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越战争初期,美国人不断把军事装备运入南越,支持伪军进行所谓特种战争。由于越南北方对南方解放阵线在物资、人员上的积极援助,伪军在镇压南方解放阵线战斗中屡战屡败。1964年初,美国总统约翰逊要求军方秘密制定轰炸越南北方,摧毁北方所有支持南方设施的计划。1964年8月2日和8月4日,美军驱逐舰在北部湾与越南人民军鱼雷艇两度交火,冲突被称为“东京湾事件”。这给了美国轰炸北方的借口,8月5日,约翰逊通过电视网向美国公众宣布:“在东京湾公海上发生对美舰的敌对行动,迫使我今天下令美军采取报复行动。”
当约翰逊在电视演播前化妆时,在北部湾游弋的两艘航母开始“锐箭”行动:出动64架舰载机空袭越南北方4个海军基地和1个油库。8月6日,美国防部长宣布“突击者”号航母开赴西太平洋,此后,越南战争期间,第77特混编队(TF.77)一直维持不少于3艘攻击航母的实力。在以后几个月里,美军相继进行了“燃烧的标枪”“燃烧的标枪Ⅱ”行动,这些任务全部由海军舰载机进行。在“燃烧的标枪Ⅱ”行动中,美军航母还使用了空中加油机和援救直升机,是一次多机种的联合作战。
1965年2月13日,约翰逊批准了以“滚雷”为代号的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的行动。其目的是破坏北方的交通系统,阻止北方对南方的支援,以迫使越南南方人民屈服。美国空军大批战术轰炸机、战斗机中队被调到泰国的空军基地。3月2日,25架F-105战斗轰炸机和20架马丁B-57轰炸机从泰国出动,空袭北方军营和弹药库,拉开了“滚雷”空中战役的序幕。3月8日,3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岘港登陆,在南越的美军开始参加南方的地面战斗,投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陆战队的航空部队展开了支援地面战斗的行动。3月15日,第77特混编队的两艘航母的舰载机也进行海军飞机在“滚雷”战役中的首次出击。
当时,美国战术空军的主力是F-105“雷公”战斗轰炸机,这种两倍音速的全天候飞机载弹量大,但空战性能较差。图2是1965年初驻泰国塔克里基地美国空军第4战术战斗机联队(TFW)334战术战斗机中队(TFS)的F-105D,这时还是全机无涂装铝银色,机身侧书黑色“U.S. AIR FORCE”(美国空军)。垂尾上带小白星的蓝横条纹是中队的标志,但机上没绘中队的队徽(图2b),垂尾上还绘有带闪电图案的战术空军司令部徽章(图2a)。笔者发现,这种带闪电的徽章在1965年被我海航击落的史密斯的F-104C(属驻岘港第479 TFW、436 TFS)的垂尾上也有。
图4是1968年驻泰国乌隆305 FIW、 509 FIS的康维尔F-102A“三角剑”战斗机,它已经涂上墨绿、橄榄绿和浅黄褐色的东南亚迷彩,机身有带四条黑线的黄色斜带。国籍标志很小,没有绘中队队徽(图4a)标志,但垂尾上有表示所属部队的白色尾码“PK”。这是越战爆发前美国空军开始采用的“双字母尾码”,初期并不统一。如1967年驻泰国呵叻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的飞机,其尾码首字母都是“J”,下属的44中队为“JE”,34中队为“JJ”,469中队为“JV”。而有的联队又不同,如第366战术战斗机联队的下属三个中队的尾码的首字母都不同,而第二个字母表示中队的下属单位:389中队是“AA”“AD”“AG”;390中队是“BT”“BY”“BQ”;480中队是“CH”“CW”“CY”。到1968年美太平洋空军才基本统一为:双字母尾码首字母表示基地或联队,第二个字母表示中队。
图7是1967年驻岘港第366 TFW、389 TFS的F-4D“鬼怪Ⅱ”,它上面涂东南亚迷彩,尾码是“AK”,在机身进气口侧绘有驻岘港366 TFW的标志(图7a)。
在1960年代中期,美国攻击航母上的舰载机联队(CVW)一般有两个战斗机中队(VF)、两个轻攻击机中队(VA)、一个螺旋桨攻击机中队(VA)、一个重攻击机中队(VAH)和照相侦察机、预警机、杂用直升机各一分遣队,共有飞机约70~90架。(www.xing528.com)
当时的舰载战斗机有两种:沃特F-8“十字军”和麦克唐纳F-4“鬼怪Ⅱ”。双座双发的F-4起飞重量超过20吨,飞行甲板较小的埃塞克斯级攻击航母只能装备F-8了。三种舰载攻击机全是道格拉斯的产品:A-1“空袭者”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这种螺旋桨飞机由于结实可靠还在使用;轻小敏捷的A-4“天鹰”是主力机型;A-3“天空战士”是当时最大的舰载机,由于笨重已不适合常规战争的攻击任务,但改装成空中加油、电子干扰等型号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末。美国海军飞机此时的标准涂装是:上面和侧面浅鸥灰,下翼面、腹部和活动翼面白色。机上书黑色“NAVY”军种标志(海军陆战队飞机同样涂装,书黑色“MARINES”)。
图3是1966年“汉科克”号攻击航母上VF-211中队布莱克中校的F-8E,从机号后两位“00”可知是联队指挥官座机,机身国籍标志前的裸女图案是其个人标志。垂尾方向舵上的红白格子图案与中队队徽(图3a)有关。垂尾上的尾码“NP”表示属第21舰载机联队。该机在6月21日被越军米格机击落,布莱克中校跳伞被俘。
图1是1966年核动力攻击航母“企业”号上VA-94中队的A-4C攻击机,尾码字母“NG”表示属第9舰载机联队。其机身侧的红色飞鸟图案是中队队徽(图1a)的演变。黑色炸弹图形(图1b)表示出击次数。图8是1966年“勇猛”号反潜航母上VA-176中队的A-1H,尾码“AK”表示属第10舰载机联队。图8a是它的俯视,右主翼上也有尾码和机号。垂尾到机身的红色闪电是队徽(图8b)的演化。图8c是出动次数标志,图8d表示它曾击落一架米格-17。图8e是美军使用的另几种表示击落越军飞机的标志:小红星、小越南国旗、小越南国籍标志和米格机小侧影。
图6是1970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VAQ-130(第130电子战机中队)的EKA-3B电子干扰和空中加油机,尾码“AE”表示属第6舰载机联队。前机身侧绘有中队队徽(图6a)。图5是海军陆战队驻岘港第542战斗攻击机中队(VMFA)指挥官的F-4B“鬼怪Ⅱ”,进气口前的附面层隔板上用小炸弹图案(图5a)表示出击次数,进气口侧的“TIGER LEAD”(老虎先锋,图5b)是个人标志。垂尾上有尾码“WH”和相似于中队队徽(图5d)的虎头(图5c)。
1964年2月,越南人民军用中国援助的36架米格-17战斗机组建了第一支战斗机部队——921战斗机团,驻扎在中国云南蒙自机场里训练。当美机空袭北方后,8月6日,第一批16架米格机飞回祖国,降落在内排机场。1965年4月3日,越南飞行员取得首次空战胜利,用亚音速的米格-17击落了两架超音速的F-105。1965年底,苏联援助第一批米格-21F战斗机来到越南。由于没有掌握苏制空对空导弹的性能,一直战绩不佳。直到1967年4月30日,921团的4架米格-21用掠袭的战术才取得首次胜利。就这样,在中国、苏联援助下,越南人民空军在战斗中成长。到1968年底,已有921、923两个战斗机团,共有约150架米格-17、歼-5和米格-21。图9和9a是1968年923团王牌飞行员黎海的红“3020”号米格-17F战斗机,全机身和机翼上涂灰绿与暗绿斑纹迷彩,国籍标志(图9b)绘在主翼上下面和机身两侧共六处。机头上有7个击落标志(图9c)。图10是头号王牌、921团阮文谷(战果9架)的红“4326”号米格-21PF战斗机,全机无涂装铝银色,机头雷达整流锥深绿色,机头上有13个小红星,这可能是使用过该机的几位飞行员的共同战果。图10a是机号的圆形字体。
由于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所以当越南北方同意在巴黎与美国人谈判后,约翰逊宣布从1968年11月1日起完全停止对北方的空袭。历时3年8个月的“滚雷”行动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