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用榔头在教室走廊上把同学砸进医院、骑着摩托车用木棒击倒班主任、用螺丝刀伤人的“暴力小霸王”,有朝一日也能变成有着梦想的乖乖仔?
这不是电影,是发生在重庆市某职业技术学校的真实案例,这个叫小甲的孩子,而今仍在学校念书,他甚至成为学校军训时的教官,并梦想着努力考入大学。
“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我现在也许在监狱里。”他说。
从小多暴力
今年17岁的小甲,出生在重庆市的一个小镇,父母在昆明做建筑工程,家境殷实。“我是留守儿童,赚了钱的爸爸妈妈觉得亏欠了我,在给我钱的问题上从不委屈我。”
小学时,他曾在本地念书,前后转学7次,变了很多学校,不变的是他的极端厌学。
他的父亲基于自己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告诉他,如果被别人打了,一定要“打回来”,不能“吃亏”。这样的教育和一次被“欺凌”的经历,让他性格中暴戾的一面开始浮现。
初二时他便开始跟着人“混”了,块头大、力量足、不怕事的小甲很快成为“头头”,经常带着“弟兄”们打架斗殴。
“无人敢管”的“校园霸王”
一次次的恶性斗殴,让小甲变成一个不受待见的学生,因此大多数人都对他避而远之。
初中毕业后,小甲去了一所职业学校。一进校,他便展示出自己的“厉害”,和人打架。很快,他被学校开除了。
经人介绍,小甲又转到了另一所职业学校。
他又一次和人打架了,挨了处罚。但是,他意外地发现,时年26岁的班主任黎强并没有一味地指责、打骂自己,而是坐下来和他“像兄弟一样”聊天。(www.xing528.com)
黎强让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帮他分析。在他倾诉完自己的内心状态后,黎强只对他说了5个字:你要大气点。
小甲回忆说,老师告诉自己,真正让别人服气、要赢得别人的认同,动用拳头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暂时收敛起坏脾气,凭着自己的决断力,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当上了班长。当上班长后,他甚至开始监督同学们叠得被子是否方正,而在来学校前,他几乎从来不叠被子。
为了能让小甲实现更大的转变,黎强征得了小甲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断了小甲的“财路”。同时,黎强认为小甲过于“自我膨胀”,需要磨磨他的锐气,终止了小甲的班长职务。
这让小甲“不爽”了,他决定按自己的方式“弄出点响动”。
有一天,他以“饿了”为由,违反校纪,带领17名同学冲出校门。刚出校门,黎强骑着摩托车追了上来。最终,17个学生默默地回到了学校。黎强只是平静地和同学们交流,然后,很多冲出校门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冲动鲁莽是不理智的,竟然在课堂上跪了下来。小甲也跪下了。17年来,他第一次流泪了——他内心中那些柔软的部分被击中了。
“我谢谢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他没有放弃我,他没有像别人那么讨厌我,他没有打骂我,也没有给我讲那些让人听起来就烦的大道理。”小甲回忆说,他突然发现,面前的老师给了自己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跟那些打打杀杀的兄弟们完全不一样。
他成了爱看书的教官
小甲开始思考,自己往后到底要干什么。他想起了黎强的话:无论是谁,多有能力,如果没有知识,即使做生意,也做不大。这时,他收到了黎强送给他的书《让问题到你为止》,他几乎是废寝忘食地看完了这本书,随后,主动开始看更多的书——他想学会该如何管理,他想以后凭自身能力做自己的事情——他也发现,打架是不能让自己学会管理的。
更多的蜕变一点点地发生。“我不能失败,不能给黎老师丢脸!”每天6点10分,小甲会准时出现在操场上跑步,最终,他成功地当上了教官。
培养健全人格从找准“病灶”开始
很少有孩子像小甲这样成长得近乎血腥,但是,类似的崇尚暴力、叛逆固执、桀骜不驯等问题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言,这种问题更为普遍和严重。
小甲的转变说明,要纠正这类不良思想和行为,需要找准“病灶”。如果能找到病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其实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发现病灶、打开孩子的心门。
(作者:田文生;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3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