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了解长虫梁城址及城内夯土基址的形制、结构、功能、地位,弥补勘探不足,解决相关学术问题,同时配合“丝绸之路”宁夏段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补充项目充实考古材料,进一步促进大遗址保护工作,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申报从2015年开始对长虫梁城址1号基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通过考古揭示,主要想搞清该台基形制、结构及布局,并进一步判明其性质功能。1号基址整体呈“工”字形布局,现存台基分两层,上下台基间直角收分,虽然经过后期平田破坏,但基本格局仍可辨认。2015年发掘区位于1号基址下层台基东南侧边缘,至2016年底累计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元代以上文化层堆积厚度0.1—1.5米,大致分四层。1层黄灰色土,局部细分为1a、1b两小层,厚0.1—0.25米,为耕土层。2层褐色土,可分2a、2b、2c三小层,厚0.20—1.15米,为近现代平田整地垫土层。3层,灰色土,厚0—1.30米,紧靠夯土台基呈坡状堆积,为元代建筑倒塌物堆积层。4层,黄褐色土,元代建筑遗迹层,主要分4a(夯土)、4b(踩踏面)两小层,厚0.1—1.40米。发掘清理确认的遗迹现象主要包括夯土台基、台基外侧砖壁及底部基槽、台基东侧登台慢道、台基底部大面积踩踏面及局部砖铺地。从发掘遗迹打破关系分析,施工工序先夯筑台基,然后外侧挖基槽并包砖壁,最后设置登台慢道及用砖石铺设散水地面。整体遗迹结构和布局与元上都,尤其是与中都大殿“工”字形大殿基址十分类似。
已发掘的1号基址夯土台基南部东侧边缘部分南北长60米,宽4米,台高0.20—1.2米,为较纯净黄土夯筑,土质坚硬,与现地表黄灰色腐殖土区别明显,应该是从别处取土搬运所致。夯层较平整,平面没有发现夯窝,夯层厚0.08—0.10米,夯层间铺有一层厚约0.01米的细河砂层,以增强夯土致密度。从保存情况并结合元中都相关遗迹判断,已发掘的夯土边缘应该为下层台基部分,台面宽约8米,与残存上层台基高差约1.2米。台基边缘东南拐角部向内直角折收形成三次折角结构,东侧直壁部分长52米,方向350°,向西折收3.3米,再向南延伸8米至台基南壁交接处,南壁发掘部分长8米。台基折角向南延伸部分判断应该为前殿月台。夯土台基外侧包砌有砖壁,底部挖设基槽,基槽沿夯土边缘挖设,宽窄、深浅不一,南侧基槽最宽处1.50米,东侧基槽宽1.0—1.2米,基槽深约0.2—0.3米,内填灰陶碎砖瓦。台基西向折角处基槽内放置有方形灰白砂岩质土衬石。折角处基槽挖设施工过程中有过变更,第一次向西折收6.6米后南折,并在南端折角处安置土衬石,挖设较浅基槽后废弃,后变更折半重挖基槽并砌筑砖壁。
台基与东侧登台慢道相接处基槽最窄,仅宽0.70米。砖壁人为破坏严重,仅保存基槽底部碎砖或与登台慢道相接处不易拆毁部分。东壁中部砖壁残留四层砌砖,最下层条砖侧立,上层错缝平砌,白灰勾缝。长1.7米,宽1.1米,残高0.4米。台基与东侧登台慢道相接处残留砖壁长6米,宽0.7米,残高1米,外侧南北向错缝平砌,中部为东西向侧立砌筑,内侧贴夯土边缘部分为碎砖填砌。
东侧登台慢道紧靠夯土台基东壁设置,破坏严重。南侧距台基东南折角33米。平面长方形,顶面坡状,中部为夯土结构,上部夯层间铺垫灰陶碎瓦。周边也挖设基槽及包砌砖壁,砖壁已破坏殆尽,两侧残留砖壁象眼部镶嵌花砖。长7.2米,宽6.5米,坡度12°。夯土厚0.06—0.08米,夯层间碎瓦厚0.02米。
夯土台基底部的踩踏面有上下两层,上层踩踏面厚约0.10米,表面局部有砂层。这两层踩踏面可能为筑城与修建夯土台基两次修建活动所形成。砖铺地发现四处,台基南侧底部的方砖铺地可确认为月台前地面散水外,其余几处较散乱,性质不明。(www.xing528.com)
本次发掘出土遗物主要为砖瓦石块等各类建筑材料,其中1层、2层遗物相对较少,3层元代建筑倒塌物堆积层内遗物最为集中,主要沿台基外侧边缘呈坡状堆积,包含大量的灰陶砖瓦,白釉瓷筒瓦,粗胎绿釉筒板瓦,红陶琉璃筒板瓦、滴水、瓦当及脊饰套兽残块,有少量湖蓝釉兽饰残块。在登台慢道两侧出土两件青石质门枕石及10件台沿螭首,另外还少量的有藏文题记的白灰墙皮、金属饰件、兽骨以及陶瓷片等遗物。4层遗物主要为砖壁残砖、基槽填充碎砖瓦及铺地方砖等物,地面出土有少量宋代铜钱、黑白釉瓷片等遗物。经统计,发掘探方内共出土各类建筑遗物6.7万余件,重约33吨,其中灰陶砖瓦类占69.7%,红陶琉璃类占16.6%,白釉瓷瓦占4.1%,石材类占7.9%,其余占1.7%。
10件台沿螭首造型基本一致,长条柱形,柱头圆雕螭首,后部为长方形柱体,上有榫槽。通长1.2米,螭首部长0.7米。该类遗物在元中都和元大都均有发现,但材质为汉白玉,螭首吻部较短,上腭卷曲稍小,而开城安西王府出土台沿螭首吻部突出,上腭向上翻卷更加明显,雕刻技艺精湛,造型生动,加之石灰岩材质坚硬、使用不久即埋入地下,因此保存状况较好。
白瓷筒瓦为夹砂黄褐胎,形制基本相同,规格大小稍异。质地厚重坚实,釉下施一层青色化妆土,釉面乳白色,有细小开片,施釉匀厚光亮,部分在内壁胎体刻画符号或在唇沿外侧墨书“一”至“十”数字编号。该类瓷瓦在西夏陵、贺兰山插旗口、苏峪口、宁东等处西夏窑址或遗址调查发掘中均有发现,但安西王府所出大量同类遗物显示,其规格釉色等工艺水平在元代得以继承和发展。
此外遗址大量出土的灰陶砖瓦、红陶琉璃筒板瓦及瓦当、滴水皆有大、中、小不同型号,用在不同建筑或不同部位,以区分等级高下。发掘出土大号板瓦,长60厘米,拱高8厘米,前接滴水宽30厘米,高11厘米。这些遗物充分彰显了遗址的建筑类别与规模等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