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耳室位于前室西侧,是从前室竖穴的西边向里横掏一个长方形的洞穴,在石洞中用石头砌筑成平面长方形,内长4.13米,宽1.75米,高1.44米。从坠落在前室的一对铜门环可知,在过道口与前室通连的地方,原来安设着两扇封闭着的木板门,已全朽。室顶覆盖四块大石板,已全断裂,但未塌落。室内地面原来铺有一层木板,已大部分朽毁,仅余少量残木。
西耳室是各种珍宝的库藏,原设有木架放置随葬品,木架朽塌后遗物重叠堆置,几无空余地方。包括青铜礼器、金银饰件、玉石珍玩、甲胄弓箭、车马饰件、五色药石、印章封泥、丝织衣物、陶器石器、漆木竹器、铜铁工具等等,大多用麻布、草袋、丝绢等包裹。
西耳室
玉剑饰及佩剑图
剑珌
剑璲
剑格
剑首
玉剑饰
西汉南越王墓中共出土玉剑饰58件,分为四种,包括:首、格、璲、珌,是为一套完整的玉剑饰规制。在主棺室墓主人身边放置的10把铁剑中,有5把镶嵌有玉剑饰,其中的两把是4件玉剑饰俱全。在西耳室中发现有一漆盒,其中盛放着43件玉剑饰,并都用朱绢包裹。这些玉剑饰,运用透雕、线雕、浮雕等技法,雕刻出螭虎、瑞兽、鹦鹉等,将质地、造型、寓意等完美结合起来,被誉为汉代剑饰艺术之冠。
圆雕玉舞人
圆雕玉舞人出土于西耳室,通高3.5厘米,通体圆雕。舞者梳螺髻,右向横出,穿汉服,衣裙上刻有卷云纹。她左手上扬至脑后,长袖下垂,右手向侧后方甩袖,头微右偏,张口作歌咏状。虽然所唱歌曲不得而知,但她婀娜的体态与舞姿,表明其跳的正是汉代最流行的、起源于楚地的长袖舞(又名翘袖折腰舞)。玉雕舞人在汉代诸侯王墓中常有发现,但多为扁平玉块,这种圆雕玉舞人,尚属首见。
错金铭文虎节
错金铭文虎节出土于西耳室,由青铜铸造,长19厘米,高11.6厘米,最厚处1.2厘米,呈扁平蹲踞之虎形状,虎身上有弯叶形浅凹槽象征其斑毛,内贴金片,共60片。器身正面有五个错金铭文字体,其释读为“王命命车徒”(最后一字另有观点释读为“驲”字),从文字分析,该虎节为车马通关之信符。这件器物的纹饰技法和文字风格,似有楚文化之特点,它是目前所知唯一的错金铭文虎节。
四连体铜熏炉
圆雕玉舞人
错金铭文虎节
四连体铜熏炉
带托复合铜镜
绘画纹铜镜
绘画纹铜镜纹饰
熏炉是古代用来焚烧香料的器具,又称为香熏,在中原汉墓和岭南汉墓中都发现很多。南越王墓共出土了13件熏炉,其中有11件是铜熏炉,分为单体和四连体两种。
四连体铜熏炉在国内十分罕见,南越王墓共有5件这样的熏炉出土。炉体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用以燃烧四种不同的香料。由于当时的香料主要是来自东南亚地区,所以这些熏炉的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广州同这些地区的交往情况。
带托复合铜镜
带托复合铜镜出土于西耳室,由镜面、镜托两部分嵌合而成,镜面直径28.5厘米,镜托直径29.5厘米。镜托图案美观,工艺复杂,包括:9枚鎏金乳钉布列于图案中,以乳钉为基点,将整体纹饰分成多等份;以红铜为地制出带几何图形的勾连纹,上错金银丝,又在空隙处填以绿松石;镜托边缘还有3个环钮,可系绶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铜镜的金属成分:镜托与镜面的合金是大不相同的。镜托主要为铜铅合金,铅的含量比铜的比例还大,因此镜托质软,适于铸造花纹、镶嵌金银;而镜面是铜锡合金,质地坚硬,打磨抛光后适于照面。这种“刚柔并济”的金属铸造方法,体现了古代工匠卓越的智慧与技艺。
绘画纹铜镜
绘画纹铜镜出土于西耳室,直径41厘米。镜背纹饰由边缘处的15条连弧纹和中心处的一圈宽带纹分成两区,两区中有绘画图案,内区绘卷云纹,外区绘人物纹,因铜锈与绘画纹样锈蚀在一起,大部分图案已无法看清,现清晰可辨的有:两人跨步斗剑,两侧若干观看的妇人均笼手而立。绘画风格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画相似。该镜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大的一面西汉绘画铜镜。
铜印花凸版
铜印花凸版出土于西耳室,一套由大小两件组成,大的长5.7厘米,小的长3.4厘米。它们呈扁薄板状,正面有凸起的图案,大的花纹形似小树,还有火焰状纹饰,线纹凸起明显;小的轮廓形似“人”字,表面有云纹凸起。两件都背面光平,各有穿孔的小钮,便于穿绳手持。这一大一小两件印版,是在丝织物上印染图案的工具,大的为主纹版,小的为定位纹版。其出土时周围有大量的炭化丝织物,从显微镜看,纹样与凸版图案相同。这一套铜印花工具,是目前发现世界最早的织物套印工具,对我国古代印染工艺和印刷艺术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鎏金铜弩机(www.xing528.com)
西汉南越王墓中共出土弩机15件,多数鎏金。它们的制造工艺精良,除了具备弩机的一般装置,如“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等之外,甚至有的还安装了一种称为“闲”的机关,可用来保护“悬刀”,避免误碰“走火”。这些弩机是秦汉时期最为高端的武器之一。墓中还出土有铜箭镞800余件。
铜印花凸版
使用铜印花凸版印制的图案
鎏金铜弩机
楚式鼎
鎏金熊型铜节约
楚式鼎
楚式鼎出土于西耳室,是墓中出土的唯一一件楚式鼎。它器形高大,通耳高42厘米,敛口,口径31.5厘米,深圆腹,圜底,高蹄足,蹄足上部为高浮雕的羊头,衬以卷云纹。这种鼎多见于湖南、湖北、安徽等省的先秦楚地,故名楚式鼎。
南越国十分重视与周邦邻国及汉朝的关系和商业贸易,充分利用秦平岭南时开辟的新道,发展与其北面的长沙国及中原等地的贸易来往。当时,开发南越所需的工具及马、牛、羊等,都从长沙国等地通过贸易获得。
这件楚式鼎与墓中出土的其他楚文化器物反映了南越国与中原内地的经济贸易交流是较为频繁的,也是楚文化对南越文化有所影响的物证。
车马饰件
因墓室面积较小,无法容纳真车马随葬,所以在墓中仅发现有车马模型的饰件。其中,车饰件多为铜鎏金,包括盖宫帽、伞柄箍等;马器多为铜质,包括马衔、马镳、节约、带扣等。
铁甲
出土于西耳室,通长49厘米,重9.7千克,无立领、无衣袖、无垂缘,形似坎肩。共用709片四角抹圆的甲片,然后以丝带穿结而成,出土时已锈结在一起。墓中仅出土这一件铁甲,应为墓主人所有。该甲结构简单,属于轻型铁甲,既具备一定的防护性,还能保持身体的灵活。其部分甲片的布列方式与秦俑铠甲的布列方式相同,是南越军武发展受秦文化影响的一个体现。
铁铠甲
铁铠甲复原件
蓝色玻璃牌饰
蓝色玻璃牌饰
墓中共出土这类器物11对22件,以主棺室和西耳室为多,它们由长方形铜框镶嵌一块蓝色透明平板玻璃组成,牌饰背面贴长方形铁板作为背板,板上有环钮,可穿丝带。经检验,牌饰的蓝色玻璃成分以铅和钡为主,属中国本土铅钡玻璃体系。这些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自制平板玻璃,对研究中国古代玻璃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象牙
西耳室出土了5支象牙,每根的长度均超过120厘米,最长的一支为126厘米。经专家鉴定其形态特征和大小比例,与现生非洲象较为接近,而与现生亚洲象区别较明显。
象牙出土情形
象牙卮
象牙卮
象牙卮出土时被装在一个漆木酒杯内,整体成圆筒形,由象牙卮盖、象牙卮身和金质卮座三部分组成。盖上套有一个金质圆箍,上面分立三个金质环形钩尾立钮。
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南方多犀角、象牙,多向中央进贡,西耳室也出土了原支大象牙5支,可惜已朽裂成小块。这件器物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牙雕工艺。卮盖表里都有针刻线画,盖表有飞雁纹和三瓣柿蒂纹、盖里有单线凤鸟纹。盖身刻有四只独角神兽,神兽张口衔绶,做回首张望状,足很长,姿态威猛生动。画面用红蓝两色相涂,更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效果。出土时,这些线刻画和填色仍清晰可见,稍后松散开裂成碎片,现在已经残缺不全。这件汉代针刻填色的象牙制品是第一次发现,是一件匠心独运的针刻线画精品。
五色药石
出土于西耳室,包括:紫水晶173.5克、硫磺193.4克、雄黄1130克、赭石219.5克、绿松石287.5克。这套药石中,紫水晶基本无药性;赭石、绿松石药性不强;雄黄、硫磺药性温热,对虚寒之症有一定疗效,但雄黄成分中含有砷元素,过量服用会导致砷中毒。
五色药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