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萨科齐外交:2007-2008年的融合转型

萨科齐外交:2007-2008年的融合转型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客观地讲,萨科齐执政第一年在外交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在2007—2008年里,萨科齐在外交上的努力已换来了法国外交局面的初步改观,具体表现在法美关系的改善和法国重返欧洲舞台中心。下面我们对萨科齐2007—2008年的外交实践作出回顾。上任后,萨科齐成功促使欧盟各国2008年3月同意成立新的“地中海联盟”。

萨科齐外交:2007-2008年的融合转型

2007—2008年里,尽管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萨科齐“无处不在”,但与半个世纪以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所有总统的同期民意支持率相比,萨科齐的民意支持率是最低的。2008年5月,根据法国舆论协会(Ifop)的民意调查,萨科齐的民意支持率已跌至36%。[1]与竞选时相比,萨科齐已失去了一半多的支持者。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法国经济积重难返,使他短期内难以兑现成为“购买力总统(le président du pouvoir d'achat)”[2]的承诺,这一点让民众失望;另一方面是国内经济改革因触动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遭到抵制,变得举步维艰。执政一年后萨科齐在外交上的风格和政策调整刚刚被外界所认识;但外界所反馈的幼稚外交、鲁莽外交等评价则说明萨科齐执政的第一年,在外交上还不够成熟。客观地讲,萨科齐执政第一年在外交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在2007—2008年里,萨科齐在外交上的努力已换来了法国外交局面的初步改观,具体表现在法美关系的改善和法国重返欧洲舞台中心。一些外交大事件例如《里斯本条约》的出台和通过、“地中海联盟”的启动,法国重返北约组织以及经济危机后带头发起对美国主导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挑战表明,萨科齐给法国外交带来了新发展和新内容。下面我们对萨科齐2007—2008年的外交实践作出回顾。

在2007年法国总统选举之前,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弗雷德里克·沙里永(Frédéric Charillon)在其题为《法国的外交政策:选择的时刻》一文中,开篇就提到“在第五共和国时期,似乎从来没有像2007年这样,在总统竞选运动中多次提到外交政策。原先的几次总统竞选运动中,人们往往都会预测未来政策的延续性,而这一次,远非如此,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与过去决裂’,有人期待、有人担忧。一些竞选者在竞选前后的讲话中提到了众多抱负。最终,以‘与过去决裂’为口号的萨科齐赢得了选民之心。‘和过去的法国决裂’、‘只要全国上下团结起来,就没有什么不可能’,渴望改变的法国民众在萨科齐慷慨激昂的鼓动下走向投票箱”[3]

萨科齐领导下的法国所面临的是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反复无常,一些热点问题更趋复杂和尖锐,新的矛盾和冲突又不断产生和凸显,传统的大国关系经历着巨大演变。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声望和地位正在削弱或者受到挑战。2007年5月16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向继任者萨科齐移交权力后,离开了爱丽舍宫,结束了十二年的总统任期。自称“戴高乐传人”的希拉克在其执政期间,根据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对法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独立自主的外交捍卫了法国的国家利益,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但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法国经济深陷“停滞主义”沼泽。在希拉克时期,法国是典型的高福利、高税收国家,由于企业国有化程度高带来的效率低下,经济长期处于滞缓状态,再加上“左右共治”时期,双方掣肘,改革难以施展,经济发展积重难返。低迷的经济要维持高福利只能靠税收,各种税加起来最高税率达64%。高税收反过来又增加了企业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法国人已经习惯了一年长达50天的付薪假期和每周35小时的工时,习惯了遭解雇可获60%工资。法国企业家抱怨:“我们是在穿着拖鞋和人赛跑。”希拉克时期,2006年以前法国的经济增长连续10年不及富裕国家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其公债占GDP份额的增长速度也快于其他15个欧盟国家。而且法国一直难解决失业顽疾,整体失业率长期以来都徘徊于8%~10%,年轻人失业率更是高达20%之多。法国社会经济模式是法国深陷“停滞主义”的根源所在。萨科齐竞选的口号就是要“与过去的观念、习惯和行为决裂”[4]。当选后他再次表示:“法国人民选择了改变,而我将落实这一改变。”[5]萨科齐曾明确表示,法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将得到维护,但是也需要作出适当调整。

在推动欧盟建设上,上台后的萨科齐为消除欧宪危机的影响,四处出击,积极推动新的简化版“欧宪”——《里斯本条约》的出台和签署。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于2007年10月19日凌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通过了欧盟新条约,即《里斯本条约》,该条约2007年12月13日由欧盟各国首脑在里斯本签署,随后交由各成员国批准。但《里斯本条约》在2008年6月12日的爱尔兰公投中受到否决,欧盟领导人一时间无法就如何拯救条约拿出办法。2008年7月1日,法国开始担任为期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刚坐上轮值主席国的宝座,萨科齐就信誓旦旦地表示,力争在年底法国任期结束时通过《里斯本条约》,并将就遇到的困难展开外交斡旋。尽管7月间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Lech Kaczynski)说,在爱尔兰否决之后,《里斯本条约》已变得毫无意义,他现阶段不会签字批准条约;而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Horst Koehler)宣布暂缓批准条约,等候德国法院对试图阻止德国批准条约起诉的判决,但萨科齐则强调,《里斯本条约》批准进程应该继续。

建立“地中海联盟”是萨科齐提出的另一个重要外交构想,即建立一个涵盖南欧、北非和部分中东国家的“地中海联盟”,借此进一步扩大法国和欧盟在地中海地区的影响力。“地中海联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早在1995年11月,欧盟和地中海沿岸9个非欧盟国家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就开展地区合作举行首脑会议,开启了“巴塞罗那进程”,只是随事态发展,各种复杂因素令“巴塞罗那进程”名存实亡。上任后,萨科齐成功促使欧盟各国2008年3月同意成立新的“地中海联盟”。2008年7月13日,包括16个地中海沿岸非欧盟成员国以及27个欧盟成员国在内的43国领导人在巴黎出席地中海峰会,宣布成立“地中海联盟”。

2008年下半年,萨科齐充分利用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机会频频在国际舞台亮相。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军事冲突爆发后,他于8月12日前往斡旋,促成签署了解决冲突的6项原则协议;在有关各方对该原则协议存在分歧的情况下,萨科齐9月8日再次前往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就停火问题达成协议,商定两项补充措施。萨科齐充当调解人角色,既显示了欧盟的原则立场,又展现了在斡旋调解冲突中的政治强人形象,使法国在处理欧盟与俄国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显示了欧盟与美国在处理俄格冲突时的不同的策略效果。[6]

在对美关系上,萨科齐上台前后,就着力推动法美关系的改善。萨科齐一方面明确了法国属于“西方大家庭”的定位,同时寻求“和解的外交政策”。2007年5月,萨科齐在总统选举的第二轮结果宣布之后发表演说,把自己看成是美国人的朋友(即使他也曾在演讲中强调了与华盛顿方面的不和之处,比如气候变暖问题)。[7]总统竞选几个月后,萨科齐赴美国度暑假,在布什家里会晤了老布什和小布什一家,展开了一次“庭院外交”。[8]2007年11月,他再次赴美,第一次以总统身份正式访问美国,他在美国国会上发表演说,颂扬了“美国梦”,把它比作“旧世界梦想的实现”,“在这里,最显赫和最卑微的公民都知道,没有东西是老天给的,一切都可以依靠努力得到……美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成功地把梦想转化成所有人的希望”。法国对美国立场的指导路线被定义为“同盟”关系,是“伙伴”,而且是一个“靠得住的朋友,一个独立的联盟,一个自由的联盟”,萨科齐说“朋友之间,可以有分歧,可以有不合,可以有争议。但一旦遇到困难,我们就是他们的朋友,会站在他们一边,会支持他们,帮助他们”[9]。在发表这些对美国的友好宣言之外,萨科齐还采取了许多实际举措以拉近法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萨科齐任命左翼社会党人贝尔纳·库什内(Bernard Kouchner)为外交部长。库什内虽然对美国在占领伊拉克后实施的政策持批评态度,但他同时也是2003年后法国少有的几个支持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的政治家之一。库什内的世界观以“民主”、“人权”为取向,赞成人道主义国际干涉,这迎合了美国的需要。萨科齐还任命了法国前驻美大使达维德·莱维特(Jean-David Levitte)作为他的国家安全顾问,莱维特亲美是人所共知的。这也是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政治家对法美未来关系持非常乐观的态度的原因。在2008年4月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北约峰会上,萨科齐宣布要加强法国在阿富汗的派遣部队。之后于2009年4月,萨科齐决定让法国重返北约军事指挥部,这个决定于2009年4月3日和4日在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及凯尔(Kehl)的北约峰会上被批准。

2008年法国外交中有一重大事件:萨科齐推动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法国是北约创始成员国之一,但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因不满美国主导,于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萨科齐就任以来,多次提及重返意向。2008年6月,萨科齐公布《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的主要内容时强调,法国有意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称法国“全面”回归北约,将意味着北约给予欧洲“更多的地位”。萨科齐积极推动法国“全面回归”北约,虽有“亲美”含义,但更多出于现实利益考虑。面对恐怖主义信息战等全球性威胁,法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另外,法国虽希望继续维持其“世界大国”地位,但财力、军力方面都力不从心。萨科齐强调北约和欧盟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欲借北约之力推动欧洲防务建设。(www.xing528.com)

在中法关系上,2008年萨科齐的对华政策出现较大转向,中法关系倒退。在西藏达赖问题上,萨科齐态度强硬地挑战中国核心利益,也是他2008年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虽然萨科齐多次表示重视对华关系,但2008年对中法关系而言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2008年3月,拉萨“3·14”事件发生后,法国国内一些媒体歪曲报道,诘难中国,同时2008年奥运火炬在巴黎的传递活动遭到别有用心的干扰破坏,致使中法关系陷入低谷。萨科齐公开宣称欧洲国家首脑应根据北京与达赖对话的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甚至派其夫人与达赖会晤,严重干涉中国内政。后经艰苦努力,双方关系一度有所改善,但好景不长,2008年12月6日萨科齐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中国政府的一再严正交涉,坚持以法国总统、欧盟轮值主席身份在波兰同达赖会面,中法关系再度跌入谷底。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给2008年的中法关系蒙上了阴影,为未来中法关系的发展增添了不确定因素。[10]萨科齐在人权问题和西藏问题上对中国横加指责,并试图抵制北京奥运会;不顾中国反对,执意接见达赖喇嘛,这些是萨科齐外交的重大败笔。

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萨科齐迅速反应,主动出击,也极力塑造法国“负责任和有影响力大国”的形象。萨科齐先后召集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欧盟四国小型峰会,并主持欧元区15国领导人会议,紧急商讨对策,并推动欧盟就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其他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提出建议。随着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萨科齐高调主张改革现有国际金融秩序,宣称要建立“有序的资本主义”体系,并积极倡导召开全球金融峰会。2008年11月15日,全球20个重要国家在华盛顿召开金融峰会,就全球联合应对金融危机达成共识。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向世界其他国家蔓延以来,无论是2008年10月4日欧盟四国巴黎小型峰会,还是18日萨科齐、巴罗佐和布什的戴维营(Camp David)会谈,以及在北京的亚欧峰会,人们都可以看到萨科齐活跃的身影。金融危机后,萨科齐一反常态率先扯出“反美”大旗:他一方面声称要对这场危机的肇事者“追究责任,绳之以法”,另一方面高呼彻底改革现有国际金融秩序,推动“有序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他率先倡导召开欧盟峰会,应对金融风暴,继而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一同访美,力促布什召开国际金融峰会,应对全球的“世界危机”。可以说萨科齐在这次危机中表现出了少有的高调和坚决。他表示,世界将不会“继续用20世纪经济的工具来运营21世纪的经济”[11]。不仅如此,萨科齐还表现出“世界领导人”的风范;欧盟很多国家一直指责美国的宽松金融管理方式是酿成此次全球性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但萨科齐表明不应该继续相互埋怨,而是希望在困难面前与美国合作,彻底改变世界金融系统。一直积极呼吁召开全球峰会的萨科齐指出,目前全球性的危机需要一个全球性的解决办法。之前他已发出倡议,要求八国集团领导人和其他新兴经济体领导人在2008年年底前召开全球金融危机峰会。另外,巴罗佐和萨科齐一直要求布什召开G8会议,就解决加强对跨国银行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全球早期预警体系以及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检查等问题展开讨论。

2008年10月18日萨科齐和巴罗佐与美国总统布什在马里兰州戴维营举行了会晤。会晤中,布什听从了萨科齐的建议,同意在11月初美国总统选举结束后召开一次全球金融峰会。欧盟希望借此次会议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避免金融危机重演。

2008年10月24日至25日,萨科齐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力邀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新兴经济体参加计划中的全球金融峰会,共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危机爆发、大规模救市行动后,各国应对金融危机也进入新阶段——全球联合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在此背景下,G20峰会在华盛顿召开。在华盛顿峰会前,法国表示,要解决金融危机,需要传递出的最重要的信息便是美国、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能够在金融系统的监管问题上达成一致。目前,法国与英国均希望出席全球金融峰会的国家能够构建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重新设计自“二战”以后的全球金融格局。法国表示,此次峰会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解决已经被广泛讨论的市场监管问题,其二便是就改革达成原则性的共识。

2008年11月15日,由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在华盛顿举行峰会,讨论全球金融危机问题。但欧美一些主要领导人对金融危机改革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对华盛顿峰会,时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认为,此次金融峰会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限制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审查国际会计准则以及重新制定汇率政策等。

实际上,上任后的第一年,萨科齐就展示了自己新的外交理念。2007年8月25日,面对180多名法国驻外大使,萨科齐发表了外交政策演讲,他明确表示要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就应该和过去“保守主义”外交战略决裂,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使法国重回外交强国地位。2008年1月18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为外国使节举行的元旦团拜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了一个“相对大国时代”的新观念。媒体称之为萨科齐的“相对大国论”。萨科齐认为:“在未来三四十年,我们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在政治、经济领域日益崛起,俄罗斯逐渐恢复元气,为形成一个新的大国合唱的多极世界创造了条件,欧盟只要有政治意愿就可以在多极世界中成为最活跃的一极之一。萨科齐“相对大国论”既有质疑单边主义、倡导世界多极化的一面,也有谋求提升欧盟和法国国际地位的一面,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法国的新外交理念。2008年6月,萨科齐公布《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阐述了法国对当前和未来15年世界形势的总体判断:“21世纪的主要特征是全球化”,由全球化产生的“不确定性是当下世界的特征”。“世界的不确定性是法国新战略的依据”。白皮书认为,自1994年《防务白皮书》公布以来,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后冷战时期已经结束,全球化塑造着国际关系。全球化“既没有使世界变得比20年前更好也没有变得更危险。相反,它使得国际体系更加不稳定、更加难以控制,因而更加令人担忧”,带来了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特征是:战略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西方大国的相对衰落;集体安全体系的脆弱;脆弱的国家和没有法治的地区爆发危机和战争成为国际安全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可能发生战略突袭和战略突破。这些认识和结论构成了萨科齐外交和国家安全的指导方针。2008年9月5日,库什内在法国南部城市阿维尼翁召开欧盟外长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世界已经变了,当今西方国家正面临一些“重新出现的威胁”,面对未来显得“脆弱”,欧盟国家认为应该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他说,欧美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虽然两者的“习惯”和“历史经验”不同,但是欧洲将努力使这些区别变为彼此共同的“财富”。法国外长库什内表示,欧盟将建议与美国建立符合世界新现实的新型关系,使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