)

[55] 陈丽琼.邛窑古陶瓷发展概述[A].三峡与中国瓷器[C].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56] 唐昌朴.邛窑彩釉的兴起及其继承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1)

[57] 余祖信.漫话古邛窑[J].中国陶瓷,1984,(3)

[58] 胡立嘉.南方丝绸之路与“邛窑”的传播[J].中华文化论坛,2008,(12)

[59] 伍秋鹏.四川邛窑彩绘瓷与三彩小议[J].收藏界,2007,(9)

[60] 张天琚.四川的酒文化历史与邛窑酒具[J].收藏界,2006,(9)

[61] 李铁锤.邛窑高古瓷砚一瞥[J].收藏参考,2009,(7)

[62] 李铁锤.颇具创造性的四川邛窑彩绘、刻绘、三彩及单色釉瓷[J].收藏界,2009,(10)

[63] 范仲远.论邛窑对唐代成都经济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4] 王蓓蓓,刘美丽.唐代邛窑瓷器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J].文物春秋,2007,(2)

[65] 陈德富.试论邛窑白瓷及其相关问题[A].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65-71

[66] 高久诚.邛窑古陶瓷精品考述[A].邛窑古陶瓷研究[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73-96

[67] 黄晓枫.从考古发现看邛窑的文化特征[J].成都文物,2007,(2)

[68] 王崇东.邛窑陶瓷艺术的语言特点[D].四川美术学院,2004

[69](德)阿多诺.王柯平译.美学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70]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2

[71]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4-245

[72]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3

[73]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7

[74] 孙长初.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17

[75] 杨永善.陶瓷造型与装饰[A].说陶论艺[C].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44

[76](英)布洛克·斯塔里布莱斯.方特纳现代思想词典[C].伦敦,1982:150

[77](台湾)刘新园.明宣德官窑蟋蟀罐[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

[78] 熊寥.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

[79] 朱顺龙,李建军.陶瓷与中国文化[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80] 蔡子谔.磁州窑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81] 赵宇共.陶瓷的文化品鉴[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