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中外学术界对邛窑的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30、40年代,邛窑遗址刚发现不久,国内外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此期间发表的文章数量不多,但却是对邛窑早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参考价值。如前华西医大医生杨枝高撰文的《访邛窑十方堂古窑记》[7]、贝德福(O. H. Bedford)的An Ancient Kiln Site at Chiung-Chou,Szechwan(《四川邛州古窑址》,成恩元译)[8]、罗希成《唐邛窑奇品》[9]、前华西大学古博物馆馆长葛维汉(D. G. Graham)的The Pottery of Chiung Lai(《邛崃陶器》成恩元译)[10]、原华西大学化学系教授高毓灵的Identification of Szechwan Porcelain by Chemical Analysis(《四川瓷器的化学分析鉴定》)[11]、郑德坤An Introduction to Szechwan Pottery(《蜀陶概论》)[12]、魏尧西《邛窑》[13]等。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一大批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文博研究者对邛崃境内的十方堂窑等遗址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采集了部分实物标本并发表了一批调查研究报告。包括《川西古代瓷器调查记》[14]《成都附近古窑址调查记略》[15]《四川邛崃十方堂古窑》[16]《邛崃县古瓷窑遗址调查记》[17]《四川陶瓷考古调查记略》[18]等。这一时期的调查工作为后来邛崃十方堂遗址的科学发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学术界对邛窑的认识更加深入。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这期间最重要的研究进展是对邛窑系的几处窑场遗址的几次科学发掘。1982年10月、12月至1983年5月,四川省文管会、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文管所,对成都青羊宫窑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工作,并发表了《成都青羊宫窑址发掘简报》[19];1984年3月2日至5月7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邛崃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邛崃十方堂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并随后发表了《邛窑发掘的初步收获》[20],简要介绍了这次意义重大的发掘成果。1988年9月至11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邛崃县文物管理研究所对邛崃县固驿瓦窑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并于1990年发表了《四川邛崃县固驿瓦窑山古瓷窑遗址发掘简报》[21]。这几次发掘的出土器物丰富,为研究邛窑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是邛窑研究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1984年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在成都市邛崃县召开。为了迎接此次会议,四川省文化厅组织相关学者撰写了一批邛窑的研究论文,并将这些研究成果与此前三四十年代的关于邛窑研究的资料共同编入《四川古陶瓷研究》(一)(二),由四川省社科院于1984年6月出版。其中比较重要的学术论文有:陈丽琼《邛窑新探》[22]、成恩元《邛窑遗址五十年》[23]、陈德富《邛窑省油灯研究》[24]、余祖信《试谈邛窑三彩》[25]等。(www.xing528.com)
会议之后,陆续有专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如张福康《邛崃窑的研究》[26]、汪雄,李子军《邛窑出土铭文器初探》[27]、陈德富《略论邛崃瓦窑山遗址发掘的意义》[28]、姚军《关于邛窑省油灯问题的探讨》[29]等。
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现在,邛窑的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形成众多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当数2001年在邛崃市举行了“邛窑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国内陶瓷界许多一流专家如耿宝昌、李知宴等与会,并对邛窑进行了极高评价。这表明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认同。会后出版了《邛窑古陶瓷研究》,其中不仅发表了介绍邛窑十方堂考古发掘成果的《邛窑古陶瓷简论——考古发掘简报》[30],还收录了与会专家的研究论文和大量精美图片,是研究邛窑的重要的资料之一。
这之后,学术界对邛窑的研究继续展开,陈德富《邛窑文化走向全国——以省油灯为例》[31]、黄晓枫《从考古发现看邛窑的文化特征》[32]、胡立嘉,何吉明《试论邛窑衰败之原由》[33]、栾天《邛崃窑彩绘瓷彩绘工艺的SRXRF研究》[34]等文从考古、历史、科技、收藏等角度对邛窑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有些论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如王蓓蓓,刘美丽的《唐代邛窑瓷器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35]、范仲远的《论邛窑对唐代成都经济的影响》[36]。这两篇论文将邛窑研究引向了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等研究层面,亦成为我的研究中的重要参考。
2005年至2007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邛崃市文物管理所对邛窑十方堂遗址1号窑包及其周围的平地、台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目前相关发掘报告尚未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