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法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

中法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考察这些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中法关系中不仅有着一些长期性的影响因素,还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新的影响因素。近年来中欧、中美、中日关系几经波折,中国周边也风波不断,相关事件如西藏、奥运、台湾、人权、领土等一系列挑战中国的主权的问题接踵而至。与中国保持相互信任的关系对法国是有利的。

中法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

要剖析萨科齐对华政策,认识中法关系的复杂性,必须回顾中法关系上近些年出现的变化。通过考察这些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中法关系中不仅有着一些长期性的影响因素,还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新的影响因素。

(一)目前的新影响因素

1.中国的崛起带来的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

如果说2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主导的声音是唱衰中国,那么21世纪初西方社会学术界则是另一种景象,各国媒体都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准确点说,“中国威胁论”从一种预警性的理论已经发展为被西方普遍接受的观点。这一点可以从中国近年的外交状况得到印证。近年来中欧中美中日关系几经波折,中国周边也风波不断,相关事件如西藏、奥运、台湾、人权、领土等一系列挑战中国的主权的问题接踵而至。人们不禁纳闷,中国外交到底怎么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部分问题源自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崛起带来了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随着中国的工业、外贸经济与行为方式对国际关系原有结构秩序形成冲击,特别是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已经被推到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在国际组织和全球机构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凸显。相比之下,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西方社会不免有落寞感。而就西方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法国而言,抵制中国的行为就并不奇怪了。

2.萨科齐的对华策略发生的转变

自萨科齐和默克尔夫人上任后,法国乃至整个欧盟政治风向骤变。在舆论支持下,萨科齐政府调整了前任对中国的和睦政策。如果说在希拉克时代,中法关系处于“蜜月期”,那么前一时期的中法关系则已经步入琐碎的“婚姻生活”,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事实上,在希拉克执政期间,中法两国之间就已经在人权、经贸、环境、非洲等领域存在一定的分歧和摩擦。但当时的希拉克政府立足长远,在保障两国共同战略利益的基础上,对华采取对话的方式,借助政治文化的交流推动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可以说希拉克是了解中国的。他认为“一个联合的欧洲和中国都将是推动21世纪发展的主要力量,欧中之间面向21世纪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75]。他同时强调“亚太地区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级,中国在这个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76]。与中国保持相互信任的关系对法国是有利的。至于人权,希拉克深知中国首先必须加以重视的是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不是空泛地强调人权。而相比之下萨科齐更多地从局部的或者短期的政治利益出发,特别是在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随着美国作为单极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而中国实力上升较快,萨科齐试图在奥运会和西藏问题上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借以表现法国带领欧洲决定世界事务的能力,从而提高法国在欧盟以及世界上的地位。但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上,可以说,萨科齐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他错误判断了当前的国际形势,没能充分意识到中法两国交好在目前及未来能给双方带来的机遇有多大,没能意识到两国交恶给两国人民心里带来的创伤有多大。他没能像希拉克那样,把发展中法两国的战略利益和政治利益作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主基调,反倒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势下,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伴随着包括某些法国媒体在内的一些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偏见顽症,他本人在部分政治势力的舆论和法国国家利益的多重、多角度考量的压力下,对华政策上左右摇摆,出尔反尔,反而严重影响了法国自己与中国相关国家利益,也损害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法国的国家形象。

3.我国外交进入追求平等话语权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冷静观察、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实际及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邓小平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地对中国对外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策略方针。[77]。在此之后,中国领导人也一直切实贯彻这一指导方针,在众多的国际问题上谨言慎行甚至采取“退避三舍”的做法。对于西方社会近些年一再诋毁和敌视中国的事件,如炸馆事件、撞机事件、拉萨3·14事件,中国并没做出太过强烈的反应,为的是集中精力维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不过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其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规模,中国已经深深卷入国际进程。但综合实力的提高并没有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得到相应的提升。中国近些年来不断受到西方某些媒体的攻击,有美国子虚乌有指控中国为“间谍国家”事件,有“年度审查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持续责难,还有“中国制造”尽管帮助西方实现了低通货膨胀率,却遭到后者对于所谓中国“血汗工厂”的道义批判,再有西藏问题原本是个中国内政问题,是藏独势力在某些外国势力的支持下要分裂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而西方舆论却普遍将之宣传为中国政府对西藏的人权迫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国际社会话语权上所面临的不公正待遇。今天的中国尽管表现出国际话语权意识的高涨,但我们所争取的是“公平对话”的权利,是澄清事实和纠正西方对中国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而不是要与西方争夺话语权。事实上,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仍将继续其各领域的霸权努力。如果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在某些具体国际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有所提高,比如在朝鲜核问题的处理上、在世界银行的发言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份额上、在人权领域强调对话与合作等,那也是为整个国际社会作出的贡献,并不存在西方所认为的中国正在挑战美国的全球利益的意图。200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论及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指出:“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动重大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妥善解决。”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国际战略已经在“有所作为”的基础上朝着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方向发展了,中国正朝着“负责任的大国”的方向努力。(www.xing528.com)

4.中、美、欧三角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美、中、欧之间一直呈现出微妙的三角关系。而这么多年来,欧洲也一直游离于中、美两大国之间,试图寻求某种平衡。首先,中、欧之间在战略利益上是很相近的,这就为共同牵制美国奠定了利益基础。但从意识形态上看,欧美一直都是保持着盟友关系,这也同样是欧洲国家对付中国的一张牌。从这个意义上看,美欧关系的演变势必会直接影响到中欧关系的发展。而近期,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被推到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所到之处,往往很受重视。中美的“G2”、“中美共同体”等词汇纷纷出现。相比之下欧洲却面对着经济困境、失业率提高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让欧洲某些国家产生了失落的情绪。这一点从近年来欧洲各国对华政策就可窥见一斑。就欧洲而言,情绪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欧洲一直希望借此次金融危机之机,倚重中国之力,建立全新的金融体系,求得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欧洲要想在未来的世界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欧盟各国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构建一个强势一体化的欧洲,这样才能在中美之间取得某种平衡。然而现实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由于欧盟两大核心国家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实力相当,无论哪一方试图成为唯一核心,都必然面临着巨大的牵制,核心地位均不稳固。这样的结果便是法、德为了保证自身在欧盟的绝对优势地位,都试图借助美国的外力作用。而对法国而言,能不能获得美国的支持直接影响着法国在欧盟的主导地位。法国从“二战”后,一直谋求在欧盟的领导权,在整个欧盟的建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看,中国与美国两者相比,美国势必对法国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萨科齐敢捆绑整个欧洲的利益,屡次挑战和触犯中国的核心利益,触碰中法关系的红线,以换取美国对法国主宰欧盟的某种支持。而事实上,离间欧洲与中国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美国安全战略和利益所在。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斯津在他的《大战略》中写过“美国战略上应对非美国为主体的同盟关系采取分化离间的策略”,中欧联盟削弱后,美国在今后的国际事务中将更多地扮演调停与仲裁的角色。

(二)长期性的影响因素

1.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法国可能会继续以“人权”为由“关注”中国的人权问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认为,法国有义务保持法国大革命以来“人权卫士”的形象。于是借保护人权为借口对中国进行制裁,向台湾出售武器,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一道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华的浪潮。事实上,密特朗实行的人权外交政策是从当时法国国内政治需要出发的,当年谢松外长在谈到法国外交和内政的关系时曾说过:“如果我们不在全世界捍卫人权,我们左翼人士怎么能在自己国家里得到大多数的支持呢?”[78]另外,密特朗人权外交也服从于法国外交战略的整体考虑,密特朗高举人权外交的旗帜,一方面是为了在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中凸显法国的特殊作用,确保法国在西方阵营中“人权领袖”的地位;另一方面,密特朗也希望通过法国人权外交的努力,提升法国的大国地位,彰显其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在这一点上与第五共和国历任总统的外交目标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时隔20年,人们会惊愕地发现,去年以来的中法冲突与密特朗执政时期的中法冲突在背景和动机上是如此相似。就像当年大部分法国民众并不了解中国人权状况得到不断改善的现状,甚至有些民众连中国在哪里都不能确定一样,现在的大部分法国民众也不甚了解西藏问题的来龙去脉,甚至不知道西藏究竟位于何处。但这种无知丝毫不影响法国部分政治势力的意识形态偏见,他们仍旧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或者网络上流传的几张照片,就对西藏问题指指点点,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我们也可以认为,密特朗当年推行人权外交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而时隔多年的今天,萨科齐同样有这一动机;我们可以说,他的确受到国内的利益集团的压力,但同时也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争取连任,因为萨科齐是在无数次竞选活动中胜出的政治家,民调高低自然是他最关心的。他对西藏的关注,很大程度是出于舆论热点的考虑。至于西藏问题的来龙去脉,他或许并不在意。就在中法外交部共同发表了联合公报之后,萨科齐于2009年4月3日竟然表示,虽然他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面时,宣称西藏属于中国,但这并不等于他本人不可以见达赖。他还说,“中国是一个务实的国家,不会要求得不到的东西”。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萨科齐试图借西藏问题长期牵制中国的动机。在他看来,借人权的名义挑战中国的利益,利用是否出席奥运会开幕式出外交牌,以及之后以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的双重身份接见达赖是他重振法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的绝佳手段。法国外交政策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有很大变化的。法国人权文化拥有悠久的传统,同时法国民众普遍关注他国的人权状况。国内也有部分利益集团活跃于人权领域。从这一点看来,受其国家利益的影响,法国的人权外交政策不会只是短期行为。

2.其他焦点领域的中法利益冲突依然存在

中法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甚至可能会增多。至今为止,欧盟仍未能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每年都是欧盟反倾销立案和调查的首选对象。另外,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西方国家一直存在一种观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在通过不合理的汇率让西方国家付出代价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近年来西方国家一直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上给中国施加压力。同时法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也不容回避。不论哪一任法国新政府上台,都势必要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清华大学何茂春说:“法国将会就倾销、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壁垒,以及补贴等问题对中国施压,并有可能参与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起诉。”另外,中法环境保护领域的矛盾可能增多,萨科齐总统上任后组建了一个极其罕见的环境部,特别关注中国的环境保护。萨科齐总统认为:“在保护环境的战斗中,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在环保和节能领域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依然很严重,而这也将可能成为法国挑战中国利益的一个借口。事实上,对于中国的污染问题,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难逃其责,中国的廉价商品使西方消费者获益巨大,西方消费者和企业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并帮助净化这些工厂,而不是一味指责中国的环境问题。再者,中法两国在非洲问题上已经存在利益冲突,作为法国的前殖民地,部分非洲国家与法国保持着紧密的政治与经济联系,非洲国家一直是法国的战略利益所在,萨科齐上任后,便将重返非洲列为法国外交上举足轻重的战略目标。随着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入,法国势必会更加警惕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合作,担心中国会损害它在非洲的传统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