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戴高乐再次执政,成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他的战略思想得以实施。戴高乐执政后制定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的戴高乐色彩的外交政策,被后人称为“戴高乐主义”。“戴高乐主义”是指戴高乐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思想和实践,它集中体现在戴高乐抗美独立、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加强同欧洲各国关系、改善同苏联及东欧关系、建立同中国的正式外交关系等的政策实践中。“戴高乐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为法国制定的“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作为法国外交的指导思想,法国外交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以“戴高乐主义”为准绳,强调法国的大国定位,无论是蓬皮杜、德斯坦或是密特朗的关于大国权力的表述,还是希拉克的关于释放法国政治影响力以取代强权的说法都遵循着“戴高乐主义”的格调——“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萨科齐是不折不扣的戴派传人,他对“戴高乐主义”的遗产极为尊重并誓言继承。但在当今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前提下,萨科齐对“戴高乐主义”也表达了不同的理解。他曾这样描述戴高乐,“戴高乐一直就是一个决裂型的人物,他拒绝传承性和僵化主义,拒绝因循守旧和接受既成事实”。萨科齐强调:“没有‘戴高乐主义’的意识形态。‘戴高乐主义’是通过‘对法国具有某种思想’的成功经验来实现的。”这里的“对法国具有某种思想”就是“独立自主”和“法国伟大”的思想。显然,萨科齐选择坚持和继承这种“对法国具有的思想”。所以萨科齐庄严宣告,面对法国的衰落,要进行“决裂”,拒绝重复过去失败的经历。
对“戴高乐主义”,“萨科齐主义”继承和坚持“戴高乐主义”赋予的法国外交的原则和指导方针。但在变化了的时代背景和国际格局下,对某些具体外交政策,在实践上萨科齐有着重大的调整;而对于“戴高乐主义”的精神实质——“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萨科齐则选择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
1995年5月希拉克当选为法国总统,对法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根本性的调整,调整后的外交政策被称为“希拉克主义”。由于“希拉克主义”在表现形式上与“戴高乐主义”相似,因此,人们又称之为“新戴高乐主义”。但是,“希拉克主义”并不是纯粹的“戴高乐主义”,它是“戴高乐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两者共同的外交理念核心在于:追求外交上的独立自主,敢于向霸权主义说“不”。“希拉克主义”是希拉克在新的国际局势下,纵横捭阖,恢复法国外交光荣地位的指导思想,希拉克保持了法国传统外交的优势,同时勇于开拓新的外交疆界,树立法国的大国形象。(www.xing528.com)
希拉克外交政策具有反美、亲巴勒斯坦、提倡多极化(而提倡多极化也曾被认为是反美的表现)、重点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等特点。萨科齐则一直强调自己是亲美、亲以色列的,并强调法国西方大家庭一员的属性。在萨科齐当选总统之时,一些人期待看到他与第五共和国的外交政策传统彻底决裂。但是事实上,除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作出了适当调整,以及萨科齐的执政风格确实变了外,萨科齐对希拉克的外交遗产仍然是继承和发展远多于决裂和调整。
对于“希拉克主义”,萨科齐注重吸收希拉克的外交成功经验,萨科齐有很多外交主张和立场都是直接来源于希拉克时期的外交政策;萨科齐使许多希拉克时期未能达到的外交目标得到具体实现(从这点讲,是一种继承和超越)。同“希拉克主义”一样,“现实主义”和务实原则也是萨科齐外交政策的显著特点,萨科齐将“现实主义”和务实原则应用到了更多外交领域中,比如国际金融新秩序和全球性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事务中。总之,虽然在被任命为法国总统之前,萨科齐曾想表现出某些“决裂”来完全超越希拉克的外交政策;但是在后来的外交实践中却是在“继承”中寻求对希拉克的外交政策的发展和超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