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现代家庭,一个孩子寄托着几个家庭的希望。为了不让孩子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法官、被人称为“法官妈妈”的尚秀云在《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一书中告诫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下列10种行为,因为这10种行为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一、夜不归宿
据调查,绝大多数犯罪行为是利用夜晚的时间完成的,而且不少违法行为实施后,未成年人都没回家。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不经家长同意或不告知家长的情况下,擅自外出并夜不归宿,一旦发生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监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
二、旷课
旷课是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一种。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在查获的未成年犯中,一般在10到12岁即染有各种不良行为,13到14岁走上犯罪道路,14到17岁出现违法犯罪的高峰。尽管学生旷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一些学生养成不良习惯,形成严重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往往都是从旷课开始。旷课是学生走下坡路的重要信号,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解决孩子旷课问题,应当由家、校共同配合。对于因受不良分子引诱、胁迫所致的旷课,家长应及时与校方、治安部门联系,采取有效措施。
三、酗酒
据公安部门统计,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近30%的群殴、抢劫、强奸等犯罪行为都与酗酒有关,很多未成年人在犯罪之前还喝酒壮胆。另外,近50%的未成年人犯罪,是酒精直接诱发的。
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远离酗酒是全社会的责任,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酗酒的严重危害,引导孩子多参加健康向上的活动。同时,自己要以身作则。
四、抽烟
抽烟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信号。抽烟不仅会危害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更严重的是会上瘾。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学校禁止抽烟,绝大多数家长也反对孩子抽烟。为了满足烟瘾,他们就会通过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去弄钱。未成年人抽烟还容易诱发不良交友等行为,从而容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
五、毒品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在我国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74%。而中国科学院、团中央发布的资料显示,我国吸毒人群呈低龄化趋势。(www.xing528.com)
加强禁毒教育,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等都能帮孩子远离毒品,但众多的教训却告诉我们,帮助孩子终生远离毒品的最好方法,是父母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六、交友不良
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心里极不稳定,他们大多希望被人关爱、理解,一旦这些需求不能在家庭和学校中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到社会上去寻求。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了解自己的孩子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些人的品行怎样、家教如何、有无不良嗜好等,对于孩子在社会上交友,更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就要及时制止,以免铸成大错。
七、强拿硬要
强拿硬要,是校园暴力的一种表现,多年来一直比较突出。因为钱物不多,很多人也不认为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但等到他们养成了习惯,胆子大起来,索要的钱财多了,也就一脚踏入了犯罪的泥潭。因此,学校和家长对孩子之间的索要钱物行为,决不能忽视、麻痹和放纵,一定要教育未成年人无以恶小而为之。
八、贪小便宜
有调查发现,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犯中,就有13个人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斤斤计较。作为父母,一定要防微杜渐,让孩子从小养成不贪小便宜的良好习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不该得的利益不占。
九、赌博
中学生赌博百害而无一利。一方面,赌博大量占用未成年人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赌博也让未成年人产生贪欲,养成好逸恶劳、尔虞我诈、投机取巧等不良品质。同时,青少年赌博上瘾,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改正,所以犯罪学家常常把赌博看作是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鉴于赌博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而父母远离赌博则是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
十、偷拿家中钱财
偷拿家中钱财虽然属于家里的事,但也不能够放任不管,否则家贼就可能发展成盗窃犯。一家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的资料显示,44名有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在四五岁时就开始拿家里的钱,63.7%是在小学阶段,29.5%是12岁以后才有“偷窃”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