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但并没有人说他懦弱。
《史记·淮阴侯列传》开头这样记载:“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句话给我们传递出了什么信息呢?韩信曾经只是一介平民,只能穿用麻布做的衣服,穷困潦倒,但是却喜欢佩带刀剑四处晃荡。那你是不是会问,韩信一个贫穷老百姓怎么会有刀剑可佩?关于这个问题有人研究得知,韩信祖上是贵族,此剑乃家传之物。原来韩信是一个破落的贵族,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剑可佩,只有剑才能彰显其高贵的身份和风流倜傥的气质。
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里这样描述韩信:没有德行又没什么本事,地方上招募最低级的公务员——“吏”的时候大家都没理他,他也不会经商,天天游手好闲,到处混饭吃,今天这家,明天那家,所以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一个大男人,天天什么事情也不做,就知道到处蹭吃蹭喝。最后就连他经常去混饭吃的南昌亭长(当时的行政区划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家也忍无可忍,最后把他赶走。他这人脾气还特别大,一怒之下与亭长绝交,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然后,他就跑到河边钓鱼。正好,河边有一个洗絮的妇人,当时这种人被称为漂母——那时候丝绵的棉絮要到河里面洗一洗。漂母每天来洗絮的时候都会自己带饭,这个好心肠的漂母,看韩信没饭吃,就可怜他,每天把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有一天,她做完工后,就跟韩信说,明天我就不来了,以后的吃饭问题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吧。韩信说,谢谢大娘,将来我一定厚报你。漂母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说什么厚报,我只不过是同情你罢了,别说大话了。
也正是因为他不讨人喜欢,大家就都瞧不起他。有一天,淮阴市面上有一个地痞无赖当街羞辱韩信,说:“韩信,你过来,你这家伙,个子长得挺高的,平时还神气地带剑走来走去的,我看,你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他这么一喊,呼啦围上来一圈人看热闹。这家伙一看,就更嚣张地叫道:“韩信,你不是有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要不怕死,就拿剑来刺我啊?你敢给我一剑吗?不敢吧?那你就从我的两腿之间爬过去。”
大家都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韩信,都在等着韩信到底是杀还是爬。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绘韩信的心理活动:“孰视之”。这个“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和成熟的“熟”是通用的。意思就是说,韩信盯着那个人看了一阵子,把头一低,就从那个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了,然后趴在地上。围观的人看到这种情景,都笑了。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韩信既然是一个破落的贵族,那就是士,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士可杀不可辱”,那么韩信为什么要接受这种奇耻大辱?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
对此,柏杨先生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不要简单地认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这其中还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已经吓得丢掉了魂,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这是懦夫;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蹦,我们知道只有蹲下后才能跳得更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而现在蹲一下,这就是英雄。如果是别人惹你,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死不放,这算是什么?是螃蟹。
男孩,韩信是懦夫吗?当然不是!如果他当时刺了一剑,也就没有“萧何追韩信”“韩信会刘邦”,他最终成为西汉开国功臣的故事了!一个为了远大理想忍辱负重的人,他就是英雄。当时,萧何用四个字来评价韩信——“国士无双”!男孩,在韩信的故事里,你领悟到了什么?必要的忍耐克制绝对不是懦弱!(www.xing528.com)
有一番作为的人都有忍耐的功夫。如曾国藩在建立自己的事业时屡屡受挫,几次都差点儿绝望甚至自杀,最后却成就了功业。另外,他还深知学问、事业、友谊对人的影响很大,因此他访师择友极为留心,他说:“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必须交名师良友。”
男孩,看看韩信、司马迁、曾国藩,他们在面对屈辱或受挫的时候,恬退隐忍,因为在他们心里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这才是大丈夫作为!
男孩,你的人生已经起步,在屈辱、挫折面前适度忍耐,把握好航道向理想出发吧!
你不可不知的道理
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不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方可为人之不能为。大智大勇者必能忍小耻小辱。人是一条鱼,社会是缸水,如你是条热带鱼的话,就必须降低体温而非使水温上升。生存要适应社会,你适应不了就过不了关。故一个有目标的人、明哲之人在坚持内心准则的情况下,要学会忍耐或忍辱负重。
延伸阅读
国士无双: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投奔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但是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只好月下追回韩信,并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