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陀的传承与佛教的繁盛

佛陀的传承与佛教的繁盛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迦尸作为憍萨罗国族的有时则称其为“佛陀”。加上佛陀,后世称他们六人为“六比丘”。佛陀的事迹传到了他父王耳中。父王祈求能见佛陀一面。后来佛陀到憍萨罗国传道,得到须达长者的布施,建立了祇园精舍。佛教成立的第五年,佛陀的父亲就驾崩了。佛陀最终答应了,爱道成了第一位僧尼。在佛陀八十高龄即将圆寂时,佛教的发展已经如日中天。

佛陀的传承与佛教的繁盛

一、佛陀出生的国家

如前所述,佛陀作为释迦族的一员,出生在迦毗罗卫城。和迦毗罗卫城相对的,还有拘利城,城中住着的拘利族也属于释迦族。

当时统治迦毗罗卫城的是净饭王[3],而统治拘利城的是善觉长者[4]。这两个部族的祖先一开始是平等的。他们结为联盟。彼此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他们是在摩揭陀、憍萨罗国、毗提诃等各个列强国家中,因为权力的均分而独立出来的国家。下面就按顺序对各个列强国家做一番概述。

摩揭陀国的国王是频婆沙罗,他统治着王舍城。摩揭陀是当时南方的强国。在王舍城的东面,有鸯伽国,国王名字不详,统治着瞻波国。这两个国家当时结成了同盟,共同对抗敌人离车族。此外,摩揭陀族还和北方的强国憍萨罗国族处于对峙关系。

憍萨罗国的国王是波斯匿王,他统治着舍卫城。迦尸作为憍萨罗国族的

有时则称其为“佛陀”。悉达多是在父王老了后生的,他的母后是摩耶夫人。根据当时的习俗,摩耶夫人打算回到故乡闭门静养,在去拘利城的途中,在蓝毗尼园生下了悉达多。之后悉达多就被送回了父王居住的城里。关于佛陀出生的年代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过一般认为他成名的年代是在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悉达多出生七日后,他的生母就去世了。他是由姨母爱道夫人抚养长大的。

三、出 家

关于悉达多小时候的事,南方所传佛教中没有半点记载。根据《本行集经》的记载,据说悉达多在八岁的时候,因为看到动物间的弱肉强食而感到悲伤,看到农民弯腰在田里劳作而感到感伤,于是在阎浮树下陷入沉思。十二岁时,悉达多跟从文武双全的师父学习。他的天赋异禀令师父惊叹。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即悉达多在十八岁时就结婚了。一次在同族人的注目下,他展现了他的武艺,令同族人惊叹不已。悉达多在众人面前展示超凡武艺的时间到底是在婚前还是在婚后,南北两传佛教看法不一。北方所传佛教认为是在婚前“选婿”的时候。当时的王士非常重视锻炼武艺,特别是释迦族。释迦族的射箭技术可以说是天下无敌。悉达多在婚后十年离开了王城,决定修行求道。在修行期间,悉达多思考了关于人世的问题。毫无疑问,地位、财宝、欢乐等都无法慰藉心情沉痛的悉达多。《四门出游》就是描写佛陀出游时遇到了老者、病者、死者和圣人,在观察了人生百态后深感世事无常的故事。一次适逢悉达多生日,场内欢声四起,歌舞升平。悉达多说:“这又是加在我身上的一道新的束缚。”于是当夜就毅然离开了王城。佛陀这一逾城的行为得到后来求道者的争相效仿。

四、成 道

遣返了父王派来的使者,悉达多一个人走上了求道之路,消失在了东南方向。因为王舍城被五座山包围,所以别名“五山城”。在这五座山的山洞中有很多仙人。他们在洞穴中苦心修行,同时教育自己的弟子。其中最有名的要属阿罗罗和郁陀罗。悉达多拜访了他们,并向他们讨教了深奥的问题,但他们的回答没有让悉达多满意。于是,悉达多离去,独自坐在苦行林中,由父王派来的五位比丘相伴。这五个人应该就是之前被遣返回迦毗罗卫城和拘利城的那五个人。悉达多尝试了当时的修行者采用的唯一方法—苦行,结果仍然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于是他不再听从五比丘的苦苦劝告,离开了他们,独自来到了尼连禅河边,在菩提树下,完成了降魔之功。悉达多最终斩断了一切烦恼,领悟到了要让自己和别人都能得到解脱,关键在于净行和有一颗慈悲心。通过中道这一方法一定能够获得涅槃。要获得涅槃就要用慈悲心普度众生。此刻悉达多真正成为了佛陀。佛陀就是领悟到真理的人。

五、说 法

佛陀向五比丘说明了何为中道,解释了何为四谛之理。后来,五比丘都皈依了佛教。加上佛陀,后世称他们六人为“六比丘”。波罗奈国善觉长者之子耶舍最开始是改革宗教的人,这时也和父母妻子等一起皈依了佛教。佛教最初的皈依者是吠舍。值得注意的是皈依者中也有女性。之后的五个月,就有了六十个皈依佛教的人。然后这些人就被派到四方,从事弘法的工作。佛教从一开始就从事弘法这件事也是值得注意的。佛陀一个人回到了苦行林,度化了三迦叶,然后带着他回到了王舍城,在频婆沙罗王面前说法,得到了国王的布施,建立了竹林精舍—后来成了佛教有名的道场。城内上下民众争相皈依佛教。佛陀有了舍利弗、目犍连和摩诃迦叶这三大弟子。佛陀的事迹传到了他父王耳中。父王祈求能见佛陀一面。佛陀答应了他的请求,回到了故城,度化了弟弟难陀和他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在回王舍城的途中,王族阿尼卢陀、阿难、提婆达多、跋提、跋谷、金毗罗和优波离七人追了上来,全部皈依了佛教。前面六个人都是刹帝利出身,最后一个优波离是他们手下的首陀罗的理发师。这位首陀罗出身的优波离也同样出家得到了度化,后来还获得了“持戒第一人”的称号,在结集经律的时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这个例子是佛陀平等主义的最好体现。

后来佛陀到憍萨罗国传道,得到须达长者的布施,建立了祇园精舍。祇园精舍是非常有名的寺院,也是佛陀说法时间最长的道场。波斯匿王和他的王妃也都成了佛教的虔诚信徒。佛教成立的第五年,佛陀的父亲就驾崩了。处理完丧礼后,佛陀的姨母爱道和王妃华色都祈求出家,但遭到佛陀的拒绝。爱道一路追到了毗舍离,恳切希望能够皈依佛教。阿难也帮忙一起求情。佛陀最终答应了,爱道成了第一位僧尼。

以上就是佛教成立后短短四五年内发生的事。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佛教的基础得到了建立和巩固。通过这些事,可以看出佛教在当时有多受欢迎。

之后的十五年,即佛教建立二十年,该期间的史料虽然不是很完整,但根据南方所传的记载,可以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往后二十五年间的说法,因为南方所传没有任何相关记载,所以必须参考北方所传。但北方所传中的文字倾向于使用过多的修饰和渲染,要想从中甄别出史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如此,通过这些资料还是可以看出,佛教在这三十多年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这一和平的时期,佛教的弘法区域逐渐得到了扩大。简单来说,就是以王舍城和舍卫城为中心,弘法的区域扩大到了毗舍离、迦毗罗卫和憍赏弥。这些国家的弘法一直在反复进行。其中弘法最频繁的区域是王舍城和舍卫城,接下来就是毗舍离国的广严城。当时,王族的保护和吠舍的皈依使佛教的势力得到了不断的扩张。在佛陀八十高龄即将圆寂时,佛教的发展已经如日中天。不管是沙门婆罗门,还是天、梵和魔,世上已经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佛教的发展。

作为佛陀晚年的大事件,值得一提的是,提婆达多的分离、王舍城和舍卫城的悲剧以及迦毗罗城的颠覆。提婆达多在阿阇世太子的保护下成立了提婆教。提婆教一时发展迅速,可惜没过多久提婆达多就失了势,不过提婆教倒是延续了有千年之久。王舍城的悲剧是提婆达多自成一派导致的。阿阇世听信了提婆达多的谗言,将父王频婆沙罗软禁起来,自己篡位为王。舍卫城的悲剧是指毗卢离太子将自己的父王波斯匿驱逐出境自立为王。毗卢离太子自立为王后,迦毗罗城就覆亡了。这应该算是宿怨的果报。关于这些悲惨事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佛陀的寺庙中,从事经典编纂的韦提希、胜鬘两夫人和耆婆、雨行两大臣的添油加醋,为这些事件增添了更加深远的宗教意义。(www.xing528.com)

罗睺罗

阿阇世太子

六、圆 寂

从王舍城前往拘尸城的途中,佛陀生了病。途经波婆村时,打铁工匠纯陀请求佛陀帮人度化。佛陀绝不会拒绝贫苦人家要进行度化的请求,所以勉强答应了。佛陀忍着腹痛,度化了一个叫“弗迦婆”的野蛮人。到了拘尸城,佛陀即使知道了自己的大限之日将近,仍然秉持着一颗到死都要拯救世人的慈悲心,解释了其实纯陀并没有过错,还预言纯陀后半生应该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圆寂那天夜里,来了位名叫“须跋陀”的人,想要向佛陀讨教一些难解的问题。阿难为了让佛陀最后的时间不被人打扰,就拒绝了他的请求。但佛陀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于是接见了须跋陀,为他解开了长久未解的难题。须跋陀成了佛陀最后一位弟子。那天夜里,圆寂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但佛陀还是一直恳切地说法,直到呼吸停止的最后一刻。尤其是对阿难这样的弟子,佛陀更是对他们寄予了厚望,“世事无常,你们这些比丘应该更加勤勉努力。”这是佛陀留给弟子们最后的训诫。时至公元前5世纪前半叶,佛陀享年八十岁。据说末罗族将佛陀的遗骸焚化,恭恭敬敬守护了十七天。之后阿阇世王、离车族、释迦族、拘利族、末罗族等将佛陀的舍利分成了八份,各自带回国,放进专门盖的宝塔里供奉。此外,孔雀族盖了灰塔,图那婆罗门盖了瓶塔。这样加起来,佛陀的遗物一共有十个流传了下来。

七、弟 子

以上对佛陀生平做了简要介绍,相信和佛陀有关的重要事件已经全部概括到了。接下来介绍一下佛陀的弟子们。

刹帝利中,有罗睺罗、阿难、阿尼卢陀、难陀、提婆达多等。前三位后来成为了佛教十大弟子。

婆罗门中,有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富楼那、迦旃延、须菩提、三迦叶等。除了三迦叶,其余的都名列佛教十大弟子。

吠舍中,有耶舍、牛王等。

首陀罗中,有优波离、须尼提等。优波离也位列佛教十大弟子。

如上所述,佛陀的弟子中包含了所有种姓。种姓在同一个佛法中得到了度化。以上排名是根据年纪的大小,以及是否得道。除了种姓,还有女性教徒,如佛陀的母后和王妃这些僧尼,以及有名的莲华色比丘尼

以上只是对比丘和比丘尼做了介绍。佛教的皈依者还有摩揭陀国的频婆沙罗和阿阇世王父子、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以及以这两位大王为首的释迦族的全部族人,末罗族、离车族和憍赏弥王等。还有像须达和满富这样的长者,像耆婆这样的名医,像毗舍迦这样的女性长者。佛教的教徒几乎遍布所有阶级。从其他方面来看,佛教的教徒中包含了兄弟、父母、亲族、朋友、男女、老少,海纳百川,呈现出众生皆平等的景象。即使只计算大弟子的数目,也多达一千两百五十人。

八、理想的一生

佛陀一生的活动使势力庞大的婆罗门教失去了光彩。世界人口的半数都成了佛教徒。佛教徒崇拜的是天人师;印度教徒崇拜的是毗纽天的垂迹;基督教徒则是为了成为一名圣徒。佛陀的一生是雅利安人理想的具体化,和史诗中讴歌的主人公形象其实是完全一致的。《摩诃婆罗多》里的般度五子出生在太阳王朝君主的家里;《罗摩衍那》的罗摩太子出生在太阳王朝君主的家里;佛陀也一样,继承了纯正太阳王朝君主的血脉。和两大叙事诗的主人公一样,佛陀因为武勇获得了才貌双全的佳人,在享受了天伦之乐后,隐居山野,亲身体会了流离失所的酸甜苦辣,遣返了前来迎接自己回家的使者,一个人勤修苦行,最后获得了大胜利。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般度五子和罗摩是通过武力获得了胜利,而悉达多太子是通过智慧之剑,即能断除烦恼的智慧获得了胜利。所以对雅利安人来说,理想人物的顺序由原来的王子、隐者英雄演变为现在的王子、隐者、圣人。能够得道成为圣人,是雅利安人引以为傲的再生意义的体现,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到这里为止,诗篇的主人公和佛陀的人生发展轨迹是完全一致的。正因为如此,马鸣菩萨的佛传里就曾将佛陀的前半生和罗摩王子的前半生做了一番对比。不过,和婆罗门周游天下寻求自身的解脱相反,悟道之后的佛陀走上了普度众生的道路。佛陀的一生就是为了实现雅利安人的理想,穷其一生度化四个阶级的所有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光辉功绩。再加上后世的夸张渲染,甚至到了让人怀疑是否世上真有佛陀其人的地步。法国的埃米勒·瑟纳尔和荷兰的约翰·亨德里克·卡斯帕·克恩调查大乘佛典后得出的结论是:对历史上佛陀的存在表示怀疑。佛陀的一生只是讴歌雅利安人理想的太阳神话的具体表现,该观点曾在学界风靡一时。后来,德国的奥尔登贝格着眼于南方所传圣典的调查,得出了史料记载中虽有夸大的部分,但佛陀是真实存在的结论。至此,这一问题才宣告得以解决。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在于南北两传圣典对待佛陀的观念的不同。一言以蔽之,南方所传圣典的内容表达的是对悟道前的佛陀的崇仰,而北方所传圣典的内容表达的是对悟道后的佛陀的皈依之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