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的特点:佛教信仰的传道和平等主义

佛教的特点:佛教信仰的传道和平等主义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毫不犹豫地将这两点作为佛教的两大特色。这两点是佛教自始至终一直坚持的信仰。纵观上下三千年,横跨东西几千里,传道主义和平等主义一直都是佛教不变的特色。婆罗门教将他们特有的真知当作秘密,使该教派很快成为国民教派,而且是非传道教派。佛教对外的传道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对内也是如此。但也有佛教极力反

佛教的特点:佛教信仰的传道和平等主义

在众多教派互相竞争的过程中,唯独佛教成了世界一大宗教。个中原因是复杂的。佛祖释迦牟尼崇高的人格,以中道获得解脱的方法,以健全的德训来解救怀疑思想的方法,教理的简明适当等等不胜枚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佛教的传道主义和平等主义。这两点和印度教是截然相反的。正是因为这两点,才让佛教感化人心的精神显得尤其伟大,也让佛教从各教派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笔者毫不犹豫地将这两点作为佛教的两大特色。这两点是佛教自始至终一直坚持的信仰。纵观上下三千年,横跨东西几千里,传道主义和平等主义一直都是佛教不变的特色。

一、传道主义

一说到宗教,人们就会联想到传道。似乎宗教和传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并不尽然。自古以来,有些大宗教是根本不传道的。所以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传道教和非传道教。现在,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宗教,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

(一)犹太教;(二)基督教;(三)伊斯兰教;(四)婆罗门教;(五)波斯教;(六)佛教

以上六个宗教中,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传道教,而婆罗门教、波斯教和犹太教是非传道教。

其中以犹太教最典型。从古代开始,犹太人就将犹太教当作自己民族的特权,是上天给予自己的恩惠,是自己的宝物。只有犹太民族才能独享神的宠爱。犹太教绝不传给亚伯拉罕子孙外的人。

波斯人也对自己的血统和宗教有一种自负心理。他们坚信,最后的胜利存在于真理之中,绝不希望其他部族的人加入属于自己的宗教。此外,他们相信自己心中耀眼的光芒一定能驱散世间的黑暗。

婆罗门教与以上两者极其相似。对不属于自己民族的人,婆罗门教不希望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特有的宗教的感化。他们排斥其他民族,认为只有自己民族的人民才能享受光明。据说,婆罗门教非常极端,对没有资格听到自己宗教赞歌的人,对待在能够看到自己宗教仪式进行的范围内的人,婆罗门教要对他们施以惩罚。其实,婆罗门教之所以变得如此极端是有原因的。作为婆罗门教圣典的吠陀,它的真知是源自神的呼吸,是神给予古仙人的天启。该真知在婆罗门教中通过永恒不灭的声音代代相传。他们坚信真知一定要从口传给耳,绝对不允许由眼睛传给眼睛。虽然后来该真知也用笔写的方式传给后人,但该方法并不受到他们的推崇。用笔写的经书大部分都被当作不外传的秘密保存至今。婆罗门教将他们特有的真知当作秘密,使该教派很快成为国民教派,而且是非传道教派。

与上述三个教派相比,其他三个教派从创立之时起,情形就大不相同。伊斯兰教总是大呼自己的教派是“以剑开始,以剑维持,也将以剑终结[5]”,所到之处唱起胜利的赞歌。世人早就对伊斯兰教十分熟悉。基督教也是如此。基督教不传道之时,或许就是基督教灭亡之时。佛教也是以其由创教之初就开始传道而闻名于世的。释迦牟尼得到了梵天和帝释天的启示,才踏上了说法的道路。有关该内容就不必多说了。悟道第一年,佛陀就收了很多弟子。佛陀是这样对弟子说的:

你们这些比丘啊,各自游历世间去吧。你们都是贤善之人,应该能很好地领悟佛教的教诫吧。如来的教诫得到完全体现时,万道金光就会出现;如来的教诫被藏匿起来时,光芒就会消失。你们这些比丘啊,各自游历四方去吧。不要两个人一起。我也是一个人踏上度化优楼频螺迦叶[6]之路的。

之所以不要两个人一起上路是因为佛陀希望传道的区域可以更广。用“如来的教诫得到完全体现时,就会出现万道金光”这句话来和婆罗门教将自己的教义当成秘密这点做对比,二者可以说判若云泥。就这样,佛陀的精神在王舍城、舍卫城和毗舍离城等处得到了传播和发展。佛教发展到这个阶段,长老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传道便不是什么稀奇事了。这里的长老是指目犍连尊者。为了传道,他险些遭到尼干陀若提子外道的信徒杀害。遗憾的是,该事件还有很多不明了的地方。此外,有明确记载,并深深打动了笔者的是享有后世美誉“说法第一”的富楼那的传教。《杂阿含经》中详细记载了佛陀和富楼那间的对话。

当时,富楼那对佛陀说:“我已经蒙受世尊的教诫。接下来,我决定去西方的输卢那国传道。”(www.xing528.com)

佛陀回答道:“西方的输卢那人凶恶暴躁,喜欢诋毁侮辱人。如果他们诋毁你,那你该怎么做呢?”富楼那说:“世尊啊,就算输卢那国的人诋毁我,我也不会有像你这样的想法。输卢那人是贤善的,是有智慧的。他们虽然诋毁我,但至少还不会拿石头丢我。”佛陀又说:“就算你忍受了他们对你的诋毁,但如果他们真的拿石头丢你,你又该怎么办呢?”富楼那又回答道:“我还是不会有像你这样的想法。输卢那人是贤善的,是有智慧的。他们虽然拿石头丢我,但至少不会用棍棒打我。”

佛陀又问道:“如果他们真的用棍棒打你,那你又该怎么办呢?”富楼那回答道:“我还是不会有像你这样觉得他们有不好的想法。输卢那人是贤善的,是有智慧的。他们虽然用棍棒打我,但至少不会杀了我吧。”佛陀又问道:“那如果他们真的要杀你,你又该如何呢?”富楼那答道:“我还是不会有像你这样的想法。让我死的方法不止一种。他们可以用绳子绑住我,他们可以将我投入深坑。输卢那人是贤善的,是有智慧的。他们应该会用让我最不痛苦的方式,让我脱离现在这副朽败的肉身,使我得以解脱。”

佛陀说:“善哉,富楼那啊。你已经学会忍受耻辱。你现在已经具有可以住在输卢那国的容忍之力。去吧,富楼那啊。度化那些尚未得到度化的人,安慰那些内心尚且不安的人,让得不到涅槃的人都能够顺利涅槃吧。”

此后,“为法不为身”和“不惜性命”成了和佛教求道、传道有关的固定说法。而且该精神早在佛教创立之初就已经在佛教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佛教对外的传道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对内也是如此。就连极度保守的婆罗门教,它的新教和旧教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更别说对内对外都十分活跃的佛教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改革创新的效果逐步显现,新旧教派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富永仲基氏[7]说过,“诸教兴起之分,皆本出于相加上。不相加上则道法何张。乃古今道法之自然也”。真的可以说是至理名言。自古以来,大乘小乘间的争论也都是由这个原因造成的。如今,再也没有人固执地反对教派的改革和创新。只是对哪些是原始的学说,哪些是发展后的学说,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罢了。

二、平等主义

和印度教相比,佛教是非常宽容的。但也有佛教极力反对的东西,即种姓制度、苦行主义和形式主义。佛陀很敬重沙门,也非常敬重婆罗门。佛陀之所以敬重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有种姓制度,而是因为他们的智德。在佛陀眼里,只有智德之分,没有种姓之分。《阿摄恕经》和《一切智经》等经书中记载的内容就是对佛陀该观点的最好体现。优波离尊者在僧侣中德高望重,就是对该观点最好的证明。此外,《长老偈经》中有一则偈颂,记录的是须尼提的自白。他说:

“我是贱种所生。我很贫穷,要替别人工作。我的职业也很卑微,是负责扫落叶的。我被其他人歧视,被其他人冷眼看待;其他人给我的评价都是否定的。我对其他人卑躬屈膝以表尊敬之意。有一天,我跟在几个大弟子后面,碰巧遇到了佛陀。于是,我放下了手里的东西,跪拜在佛陀面前。这时,拥有一颗慈悲之心的佛陀停在了我的面前。我跪在佛陀脚边磕头,祈求佛陀能收自己为弟子。这时,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大导师佛陀面向我说‘善哉比丘’。这就是我从佛陀那里得到的最初的教诲。”

佛陀就是这样,将贫贱之人也当作朋友来看待。马鸣菩萨在《大庄严论经》中对须尼提出家的情形,以及优婆离得到度化的情形做了详细的记载,充分体现了佛陀的真精神。该事件已经通过《马鸣菩萨论》公之于众,这里不再赘述。

佛陀的平等主义精神在他对待种姓的态度上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此外,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佛陀采用俗语进行传道说法—这绝对是史无前例的。这也论证了佛陀走的是平民主义路线。五分律第二十五条,十诵律第三十八条,都是最好的例子。两个出家的婆罗门,对比丘们的诵经—不管是发音,还是语法、规则都和自己的语言相去甚远而感到愤怒。有一天,他们告诉了佛陀这件事。他们是这样说的,“比丘们因为血统不同,氏族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在用自己的方言诵读经文时,难免会亵渎佛法。希望以后在诵读经典时,要使用梵语的语音体系”。对此,佛陀回答道:“不要使用外来的文字语音诵读经文。请使用你们各自的方言诵读即可。今后要是有人不用自己的方言而用外来的语言诵读经文,必定重罚。”无需多做议论,无需多做研究,佛教宣扬的福音本就是为了一切众生。佛教是要让一切众生都能平等地获得佛的恩惠。因此佛教的经文必须是简单明了的,重在尽人皆知。如果不这样,佛教的说法就成了少数人能够获得的特别的恩惠,就不能造福世间众生了。佛陀的愿望不止如此。佛陀一生的言行不仅要让佛教成为平民的佛教,还想将佛教的福音平等地传递给上上下下所有人。调查经典的时候就会发现,夜叉迦楼罗、紧那伽、摩睺罗伽、鸠盘荼这些神话中生物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梵书中,这些神话中的生物几乎是看不到的,因为这些生物都是平民社会的人们才会相信的东西。佛教经典中经常出现这些神话中生物的名字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佛教是为了造福世间众生的,也证明了佛教走的是平民路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