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书章节安排及研究问题的归纳

全书章节安排及研究问题的归纳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的引言从研究问题的缘起出发,主要交代全书的核心研究问题,以及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大致交代了本研究的理论归类。在三个主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主要归纳从三个比较案例分析中所归纳出的一些重要机制,即形成全书的初步结论,并从一般意义上对公民身份制度变迁路径的识别与界分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参见[美]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七章,“行政力量与内部绥靖”。

全书章节安排及研究问题的归纳

本书的引言从研究问题的缘起出发,主要交代全书的核心研究问题,以及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大致交代了本研究的理论归类。

第一章的内容是从基础性的文献入手,通过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经过笔者的细致分析与归纳,在若干的主题下对文献进行了归类,并解析现有文献及其存在的主要不足。从而切入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的具体化,并对研究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从第二章到第四章,本书将重点研究第一章研究设计中所归纳出的三个主要的案例:英国为典型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公民身份制度变迁模式;德国为代表的福利优先发展的权威主义公民身份制度变迁模式;美国为典型的因民主体制而延缓甚至部分替代福利的公民身份制度变迁的自由主义模式。从各个案例的详细阐述与分析中,我们将可以看到对公民身份制度变迁模式之间的明显差异及其原因的大致归纳。

在三个主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主要归纳从三个比较案例分析中所归纳出的一些重要机制,即形成全书的初步结论,并从一般意义上对公民身份制度变迁路径的识别与界分做出进一步的分析。

【注释】

〔1〕本节内容曾经公开发表过,此处文字略有改动。陈兆旺:《公民身份理论论争的制度解释——以制度变迁理论范式为分析工具》,载陈明明主编:《治理与制度创新(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十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版。

〔2〕T.H.Marshall,Class,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New York:Doubleday&Company,1964.

〔3〕福克斯揭示了多元化、特殊化的公民身份研究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要获得一种充分承认个体能动性,尤其是承认自治能力的公民身份,那么,我们就不能根据某种单一的身份来定义个体。建立在团体权利基础上的公民身份理论存在着使社会差异凝固化的危险,从而导致一种无法交流的、碎片化的高度静态的政治境况”。[美]基思·福克斯:《公民身份》,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76页。

〔4〕当然,公民身份及其制度的扩展不仅是作为公民的社会各大群体力量的显现,同时也是国家不断深入公民社会的重要表征。国家凭借其在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优势,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福利国家的发展,将公共权力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参见[美]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七章,“行政力量与内部绥靖”。而在发展中国家国家建构与公民身份拓展遭遇分散与相对强势的传统社会结构与社会控制的抵制,可以参见[美]乔尔·S.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张长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英]巴特·范·斯廷博根编:《公民身份的条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6页。“本书的背景中,成问题的是生活的质量或者公民身份的质量”可以作为佐证。

〔6〕[美]布莱恩·特纳:《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问题》,载[美]布莱恩·特纳编:《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6页。

〔7〕[英]莫里斯·罗奇,《重新思考公民身份》,郭忠华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9页。

〔8〕[美]布莱恩·特纳:《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问题》,第8页。

〔9〕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Peter N.Riesenberg,Citizenship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Plato to Rousseau,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2.褚松燕教授当年的博士论文以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展开公民身份思想与理论脉络的梳理。褚松燕:《个体与共同体:公民资格的演变及其意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12〕[英]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一、二章关于公民身份自由主义传统与公民共和主义传统的对比研究,以及第四章集中于多元公民身份的阐述。关于社群主义的公民身份的研究可以参见:[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3〕[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当然,这样的研究也是借鉴了埃斯平-安德森关于福利国家建制的类型学研究,[丹麦]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4〕[英]保罗·皮尔逊:《拆散福利国家》,舒绍福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2007年版。

〔15〕但是与其相反的观点却是,社会公民身份遭到削弱的同时意味着公民身份制度建构任重而道远,“新的发展和问题,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对公民身份的这些概念施加了压力。社会权利尤其遭受到猛烈的抨击”。人们甚至开始怀疑马歇尔当年的乐观态度了。[英]巴特·范·斯廷博根:《导论:公民身份的状况》,载[英]巴特·范·斯廷博根编:《公民身份的条件》,第4页。

〔16〕P.Dwyer,Welfar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Contesting Social Citizenship,Bristol:The Polity Press,2000.

〔17〕“要求重视公民义务的呼声具有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严肃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宁愿避开那些辞藻。”[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第269页。

〔18〕而吉登斯为首的“第三条道路”论者也在此问题上有相当的论述,对于公民身份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多有所推动,但是更多地还是一种政治纲领式的理论阐发,对公民身份制度演变的研究是有限的,虽然“第三条道路”也标志着西方公民身份制度变迁新的动向。[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当然,在社会科学中,从单一经典案例的研究提升到重要理论建构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相对较难。A.Lijphart,“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ume 65,Issue 3(Sep.,1971),pp.682—693.其实本迪克斯指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也是基本上基于英国历史而展开的。Reinhard Bendix,Nation-Building and Citizenship:Studies of Our Changing Social Order,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6,p.7.当然,单一案例研究需要不断拓展,需要更多的(子)案例来验证与理论的提成。[法]马太·杜甘:《国家的比较》,文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20〕[美]布莱恩·特纳:《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问题》,第8页。

〔21〕[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第265页。

〔22〕摩尔论及,现代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暴力加以排斥,对自由与多元主义的传统倍加赞许,而不再言及其民主政治实现过程中的暴力问题。Barrington Moore,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Boston:Beacon Press,1993,p.418.

〔23〕[英]莫里斯·罗奇,《重新思考公民身份》,郭忠华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而马歇尔也试图通过福利制度供给调整公民身份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

〔24〕有学者大致从权利与能力角度进行分析的,“自由与能力之间有着逻辑的联系”,即没有积极能力为支持,所谓权利多是虚无的。R.Plant,“Citizenship and rights,”in R.Plant and N.Barry(ed.),Citizenship and Rights in Thatcher's Britain:Two Views,London:IEA Health and Welfare Unit,1990.

〔25〕一个初步的回答可以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所阐发的思想作为基础,即如果没有社会公民身份作为一定物质基础,那政治公民身份所标榜的权利身份将是单薄与虚伪的,因为公民身份实质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阶级结构与生产关系。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5页。这也成为人们对马歇尔社会公民身份的理论拷问之一。当然,如果没有社会公民身份制度的建构,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可能将是另一番面貌。

〔26〕华南师范大学郭台辉教授即以德国的公民身份制度演变修正所谓“马歇尔—吉登斯”的英国模式。郭台辉:《民族—国家建设视域中的公民身份——以德国模式的形成为例》,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7〕Margaret Somers,“Citizenship and the Place of the Public Sphere,”American Sociology Theory Review,1993,58,pp.587—620.

〔28〕史丹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宪政理论与实践研究:1789—181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对法国大革命对公民身份正反两面的解析可以参见[美]基思·福克斯:《公民身份》,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44页。

〔29〕[德]卡尔·艾利希·博恩等:《德意志史:第三卷,从法国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789—1914》,张载扬等译,丁建弘校,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78页。

〔30〕同上。

〔31〕曼将其归纳为“统治阶级的策略”,并且对历史与现实中公民身份权利组合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将“统治者的策略”分为自由主义、改良主义、威权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威权社会主义六种不同的机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美]迈克尔·曼:《统治阶级的策略与公民身份》,载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207页。徐恕:《公民权利与苏联演变》,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9期。秦晖:《民主国家福利道路的探索》,载《晚霞》2010年第6期。“苏联的福利也是相当发达的,苏联为什么会有福利呢?原因是它的统治者认为,搞大锅饭是一个好东西,但这只是一种爱好,统治者喜欢就给你,如果不喜欢就可以不给你,没有制约。”

〔32〕Jrgen Mller and Svend-Erik Skaaning,“Marshall Revisited:The Sequence of Citizenship Righ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2010,Vol.45,No.4,pp.457—483.

〔33〕[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第12页。

〔34〕[德]哈贝马斯:《公民身份与民族认同》,载[英]巴特·范·斯廷博根编:《公民身份的条件》,第35页。

〔35〕当然,不仅如此,当前的公民身份制度可以说已经进入到巩固与进一步扩展的阶段,从而使得其进入文化与认同层面。“凡是在缺乏现代公民身份各独立的要素适当的文化基础的地方,‘由上面’授予公民身份的企图就会遭到严重的阻碍。”[美]斯蒂芬·卡尔伯格:《现代公民身份的文化基础》,载[英]巴特·范·斯廷博根编:《公民身份的条件》,第124页。

〔36〕Bendix Reinhard,Nation-Building and Citizenship:Studies of Our Changing Social Order.

〔37〕[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第213页。

〔38〕[美]布莱恩·特纳编:《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前言第2页。

〔39〕[美]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第249页。

〔40〕Bryan Turner,Citizenship and Capitalism.Thomas Janoski,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nemployment: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y in West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41〕[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第246页。

〔42〕[英]巴巴利特:《公民资格》,第12页。

〔43〕巴特摩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四十年回眸》,载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第250—251页。

〔44〕Bendix Reinhard,Nation-Building and Citizenship:Studies of Our Changing Social Order.

〔45〕巴林顿·摩尔对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的社会结构层面的分析,被批判为明显从前现代化角度去解释,而忽视了工人阶级在民主化进程中的重大推动作用。Dietrich Rueschemeyer,Evelyne Huber Stephens,and John D.Stephens,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p.23.Ruth Berins Collier,Paths toward Democracy:The Working Class and Elites in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46〕“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模式,公民身份从而可以为众多的运动所支持和发展。”[美]布莱恩·特纳:《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问题》,第16页。

〔47〕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6页。

〔48〕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 态度 理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特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避免公民身份与同一性(sameness)相等同。在公民身份中,也许可以使多元主义的主张、社会团结的需要和反复无常的偶然历史变迁相互协调。”[美]布莱恩·特纳:《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问题》,第16页。

〔49〕[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Talcott Parsons,Societies,Evolutionary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N.J.:Prentice Hall,1966.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较政治学影响极为重大,如对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家的深刻影响。[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50〕[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社会学研究》,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Robert A Nisbet,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66.

〔5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William Kornhauser,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London:Routledge,1998.

〔52〕特纳对战争导致公民身份扩张做了比较多的分析。“公民身份扩张的条件是阶级冲突、民众斗争、战争和移民等。”Bryan Turner,Citizenship and Capitalism,Foreword.

〔53〕[英]巴巴利特:《公民资格》,第51—52页。

〔54〕褚松燕:《个体与共同体:公民资格的演变及其意义》,第121—153页。

〔55〕[美]布莱恩·特纳:《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问题》,第6,13页。

〔56〕[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第178页。

〔57〕对费边社有关福利国家的思想与社会活动可参见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68页。

〔58〕“英国唯心主义者有点像在进行一次圣战,描绘出一种创造性的公民身份形式,并赋予其动力机制,认为这种公民身份存在于国家的强大潜能和人们的意识中。这次运动的关键人物是T.H.格林。许多其他的哲学教授,包括鲍桑奎(Bernard Bosanquet)、亨利·琼斯(Henry Jones)和爱德华·凯德尔(Edward Caird)都共同发展了这个思想流派。”[英]德里克·希特:《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第117页。这一历史时期,实际上处于英国自由放任主义向国家有就给你,如果不喜欢就可以不给你,没有制约。”

〔59〕[英]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0〕《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中英文对照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组织翻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61〕[英]贾森·安奈兹等:《解析社会福利运动》,王星译,格致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62〕本迪克斯的儿子在1996年的序言中试图澄清其父亲与当年主流的社会学的现代化与功能主义研究之间的差异。Reinhard Bendix,Nation-Building and Citizenship:Studies of Our Changing Social Order,“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action Edition.”迪特里希·鲁斯基梅耶:《莱因哈特·本迪克斯的比较社会学:理论的普遍性和历史的特殊性》,载[美]西达·斯考切波主编:《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封积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3〕Reinhard Bendix,Nation-Building and Citizenship:Studies of Our Changing Social Order,pp.89—126.(www.xing528.com)

〔64〕[英]克朗普顿:《阶级与分层》,陈光金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五章,“不合时宜的死亡预言与适时的复兴”。

〔65〕Joe Foweraker,Todd Landman,Citizenship Rights and Social Movements:A Comparativ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12.

〔66〕Ibid.,Introduction.

〔67〕John Saville,“The Welfare State:an Historical Approach,”New Reasoner Winter,1957—1958.

〔68〕Turner,Bryan.Citizenship and Capitalism,p.7.

〔69〕Ibid.,p.11.

〔70〕[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第216页。“本书参考的多数理论文献均触及公民权利的许多问题。然而它们并不都是解释公民权利的发展过程。谈的最多的是独裁制、民主制和福利国家。公民权利本身的形成、顺序、广度和范围却受到忽视。”

〔71〕例如雅诺斯基在解释公民权利发展的几十年与几百年的发展情况时分别都用了十多个独立变量,但是还有一些个案是难以解释的。参见[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第175—265页。

〔72〕T.H.Marshall,Class,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New York:Doubleday&Company,1964,p.78.

〔73〕对马歇尔的质疑实质上主要对公民身份要素的补充,例如文化公民身份、环境公民身份、全球公民身份、区域公民身份、少数族群公民身份等。特纳与希特都以马歇尔的三要素为基础发展出立体多维的公民身份要素体系。[英]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第184页。[英]德里克·希特:《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第465页。当然,关键的问题在于,最新文献多呈现对马歇尔普遍公民身份的解构,所以所谓“共识”在许多人看来已经是摇摇欲坠了。

〔74〕本书的题目名称只能是一般性的概括,可能经不起严格的学术拷问,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是凭空想象。桑德斯就有类似的概括,“换句话说,在马歇尔看来,现代公民身份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法治、自由民主和福利国家”。[美]桑德斯:《自由社会的公民身份》,载[美]布莱恩·特纳编:《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第70页。

〔75〕Anthony Giddens,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Cambridge:Polity Press,1985,p.207.

〔76〕参见杨玲玲:《韩国社会保障体制建立的过程、特点及成因》,载《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郑武权:《金大中振幅社会福利改革与韩国福利制度特征的讨论:发展主义的遗产和社会福利改革的局限》,载[韩]金渊明编:《韩国社会保障论争》,[韩]金炳彻、陈倩译,社会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第273—322页。

〔77〕Reinhard Bendix,Kings or People:Power and the Mandate to Rul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223.

〔78〕Reinhard Bendix,Nation-Building and Citizenship:Studies of Our Changing Social Order,p.90.

〔79〕[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第226页。

〔80〕[英]哈尔珀琳:《现代欧洲的战争与社会变迁》,唐皇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1〕[美]戈登·图洛克:《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范飞、刘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2〕埃斯平-安德森将早发民主国家以民主抵制社会公民身份制度建构的原因归结为,中产阶级在获取选举权后以政治选举权利抵制社会权利性福利再分配,这当然是以美国最为典型的。“较早实现民主制的国家都是以农业为主,并由小资产所有者所支配。这些人利用他们的选举权来降低而不是提高税收。相比之下,专治政体在面对不情愿的民众时,在抬高税收方面,处于更有力的地位。”[丹麦]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苗正民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2页。

〔83〕如弗雷泽和戈登的《公民权利反对社会权利》一文所阐述的那样。南希·弗雷泽,琳达·戈登:《公民权利反对社会权利》,巴特·范·斯廷博根编:《公民身份的条
件》,第103—122页。希特也对自由主义传统中对社会公民身份的证成的难度做了一定的分析,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第22—27页。希特甚至提出抛弃一些不合时宜的社会公民权利,“我们或许应当把公民身份地位追溯到作为其起源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内涵中去,抛弃那经常令人气馁、不可能得到尊重的社会公民权利”。同上书,第42页。

〔84〕Bryan S.Turner,“The Erosion of Citizenship British,”Journal of Sociology,Vol.52,Issue 2(June 2001),pp.189—209.

〔85〕在不少的量化研究中,英国好像也是难以归类的,它大致介于自由主义模式与社会民主主义模式之间,埃斯平-安德森按照去商品化等指数进行的三种福利资本主义的区分过程中,英国在自由主义的政体中的去商品化得分最高,但是离社会民主政体类型还差得远。[丹麦]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第69页。雅诺斯基将其作为“混合型”进行描述。[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第43页。

〔86〕无疑,英国的基本公民身份制度的建构与发展显然是早发的,但是法国大革命可能来得更彻底些,而北欧的许多小国家的“农民民主”的发展使得其政治公民身份制度建构相对要早些了,而德国在福利制度建构方面具有先驱性的意义,甚至不少研究发现,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福利供给方式与制度来源于德国的启发。W.J.Mommsen edited,The Emergence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Britain and Germany,1850—1950,London:Croom Helm on behalf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1981.

〔87〕东西德的统一也可以看作西德接纳东德的过程,《基本法》被确定为统一后德国的宪法

〔88〕埃利对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法治、结社、社会舆论与公共空间、公共性国家等多方面分析,并以“静悄悄的革命”来概括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与公民身份的实现。David Blackbourn and Geoff Eley,The Peculiarities of German History:Bourgeois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y,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pp.176—204.

〔89〕徐恕:《公民权利与苏联演变》,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9期。

〔90〕Jrgen Mller and Svend-Erik Skaaning,“Marshall Revisited:The Sequence of Citizenship Righ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2010,Vol.45,No.4,pp.457—483.

〔91〕公民身份及其实现的有表面的修辞,也有其背后的权利、资源、行动能力及其行动技巧等结构性影响因素。参见福克斯对公民身份实现过程中资源实际占有的强调。公民身份的社会权利的实现就显得更为重要。[美]基思·福克斯:《公民身份》,第5页。

〔92〕Martin J.Osborne,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美]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王尔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3〕可以类比阶级分析,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视为特殊的行动者。可以将阶级视为:“第一,作为声望、地位、文化或‘生活方式’;第二,作为结构化社会经济不平等;第三、作为实际的或潜在的社会和政治行动者。”[英]克朗普顿:《阶级与分层》,陈光金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94〕[美]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95〕世界公民身份的研究表明全球化背景下“人权”与“公民权”的融合,“公民”与“居民”之间界限的模糊等。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这里所谓共享公民权其实是缺失公民政治权利的,由此我们可以验证为何政治公民身份制度建构是如此之艰难。Y.Soysal,Limits of Citizenship,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96〕欧洲国家建构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absolutism”实际上是我们过去所用的“绝对专制主义”等词汇的意思,但是其价值判断太过于强烈,所以渐渐被翻译成“绝对主义国家”。参见[美]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7〕参照罗伯特·达尔在《多头政体》中对民主化的两个理论维度的分解:公开争论与参与选举和担任公职的权利,对民主化过程进行的对比分析,进而从实现方阵与径路上对政体进行分类。[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20页;参照蒂利关于有效民主的两个维度的分解:受保护协商、政府能力,进而对现有的政体进行类型学的划分。[美]查尔斯·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陈周旺、李辉、熊易寒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98〕其实在有关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不少文献中,阶级结构的基本划分就是:上层贵族、中层的新兴资产阶级、底层农民。金观涛、唐若昕编:《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古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亦可以参见金观涛和刘青峰社会结构分析方法,并以此解释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99〕国家作为结构性与行动者的自主性研究参见[美]西达·斯考克波:《找回国家:当前研究的战略分析》,载[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克波编:《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52页。

〔100〕摩尔的研究赋予了社会的传统阶级——土地贵族极大的重要性,土地贵族的商品化程度及其力量的大小将直接决定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过程与路径。因为传统的土地贵族是坚定地反对民主的势力,而商业化的、势力较小的土地贵族则支持民主革命。“上层土地贵族要么支持资产阶级革命,要么被资产阶级革命粉碎。”Barrington Moore,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Boston:Beacon Press,1993,p.430.

〔101〕即从上而下的视角,公民身份的国家控制,“简而言之,公民身份依赖于国家,同时也受到国家的威胁,因为国家赋予的同样可以被其虢夺”。Joe Foweraker,Todd Landman,Citizenship Rights and Social Movements:A Comparativ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3.

〔102〕T Skocpol,“A Critical Review of Barrington Moore's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Politics&Society,4(1),1973,pp.1—34.

〔103〕英文“the middle class”一般被翻译成中产阶级,有时指17—19世纪的资产阶级,即“老中产阶级”,有时指20世纪处于大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的广泛阶层,即“新中产阶级”。资产阶级在英文中一般用“the bourgeoisie”来对应。但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等多被看作“中间阶级”,而后来的大资产阶级则逐步成为社会的上层阶级。[美]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陈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4〕摩尔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民主的主动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模糊之处在于,他用的是“the class of town dwellers”,即城市居民“阶级”,是不是包含无产阶级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独立而强大的城市居民在议会民主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辩驳的。”Barrington Moore,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p.418.

〔105〕Dietrich Rueschemeyer,Evelyne Huber Stephens,and John D.Stephens,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p.23.Gregory M.Luebbert,Liberalism,Fascism,or Social Democracy:Social Classes and 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Regimes in Interwar Europ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06〕Dietrich Rueschemeyer,Evelyne Huber Stephens,and John D.Stephens,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p.8.

〔107〕[丹麦]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第15页。

〔108〕S.Rokkan,“Norway:Numerical Democracy and Corporate Pluralism,”In Dahl,R.(ed),Political Opposition in Western Democraci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Dietrich Rueschemeyer,Evelyne Huber Stephens,and John D.Stephens,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p.87.Ruth Berins Collier,Paths Toward Democracy:the Working Class and Elites in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1999.

〔109〕利伯特的研究表明,在普选制慢慢推进的情况下,工人阶级并非把选票都投给工人阶级政党或联盟组织,工人阶级的选票数与工人阶级代表在议会中的影响力相当不成正比。而工人阶级对这个体制的认可是相当高的。Gregory M.Luebbert,Liberalism,Fascism,or Social Democracy:Social Classes and 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Regimes in Interwar Europe,pp.16—17.

〔110〕各国社会民主党、工党与工会之间的复杂的关系,进而继续分化并导致工人阶级选票的分化、分散,以至于形成了跨阶级联盟、跨部门联盟等复杂关系。“阶级联盟的结构比任何一个阶层的权力资源都更有决定意义。”[丹麦]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第42页。

〔111〕例如威尔逊对美国黑人穷人群体等新社会底层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美]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真正的穷人:内城区、底层阶级和公共政策》,成伯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代表性的研究非特纳的《公民身份与资本主义》莫属,Bryan Turner,Citizenship and Capitalism,1986.

〔112〕[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89页。甚至只有当他们犯罪时,才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作为一个犯法者,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适用各种法律规定”。

〔113〕可以参见杜赞奇有关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国家政权内卷化”的研究归纳,即掠夺型国家渗透社会导致的国家政权建构两难困境。“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能力抵御其对乡村社会的榨取能力,国家政权的现代化只是部分地得到实现。”[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114〕[韩]成炅隆:《巩固民主化与发展福利国家:文民政府与国民政府的比较》,载[韩]金渊明主编:《韩国社会保障论争》,第355—384页。

〔115〕[美]乔尔·S.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

〔116〕Todd D.Jick,“Mix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Triangulation in Ac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4,No.4(December 1979),pp.602—611.

〔117〕即达尔所论述的,在差异性之间发现因果联系的政治分析方法,[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18〕[法]马太·杜甘:《国家的比较》,第23页。

〔119〕迪特里希·鲁斯基梅耶:《莱因哈特·本迪克斯的比较社会学:理论的普遍性和历史的特殊性》,载[美]西达·斯考切波主编:《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

〔120〕A.Lijphart,“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ume 65,Issue 3(Sep.,1971),pp.682—693.

〔121〕Dietrich Rueschemeyer,Evelyne Huber Stephens,and John D.Stephens,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p.8.

〔122〕参见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刘圣中:《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的比较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3〕Shiping Tang,A General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London:Routledge,2011.[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周伟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4〕缺失行动者的主观能动与策略选择,也是行动者导向的研究者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斯考切波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主要批判。Tang Tsou,“Interpreting the Revolution in China:Macrohistory and Micromechanisms”,Modern China,Vol.26,No.2(Apr.,2000),pp.205—238.

〔125〕[美]D.B.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6〕这个政治过程显然是在更为广阔的政治分析范畴。Charles Tilly,“Mechanisms in political processes,”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2001,1,pp.21—41.

〔127〕[美]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第2页。

〔128〕Somers.Margaret,“Citizenship and the Place of the Public Sphere,”American Sociology Theory Review,1993,58,p.589.

〔129〕[法]马太·杜甘:《国家的比较》,第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